華 鑫 崔艷靜 朱愛松 徐舒欣 王擎擎 林建國 姚魁武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陜西咸陽 712046;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053;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姚魁武教授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yī)師,曾先后師從國醫(yī)大師陳可冀院士和薛伯壽教授、全國岐黃學者王階教授和李建生教授,將諸位大師的學術思想融會貫通,并用于臨床,臨床療效顯著。姚魁武教授還將薛伯壽國醫(yī)大師臨證思想總結為“和合”思想[1],著成《薛伯壽國醫(yī)大師和合思想傳承心悟》[2]?!昂秃稀彼枷雰?nèi)涵深遠,在中醫(yī)學中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為“和”法,廣義的和法包括氣血同調、調和肝脾、升清降濁、調暢情志、虛實并治等[3]。姚魁武教授認為,要利用“和”法,合其不和,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必須從邪正關系著手,臨證擅長從邪正關系論治冠心病,強調祛邪不傷正、補養(yǎng)不留邪。本文就姚魁武教授從邪正關系論治冠心病臨床經(jīng)驗總結如下:
冠心病屬于中醫(yī)“胸痹”“心悸”等病,其發(fā)病因素復雜多樣,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4]。《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將本病病機概括為“陽微陰弦”,指出心陽不足、陰邪上犯是導致胸痹、心痛的病因。姚魁武教授認為本病進程中邪正關系此消彼長,促使人體標本虛實的轉化,并從邪正關系角度分析冠心病具體臨床表現(xiàn)為虛實相兼、虛實轉化、虛實夾雜等。
姚魁武教授認為正虛是冠心病發(fā)生的始動因素,正虛主要包括氣虛和陽虛[5]。人體正氣與先天稟賦相關,正氣虛者更易感受外邪,且易感邪氣與體質相關。陽虛可引發(fā)陰寒內(nèi)盛、陽虛血瘀、陽虛水停、水谷不化等,進而產(chǎn)生水飲、瘀血、痰濁等病理因素,發(fā)生虛實相兼、寒熱錯雜之證。另外,人體正氣隨年齡增長而有衰減趨勢,心之陽根于腎中之陽,老年人腎中陽氣虛衰,因此更容易患冠心病。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生有年輕化的趨勢[6],這可能與飲食不節(jié)、勞逸不當、缺乏鍛煉等有關,是后天失養(yǎng)而產(chǎn)生的正虛。“心主血脈”,心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易使血停于脈中而成瘀,發(fā)為氣虛血瘀之證。
姚魁武教授認為五臟相關,他臟虛損、病變可傳于心,認為冠心病的發(fā)生與肝、脾、腎等關系密切[7],因此治療時常兼顧他臟?!豆谛牟》€(wěn)定型心絞痛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8]中也強調:冠心病雖病位在心,涉及其他臟腑?!妒備洝ば耐撮T》中描述“中臟既虛,邪氣客之”,認為五臟的虛證都能導致心痛,如:肝陽虛可致母病及子,寒客于心;脾虛或土雍木郁,可致升降失常,三焦氣機不暢,蔽阻胸陽,心氣不通而發(fā)為胸痹。
正氣稍虛,無力與邪氣抗爭,但未虛到使邪氣發(fā)作的程度,表現(xiàn)為正邪相持而不爭,或使邪伏藏,即為“伏邪”或“邪留”。姚魁武教授指出冠心病初期可能并無明顯癥狀,伏邪日久愈深,后發(fā)為嚴重心病,或久病入絡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導致虛實的轉化。有學者認為痰、瘀、毒是引發(fā)冠心病的伏邪,在體內(nèi)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有癥狀的冠心病的發(fā)生[9]。七情之邪亦可潛伏[10],如:伏郁與冠心病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聯(lián)。另有研究顯示[11],郁證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臨床可見冠心病患者常有精神抑郁的表現(xiàn),精神抑郁狀態(tài)又可增加冠心病的發(fā)作頻率。
《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币徽撸梭w的抗邪能力是有限的,當邪氣過于亢盛時,在人體表現(xiàn)為實證,人體正氣不能抗邪于外,導致正虛的發(fā)生。一者,痹證日久,內(nèi)生水飲、瘀血、痰濁,又重感外邪或思慮所傷,共同作用于心,導致心臟的虛證。姚魁武教授指出,冠心病患者常為正虛與邪實并存的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之證,且各證型常相兼出現(xiàn),如血瘀證,常伴有氣虛、氣滯、血虛、痰飲等。有學者[12]認為,“痰瘀滯虛”邪氣是導致冠心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常相兼雜至。也有學者[13]通過文獻研究,對介入術前后的中醫(yī)證候類型進行了歸納比較,發(fā)現(xiàn)術后虛證呈增加趨勢。
姚魁武教授師從國醫(yī)大師薛伯壽,將其學術思想總結為“和合”思想。該思想在臨床運用中,主要強調通過“和”法,調動人體的陰陽之氣匯聚一處,充分發(fā)揮人體的本能“以他平他”,最終達到“和合狀態(tài)”,這種方法亦可理解為對人體正氣的調動,來達到邪去正復的作用?!昂汀狈êx廣泛,冠心病過程中和合失守,表現(xiàn)為氣血失和、升降失常、肝脾失調、情志失暢,需以“和”法為指導,使人體“內(nèi)外調和,邪不能害”。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愁憂恐懼則傷心。”情志之傷可引起心臟疾患。近幾年冠心病患者伴發(fā)抑郁、焦慮狀態(tài)發(fā)病率增加[14],這與當今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競爭壓力大、疾病反復發(fā)作等關系密切。“和合”思想強調整體恒動觀和天人合一,姚魁武教授治療冠心病時,將人體置于整個自然、整個社會中去看,以患者為中心,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臨診時問診細致,從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了解患者較全面的病因,從而對證施治,治療久病、重癥冠心病患者時,強調顧護脾胃、中病即止,注重辨別邪正關系,拿捏攻補之度。對于冠心病伴有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患者,姚魁武教授注意與患者溝通,進行適當心理疏導,并給予適當?shù)倪\動、飲食建議。
肝脾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肝氣郁結易犯脾土,脾土本虛易使肝失疏泄?!夺t(yī)學正傳·胃脘痛》云:“致病之由,多由縱姿口腹?!薄镀⑽刚摗吩唬骸帮嬍巢还?jié),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可見肝脾失和可影響人體氣血運行,進而影響“心主血”及“小腸泌別清濁”之功能?!镀⑽刚摗分杏盅裕骸捌⑽柑搫t補其母,當于心與小腸,以補脾胃之根蒂。甘溫之藥為主,以苦寒之藥為使?!币浣淌谡J為,肝脾失和多與工作勞累、精神壓力、飲食不節(jié)相關,長期影響人體臟腑氣機,心之陰血暗耗,發(fā)為胸痹,治療此類胸痹注重調和肝脾,使全身氣機得暢,使郁而難解之水飲、血瘀、痰濁、濕邪、熱邪等邪氣得除。方藥常選用四逆散[15]、逍遙散、升降散、小柴胡湯[16]等加減,調和肝脾以理氣機,暢達臟腑之郁邪。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氣行血活為心之功能正常的前提。一項基于1990—2020 年我國冠心病中醫(yī)臨床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7],血瘀證(64.2%)、氣虛證(57.3%)頻數(shù)排名前兩位。姚魁武教授認為調理氣血,應以“祛邪不傷正,補養(yǎng)不留邪”為原則,不可一味活血化瘀,亦不可過投補劑使邪氣郁滯,常選用黃芪赤風湯、雙和散、桂枝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丹參飲等加減治療,以通調氣血、調和營衛(wèi),正所謂“血氣以和,營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
其次,冠心病陽虛證臨床亦多見[18],素體陽虛之人或年老腎氣衰者,外感寒邪或寒邪直中或飲冷所傷,導致陽氣愈傷,而陰邪積聚。腎之陽氣不足影響全身臟腑的氣化功能,波及心陽,則血脈不通,而成血瘀;波及脾陽,則生水飲、痰濁;波及肺臟,則生氣虛、氣喘。因此,陽虛可兼夾水飲、血瘀、痰濁等,表現(xiàn)為陽虛陰盛之證。姚魁武教授認為,陽虛陰盛之證可理解為“寒證”,因此治療常用活血溫通法[19],臨床自擬活血溫通方[20],該方由丹參、桂枝、川芎、雞血藤、赤芍、黨參6 味中藥組成,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氣溫陽、通脈止痛的功效。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證明,該方可通過抑制細胞凋亡、減輕氧化應激并可以通過上調Sirt1信號通路逆轉心肌病理損傷[21]。
姚魁武教授認為邪正關系從中醫(yī)整體觀出發(fā),將人視為完整的個體,人與自然、社會具有統(tǒng)一性,邪正關系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其在外表現(xiàn)為證的變化,因此需要堅持辨證論治,正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臨證治療冠心病,不拘泥于守一方,而是根據(jù)邪正關系變化,察標本虛實轉化,隨證治之。此外,姚魁武教授還結合辨病論治,認為邪之中人各有其特點,如冠心病常伴有瘀血、痰濁、氣虛、血虛,因此常加祛瘀、化濁、補氣、養(yǎng)血之品,直接針對病理因素治療。總之,姚魁武教授在治療冠心病時,堅持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如:陽虛血瘀證常選用活血溫通方,痰濁痹阻證常用瓜蔞薤白類方,心腎陽虛證常用真武湯或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并針對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加入活血通絡藥[22],如:全蝎、蜈蚣、水蛭、僵蠶、蘄蛇、丹參、雞血藤等;祛濕化濁藥,如:澤瀉、茯苓、車前子、木通等。
患者,43 歲,2020 年4 月29 日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內(nèi)科門診就診。主訴:“心慌、心悸加重1 周?!爆F(xiàn)病史:患者2 年前因突發(fā)胸痛,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后胸悶心慌及心悸偶有反復??滔掳Y見:心慌、心悸、胸悶陣發(fā),活動甚少,下肢輕微水腫,飲食可,大便規(guī)律2 次/d,不成形,睡眠尚可。舌質淡,苔薄,脈沉弱。既往史:有外傷史,左眼外傷后出現(xiàn)青光眼,失明。輔助檢查示:心臟射血分數(shù)39%。近期動態(tài)心電圖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24 h 達1950 次。西醫(yī)診斷: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中醫(yī)診斷:胸痹心痛,水腫,心悸,為心腎陽虛、水飲凌心證。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五苓散加減,處方: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干姜10 g、生龍牡各20 g(先煎)、麥冬12 g、丹參20 g、澤瀉20 g、白術15 g、茯苓15 g、豬苓15 g、蜜麻黃8 g、醋五味子12 g。
二診(2020 年5 月6 日)癥狀緩解明顯,大便稍不成形。稍加活血化瘀之藥,并注重顧護脾胃。三診(2020 年5 月13 日)癥狀均好轉,夜間早醒后有短暫胸悶不適。本周已隔日使用1 次利尿劑,囑患者停用利尿劑。用藥加大澤瀉用量。四診(2020 年5 月20 日)時見精神佳,利尿劑及β 受體阻滯劑已停用,運動量加大。原方加雞血藤15 g。后患者前來復診,見患者精神可,運動量可,偶有飲冷及天氣變化時,心前區(qū)不適,繼服上方鞏固療效。
按語:姚魁武教授認為本患者胸痹心痛,伴有水腫、心悸,為虛實夾雜、正虛邪盛之證?;颊呦陆龟柼撊站?,波及心脾兩臟,使心陽不振,心慌、胸悶陣發(fā);脾陽不足,便不成形。陰寒內(nèi)盛產(chǎn)生水飲、瘀血之邪,水飲上逆于心則心悸,停于下焦為水腫,因此治療時應先以扶正為主,兼祛邪,待患者正氣逐漸恢復,再加大祛邪之力,初診以活血溫通,培土寧心為大法。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五苓散加減。方中重用生龍骨、生牡蠣重鎮(zhèn)降逆,安神定悸;丹參活血化瘀,疏通血脈;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振心陽;桂枝白芍酸甘化陰,以達平調陰陽之功;桂枝味甘又可補虛損不足[23]。茯苓、白術健脾寧心,培土制水;豬苓、澤瀉與麥冬、五味子合用,淡滲與補斂并用,利水而不傷陰,促進膀胱氣化,使三焦通利;干姜辛熱,既通心助陽,祛除里寒,又助茯苓、白術祛脾胃之寒;麻黃[24]發(fā)越人體陽氣,散寒通痹,祛除胸中陰邪,又宣肺利水與澤瀉配伍上下分消。患者二診時,諸癥緩解明顯,稍加祛瘀之藥,并注重顧護脾胃,效不更方酌情加減,后逐漸加大祛瘀利水之力,患者正復而邪漸去,后服60 余劑鞏固療效,繼觀患者情況。
冠心病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目前臨床研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血瘀、痰濁、毒邪、正虛等[25-26]。致病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但想要了解疾病進程中各因素的變化情況,需要從整體觀出發(fā),辨別邪正關系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姚魁武教授認為,正邪關系變化貫穿冠心病病程的始終,影響本病標本虛實變化,使人體和合失守,因此治療本病以“和”法為指導,堅持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注重調氣血、和肝脾,使人體氣機通暢、血脈調和,則邪去正復,疾病向愈,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整體治療的優(yōu)勢,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