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林蓁 高云逸 魏軍平 孟淑華 張麗梅 劉劍鋒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 100053;2.北京市西城區(qū)廣外醫(yī)院(北京市西城區(qū)廣外老年醫(yī)院)心血管呼吸科,北京 100053;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醫(yī)務處,北京 100053;4.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望診是中醫(yī)辨證診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歷代醫(yī)家重視。清代醫(yī)家汪宏在觀察周身氣色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獨創(chuàng)的望診法——“相氣十法”,通過審視、觀察疾病部位的氣、色變化,判斷疾病的輕重、轉歸和預后,在中醫(yī)發(fā)展歷史和臨床中,“相氣十法”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望色診病是客觀且具有中醫(yī)特色的診斷,“相氣十法”至今仍對望診具有指導和啟示作用,周身形態(tài)、氣色的變化能反映人體正氣盛衰、病邪深淺、邪氣性質及病勢進退,本文通過討論“相氣十法”的歷史沿革,梳理“相氣十法”的運用原則,詳述氣色望診與面診、手診及舌診的聯(lián)系,加強“相氣十法”在今后的中醫(yī)診斷中的運用。
“相氣十法”由清代醫(yī)家汪宏在其著《望診遵經(jīng)》中提出。汪宏,字廣庵,約生于公元1836 年,安徽歙縣,新安醫(yī)家。汪氏精于醫(yī)理、本草,尤長于望診,《望診遵經(jīng)》遵《內》《難》二經(jīng)、《傷寒雜病論》等思想,兼采各家,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相氣十法”,豐富了中醫(yī)望診“五色主病”的內容。
“相氣”又名“望氣”,相,省視也;氣,臟腑精氣也。“相氣”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jīng)》,“相氣十法”是汪宏對《靈樞·五色》的“浮沉、澤夭、摶散、上下”融會貫通而成,名曰相氣,實為氣、色皆相。在《望診遵經(jīng)》前200 年,蔣示吉對《內經(jīng)》望色條文進行了梳理、闡釋,著成第一部望色診病專著《望色啟微》[1],在前賢基礎上,《望診遵經(jīng)》繼承《內經(jīng)》“相氣不微,不知是非”的思想,詳論周身氣色,面、耳、目、口、舌、唇、齒、發(fā)、須、腹、背、手、足、汗、血、便、溺等無所不及,對后世的臨床診斷發(fā)揮重要指導意義。
“相氣十法”也是對《內經(jīng)》“五色主病”理論的繼承發(fā)展[2-3]?!端貑枴の迮K生成》論及“精明五色”,但“相氣”論及的并非單純青、赤、黃、白、黑五色,還有五色之精微變化,如“色顯于皮膚間者,謂之?。浑[于皮膚內者,謂之沉”之類。五色僅僅是臟腑精氣盛衰的表露,而“相氣十法”的精微之分,使色診的臨床意義更加明顯,更有利于指導臨床,因此后人也稱“相氣十法”為“望氣十法”[4-5],意指望診在“相氣”中的重要作用。
《望診遵經(jīng)》云“十法者,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可用以審查人體各部位氣、色的變化,判斷疾病的表里、陰陽、虛實、解聚、輕重。原著中以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了這十種狀態(tài)。相氣以潤澤為本。即使見五種病色,也有病勢順逆之別。色潤澤者生,色沉夭者死,如內經(jīng)言“青如翠羽者生……以其血色雖變,而猶有潤澤也”,但“青如草滋者死”。色潤澤者,血氣尚存,色枯槁者,氣血不復,因此“相氣十法”中以“澤”為要。
“相氣十法”與五色理論合參。書中《相氣十法提綱》篇提到兩者的關系,言“十法者,辨其色之氣也。五色者,辨其氣之色也。氣者色之變。色者氣之?!?;《色以潤澤為本》篇指出“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也”,說明氣、色共存;《五色十法合參》篇以色赤者為例,闡述“赤而微”“赤而甚”具有不同意義,提示臨床應注重氣、色合參。
“相氣十法”除與五色合參外,《望診遵經(jīng)》還指出應結合病癥本身,體天地五方、法四季平旦、順人之老少等;氣、色相參的同時,亦當合參內外上下左右六部、五聲五音、脈象等其他診斷要素[6-7]。因此,“相氣十法”雖以望診為名,卻不失四診之意,臨床內涵十分豐富。
色診是體現(xiàn)“見微知著”的診法,在《望診遵經(jīng)》中,辯色體現(xiàn)在周身各個部位乃至人體分泌、排泄產(chǎn)物。氣色觀其“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現(xiàn)就色診的具體部分之面診、手診與舌診詳細討論。
面部色診是通過觀察人體面部皮膚的色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8],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人體膚色受精氣的充養(yǎng),精氣由臟腑化生,皮膚的色澤是臟腑精氣盛衰的表現(xiàn);且面部皮膚外露,其色澤變化易于觀察。在臨床應用中,面部是色診的主要部位。面部色診包括顏色、光澤、色部、色勢及面部微表情的觀察[9]。
病色指“赤、白、黃、黑、青”五種,但是“相氣”不僅要看面部皮膚的顏色,還要看光澤。《色以潤澤為本》篇曰“光明潤澤者,氣也,青赤黃白黑者,色也。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說明光澤是“氣”的體現(xiàn)。常人氣色充盛,面部色澤紅潤、明亮、含蓄?!稓馍课缓蠀ⅰ菲安炱錃馍制洳课粍t臟腑之病著”體現(xiàn)了色部的不同;《面貌分映臟腑》篇又提出了“明堂分臟腑”“面貌分臟腑”的提綱?!饵S帝內經(jīng)》記載了以額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頦部候腎的面部分候臟腑理論。根據(jù)這一理論,可以通過面部具體區(qū)域的氣色形態(tài)變化,判斷具體病位,如徐瑩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陽虛證患者唇色偏淡,且腎陽虛人群的唇色淡的程度重于脾陽虛人群;李佳佳[9]發(fā)現(xiàn),臨床高血壓病患者的氣色特征在面部左頰更加明顯。不同色部的色澤變化能反映不同臟腑的情況。面部色診是動態(tài)的,因此還需觀察色澤的變化,《明堂六部提綱》篇提到病色有由外走內、由內走外、由上走下、由下走上、由左走右、由右走左之變,分別反映病情的輕重、陰陽、從逆趨勢。如患者面色由晦暗轉為潤澤,為病情好轉、正勝邪退的表現(xiàn),反之亦然?!断鄽馐ㄌ峋V》篇云“相氣不微,不知是非”,指出色診的觀察應審察入微,不同的面部表情亦提示不同的病情,如“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考慮心經(jīng)病變;又如“善太息……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提示明察患者面貌五官色澤,才能全面判斷病情。
“相氣十法”的精髓為氣、色合參,這一科學內涵在當代面診的實踐中也得到了驗證和詮釋[11],在計算機、人工智能和紅外成像等技術的輔助下,面診對氣、色的辨識也更加客觀、精準[12-15]。
手相診斷學是中醫(yī)望診的重要部分,包括觀察手形、紋路、手部及支架色澤、溫度等。《診手望法提綱》篇指出,望手“合形容而診之”,望“形”以形盛為有余,形瘦為不足;望“容”則有“強”“痿”“撒”“握”“屈”“伸”之別。手部血流豐富,應將手之氣色與形容一并觀察,臟色理論同樣適用于手診,因此手部色診也需辨常色、病色、善色、惡色[16]。
正常健康人手掌呈淡紅或粉紅色,色澤光潤,掌肉富有彈性;病色亦分五種,色紅者多提示熱證、急性疾病,如大魚際紅,可見于高血壓患者痰熱內盛證;手掌明顯發(fā)黃,提示肝膽疾患,手掌中焦位置偏黃,提示患者脾胃虛弱或先天不足[17];手掌色青,多提示寒凝氣滯、痛證、瘀血或驚風證;青色進一步發(fā)展,顏色加深,變?yōu)楹谏?,考慮病情加重、臟器衰竭;若見手掌蒼白無榮,大多提示貧血或氣血虧虛。若色澤明潤、含蓄者,為善色,提示正氣損傷不重,預后良好;五色晦暗、暴露者,為惡色,提示臟腑病變重,預后較差。指甲的望診也與中醫(yī)色診規(guī)律相近,爪甲色澤也反映氣血盛衰,如同樣為發(fā)黃,色深黃考慮濕熱熏蒸之黃疸病,但色干黃、枯槁者,則考慮氣血虧虛。
現(xiàn)代手診的研究十分廣泛,各醫(yī)家對手部相色的認識也各有不同,如目前普遍認為氣色形態(tài)手診法診斷率高,應用簡單方便、安全無創(chuàng),現(xiàn)已被廣泛使用[18];又如全息理論、爪甲微循環(huán)學說,亦是對手部氣色望診的延伸[19-20]。
新安醫(yī)家尤重舌診?!锻\遵經(jīng)》對舌的形態(tài)、氣色、苔色苔質、舌面津液及動態(tài)變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舌色論及“色赤、黑、灰色、純紅露黑、淡紅、紫黑筋、白、棕黑”幾種;記載了黑苔、白苔的形態(tài)及分布位置的不同意義;并指出舌診與病癥、脈象合參可以判斷死候?,F(xiàn)代臨床亦十分重視舌診,尤其是舌色和苔色,是舌象特征中最敏感的信息[21-22]。相氣色對舌診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證型的舌面色澤度不同,舌診對疾病本質的辨別與“相氣十法”一致。舌診不離“治病必先知診,診病必先知望”的精神和“先分部位,后觀氣色”的提綱,舌診亦需“先知常色”?!毒霸廊珪费陨酁樾闹?,“本紅而澤”,故舌之正色為赤,正氣為“澤”;章虛谷說:“舌苔由胃中生氣所現(xiàn)……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革也。若不毛之地,則土無生氣矣?!惫薀o邪之苔應薄白、微潤。在此基礎上“知病色”,舌面血流豐富,舌的變化反映臟腑精氣的榮潤或枯槁,氣血充盛,色澤易于顯露,故見正色,舌體含蓄,形態(tài)適中,運動靈活,舌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色白質薄;反之,正虛或邪盛,也體現(xiàn)不同的舌象。其次望舌應分部而言。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臟腑的病理變化,《傷寒指掌·察舌辯證法》有“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的說法,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變;舌中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腎;舌兩側候肝膽,在臨床有一定參考意義。如危重患者聞之無息、問之無聲,此時惟舌可驗,若舌底隱隱見紅活者,此為氣血阻滯,非臟氣敗絕,尚有生機;反之,底面晦暗枯槁,是臟氣不至,病情危篤之象。
舌診的現(xiàn)代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尤其是舌色、苔色等,被認為是最基礎和重要的舌象特征[23-27]。舌象的觀察可作為一項無創(chuàng)檢測手段來鑒別診斷疾病,或揭示疾病的進程[28]。
色診在臨床診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氣、色、形、態(tài)變化在疾病診斷過程中有著獨特的指導意義。汪氏《望診遵經(jīng)》提綱挈領地對氣色望診進行了理論總結,對色診理論作了補充和升華,“相氣十法”在如今的疾病診斷和中醫(yī)現(xiàn)代化進程上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