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玉
(銅陵學院 安徽銅陵 244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步入新時代,但諸多高校仍然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秉持管理的態(tài)度,導致學生在高校治理中主體地位萎縮、學生權利缺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高校領導應把治理觀念從“大學管理”轉變?yōu)椤按髮W治理”。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的定義如下: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持續(xù)的過程。張維迎指出:大學有別于企業(yè),是一種運用一整套制度安排來實現大學目標的非營利機構,“這制度安排就是治理結構,就是大學的治理”。[1]學生作為高校的重要主體,應積極參與到大學治理的過程中,實現學生權力與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良性互動,構建多元利益主體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以期達到高校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標。
從古至今,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都將學生定位為教育的接受者,從小學生就被父母、學校灌輸學生只要好好學習的片面思想,步入大學階段后,此種觀念難以扭轉,學生潛意識里認為學校才有權進行大學治理,落實到各個主體,也就是行政人員和學校教師才有權進行大學治理。學生潛意識里認為老師即是學校的“主宰”,在這種思想框架的限制下,學生對大學治理的重視程度嚴重缺乏,甚至對于被國家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也持漠視態(tài)度。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指出,學生有權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文娛體育及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等活動,獲得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和服務;有權在校內組織、參加學生團體,以適當方式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與學生權益相關事務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對學校給予的處理或者處分有異議,向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職員工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但在具體落實中,學生往往是被老師指派參與座談會、見面會等學校的常規(guī)性活動,主觀上抱有隨意、散漫的態(tài)度,把其當作任務完成,更有部分學生甚至將參與大學治理看作“不務正業(yè)”“官僚作風”。除此之外,受傳統(tǒng)文化“尊師重道”觀念的影響,學生對老師又是絕對的恭敬和服從。普遍來說,在學生眼中,教師象征著權威,是不可僭越的等級。學生習慣于崇尚老師,在參與大學治理中找不準自身定位,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權利。在參與教育活動中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客體地位。這種“與生俱來”的客體思維限制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2]
大部分學生也都存在從眾心理,如果身邊的同學沒有參與大學治理,自己也不愿意花費時間、精力投入到大學治理中,將參與治理寄希望于身邊人,自己則處于被動的位置。更有甚者,實踐中存在部分學生對參與大學治理的動機不純,參與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團體等參與大學治理的方式作為增添自身履歷色彩的手段之一,也有通過參與大學治理,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以期進入社會后,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節(jié)奏。但凡此種種,學生都未能正確認識自身是大學治理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作為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人群,無論是教學管理還是校園亦或是飲食安全以及學生社團建設,參與大學治理都是學生應有的權利。由此看出,在實踐中,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主體意識嚴重不足。
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國共產黨高等學?;鶎游瘑T會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guī)定,統(tǒng)一領導學校工作,支持校長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其領導職責主要是: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領導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討論決定學校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內部組織機構負責人的人選,討論決定學校的改革、發(fā)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保證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完成。即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校長負責教育政策的具體實施,黨委協(xié)助校長執(zhí)行重要決定。這種制度雖然可以明確權責范圍、提高決策效率等優(yōu)勢,但管理者的權力被高度集合,權力難以分散、下放,致使學生的權力被分配得微乎其微,學生權利難以得到實際確認。比如,學生會作為連接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之一,受黨團領導,學生會每組織設計一個活動都要經過繁瑣的程序,每個獨立程序都需要經過團委領導的同意,租借場地、張貼海報,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簽字、蓋章、備案,學生會的經費收支、干部的任免、懲獎措施的實行,也是黨團組織享有決定權。學生活動往往也都是在教師、導員的授意下展開,學生組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成為取悅老師的工具,這嚴重制約了高校學生的治理空間。
除此之外,因為片面的教育治理理念,有一個本末倒置的錯誤思想始終存在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之中,即高校管理者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是被管理的對象,高校管理者的服務意識不足。在高校內部工作中以治理學生為主,以行政命令的強制形式管制著學生的權益和行為,難以實行民主化、科學化的治理,對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持躊躇、消極的態(tài)度,不相信學生的參與才能以及以為學生參與會導致大學治理復雜化。這種錯誤觀念無法有效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學生參與治理的積極性被嚴重制約,學生難以發(fā)揮自身主體作用。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革新實踐中,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合理的學生參與制度,就沒有可以遵從的程序機制。當前學生會、社團和班團組織是學生參與的主要形式。學生組織的治理機制還十分不成熟,還無法實現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而且管理者經常制約學生組織,輔導員還會擔任學生組織指導人的角色,將本應獨立自主的學生組織變成管理者治理大學的工具。
如《安徽農業(yè)大學章程》第五十條規(guī)定:學生在校期間有依照學校規(guī)定組織和參加學生自治組織、學生社團及文體活動等的權利;有知悉涉及個人切身利益的事項,參與民主管理,對學校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有對學校給予的紀律處分及涉及自身利益的相關決定表達異議和提出申訴的權利?!吨袊茖W技術大學章程》第十六條規(guī)定:學校鼓勵、支持和保障學生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和監(jiān)督,支持和保障學生會和研究生會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雖然許多章程體現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享有正當性的主體資格,然而由于沒有按照具體實踐做出細致的規(guī)定,學生也僅僅是擁有形式上的權利,故而高校的規(guī)章制度難以得到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青聯(lián)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lián)二十六大的賀信中指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既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高校的具體體現和貫徹落實,又是高校自身實現內涵式發(fā)展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和客觀要求,更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發(fā)展進步、培育擔當精神和涵養(yǎng)家國情懷之必然要求。大學既是造就社會精英的場所,又是產生各種高尖端人才的地方。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具備開拓性建設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
大學生在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更要推進建設法治高校。法治高校的推行,離不開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體對法律及法制的反映和認識,它體現為大學生特有的對法律的理想、信仰、心理、意志和觀念等。[3]一方面,學生要堅持用法治思想武裝頭腦,厘清主人翁的主體地位,充分行使其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決策權。另一方面,高校治理者更應轉變治理理念,充分重視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嚴肅性和迫切性,激發(fā)參與激情,強化主體意識,鼓勵、支持、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治理,逐步確認學生主體性的法律地位,推進高校自身改革。因此,堅持習近平新時代法治思想作為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1.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通過法制教育讓參與大學治理的相關主體學法、知法、守法、尊崇法律。開展法制教育也是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目前,高校改革亟待優(yōu)化大學治理的法制教育本質與形式,以期完成法制教育成為高校治理內容結構中必不可少的目標,潛移默化中,通過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在各高校逐步形成濃郁法制文化氛圍,以文化的社會性、獨特性、一致性、集合性,為優(yōu)化高校大學治理的穩(wěn)步進行提供環(huán)境保證。
2.投身法制實踐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須將高校法制建設視為大學治理的一部分,將其付諸實踐就是學生以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此開展各項實踐。學生在實踐中由法律法規(guī)的外在約束逐步轉化為內在的自律、由客觀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轉化為主觀的內心自覺。通過各類法制實踐的鍛煉,大學生將穩(wěn)步提高參與大學治理的能力。能力的提高,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參與大學治理的信心倍增。
3.尊崇法制權威
法制的權威在于作為主體的人對其的尊崇與敬畏。高校治理亟須在高校學生中逐步形成尊崇法制、遵守法制、敬畏法制、維護法制的厚重思想基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制的特權,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通過法制教育與實踐,讓高校治理的利益相關者逐步形成對法制的文化自覺與信仰。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高等教育信息公開辦法》等多部法律均賦予了大學生享有的多項權利,但在高校治理中應落實各種具體制度,如加強信息公開制度與民主協(xié)商制度等。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前提條件是信息公開。學生只有掌握信息時,才能和高校管理者處于平等地位,進行平等對話。對于涉及到學生自身利益的事項,以及學生的基本管理制度、教育教學活動等信息應完全公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所做的判斷都基于所獲取的信息,信息不完全透明會增加學生的疑惑,甚至會增加學生錯誤決策的風險。新時代高校治理更應全面推進信息公開制度,面對學生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高校管理者精準答疑,增加學生對于參與大學治理的信心與勇氣。行政權利理應為大學組織的有效運轉服務,貫徹科學治理理念,保證學生主體權利的自主性,保證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訴求得以實現。也只有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才能讓學生了解自身的需求,才能向管理者提出精準的建議。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實現途徑是民主協(xié)商。提高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這是民主協(xié)商制度的本質要求,因此,民主協(xié)商制度在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中集中表現為決策的制定。學生是大學治理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之一,其應充分施展本身的條件,平等地參與到大學治理中,同時可以積極對政策的實施和執(zhí)行提出相應的建議。譬如,當學校舉辦民主協(xié)商座談會時,學生可以在會上依據自身的需求,結合本校的實際狀況,實實在在提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建議,在符合中國大學章程規(guī)定的情況下,依次有效施行。民主協(xié)商制度的實質是增強學生參與大學治理中的制度供給,為學生參與優(yōu)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