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
摘 要:徐渭和李叔同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這兩位分別以狂傲和平淡著稱的大師以他們獨樹一幟的藝術見解、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著后輩的文化學者。在追求藝術的人生道路上,其學說間接的通過朋友師長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塑造了筆者的藝術觀,自身因此受益良多,為感激求學生涯中遇見的良師益友特此發(fā)文予以紀念。
關鍵詞:青藤;白石老人;走狗論;吳昌碩;李叔同;人生三境
故事說來長了,那還是十八年前的暑假,當時筆者很年輕,半大的小子臉上全是膠原蛋白,胖乎乎的——剛初中畢業(yè),待在家中無事可做,百無聊賴的看著輔導書打發(fā)打發(fā)時間。所以回想起來,還是很羨慕那時的生活。雖說當年有點小焦慮,也不過是對未來不確定的人生道路憧憬而產生的羞澀而已吧,其實無憂無慮的很。哪像現在,已經到了沒功夫想東想西的境地了。對于少年來說,時間是最不值錢的,可以大把大把的揮霍,這是他們的特權。只記得我搭著二郎腿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一陣沒過多久就昏昏欲睡了。已經九點多了,該到睡覺的時候了。卻被“不速之客”打擾了休息——家里來了客人。
十點多我們才見第一面,打完招呼,始見長者真容:這是一位穿著古樸的伯伯,帶著茶色的大框墨鏡,身材高大的略微有點駝背,花白的頭發(fā)和胡須讓他歷經滄桑的面貌變得更隨和了,大家可以自行補腦瞎子阿炳的那副形象。可是與老派的打扮相左的是,他詼諧而直接的語言風格顯露出一種理性的“狂躁”感,絕沒有同行的綿里藏針或者儒雅。一口方言帶著不平之氣“沖動”的脫口而出,看過吳冠中先生的采訪的人會感受到這種熱誠。就是這種反差讓人充滿興趣,也讓我們很快熟絡起來,知道了點他的生平:家里舊社會是生意人,那種一本正經做事情有板有眼家教十分嚴格的家庭,所以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年輕時意氣風發(fā),有過一些事業(yè)上的成就。大概是四五年前吧,因為一些事起了沖突被傷了心大病一場,所以從此之后精力不行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他略帶風趣的解釋著自己為何這般。摸了摸他那標志性的,此后我也從來沒見過改變的圓寸隨即說道:這么一來畫畫練得少了,不過好就好在明白了時間的寶貴,也更多的把精力用在了畫外功上,對繪畫的喜愛完全就純粹起來,而對繪畫可以出名可以有錢這樣的事情也就完全的看淡了……
他酷愛自己的手藝所以說起相關話題就變得格外的激動,尤其后來聊到同事學生家庭人事調動教學,你開個頭兒就不用愁話題進行不下去——學生剛開始學國畫不臨摹宋畫不臨摹《芥子園畫傳》直接要學當代,是學生不認識還是老師不會教,連自己的根都不知道,干啥吃的?...三十年前咱們那一竿子老先生還都(?。┰冢^不是這樣的練習方法...擔當這樣的宗師,現在的這些瓷錘,別說聽過,就是看到了,也是狗看星星一片明...制作盆景,陶瓷欣賞,詩詞古文寫作,書法練習......是國畫學習必不可少的課外功,現在的人光想速成,老師也不一個個盯緊,光湊合完拿了工資了事兒...對家里所有人我是低頭忍讓,但在我這兒一點不受委屈,不說了...這人吃行政飯的,升到現在的位置上,滑稽不?......特立獨行的人總有這種不顧一切的沖動,很顯然他是古典國畫的虔誠簇擁者,新派的東西接受不了。
說到自己崇拜的開山祖師更是滔滔不絕,語調上揚旁若無人的像是在演講,激動處一雙炯炯有神的牛眼瞪大著帶著操勞后的細小血絲在茶色墨鏡的映襯下倔強的發(fā)著光,語氣愈發(fā)激動——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徐青藤:這人不服不行,你想想這人在中國藝術史發(fā)明大寫意的意義,明四家的骨力你比比看,不夠格!你想想這人,當年戚繼光抗金,是他給胡宗憲當的幕僚,后來胡下獄他也獲罪,稀里糊涂牢里把多少年交代出去了。事業(yè)考學不暢,得了心病,妻離子散,都認為是瘋子沒人理解,只能寄情繪畫,天才是孤獨而苦難的?。ㄒ簧部溃衷缤?,三次結婚,四處幫閑,五車學富,六親皆散,七年冤獄,八試不售,九番自殺,十 (實) 堪磋嘆?。┠悴恢乐袊幕拿}絡歷史,沒有才情光靠埋頭苦干,最多就是一畫匠。所以你仔細品仔細品這個:“(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边@話,字字珠璣,聲聲自泣,只有十分不幸的遭遇才能造就這人的才情。死的時候身邊一條狗,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白石老人衰年變法,感嘆自己為何不:“(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他這么厲害的人知道自己望塵莫及以致長嘆:“......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外俄而不去,亦快事也?!爆F在幾個人像白石老人真懂這些???
當時的確是熱血青年,別人一煽惑就激動起來了,還是被另一個大了三十多歲的愣頭青,跟遇見了知己一樣。聽完老師的演說感到血脈噴張,不能自已。比梵高的落魄故事還動人心魄,至今無法忘懷那份感動。多年后閑暇之余還翻到了這個故事,有云:相傳徐渭某日借宿在凈眾寺中,看到方丈禪房墻面上掛著一副《墨葡萄圖》便細細端詳起來,方丈觀察到徐渭看著畫作入神便亦有所思,隨后開口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貧僧早有耳聞。今日有緣光臨蔽寺,實在是三生有幸,懇請施主為先祖師遺圖增色,題詩既為蔽寺增光,亦為先祖師遺圖,請施主幸勿推卻?!毙煳急恢琳\的方丈所賞識,心里非常感動,便心甘情愿的答應了下來,想到自己壯志未酬而如今卻已然年老力衰的現狀,面對眼前這幅珠光璀璨而又無人知曉的枯藤葡萄,愈發(fā)感同身受自己的不幸遭遇。揮毫提筆寫下這首卓然獨立的名作,流傳至今。
以后再沒見過這樣一本正經率真坦然的老師了。我是知道他的,說他率真都有點不夠,而是他有一顆赤子之心。人到底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社會中小小的一員。回首那段歲月,好像不論整個社會還是更大范圍的那個群體,都是上升階段的,越來越底氣足。一切都是進取的,奮斗的,不假思索的,噴涌而出的,積極的...就跟那位熱情的老師一樣,如果說有對那個時代粗糙的總結,老師當時的形象會首先閃現在我眼前最直觀的充當那時我的記憶。
最終我走了藝術這條道路,雖然不是畫國畫,自然和被老師講的這個故事激勵不無關系。但是有點遺憾的是,年輕時的我只是看到老師豪情萬丈的那一面的淺層,極少回味過他平靜的時候教給我的東西。也許這就是成長吧,不到時候你理解不了甚至都不會去思考一件看似平常卻很重要的事情。
上次講完徐青藤后過了一兩年,還是在我家,這次老師講到弘一法師圓寂之前的遺作悲欣交集,談到平淡無奇的人生三境,這次沒了激揚的話語只是娓娓道來。面對他的諄諄教誨,這次我的內心毫無波瀾。第一次發(fā)覺老師也有不激動心如止水的時候,自然這次也令我記憶猶新,那感覺好比天天喝酒喝碳酸飲料偶爾嘗點白開水一般。
不過這兩堂“課”卻在我腦海中深深地植入了,有時會想起。
一轉眼很多年過去了,在2019年這個除了10年代最后一年還有建國七十周年之外并不起眼的時間點,筆者當時有幸兩年前考上了研究生,有點志得意滿。一日閑來無事造訪闊別已久的老哥,意料之外的被上了一課。
我們認識很久了,也就大概03年剛進美院附中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寫了一手的好毛筆字,當時就很佩服他。老哥大學沒上完就退學出來做事情了,開過畫室開過旅館,對瓷器很有研究,也是個畫畫的好手,尤其擅長華亭派,可惜文憑不太硬所以沒在學校做事情,自嘲自己在“在野畫家”之列。那天在他自己掙錢買的小房子里聊了起來,老哥對我展示了自己收的瓷器青銅器以及一些精致的古董小物件,對這些東西自己怎么收到的,怎么學到了冷門的知識,得到以后的激動心情......如數家珍。我們聊得很投機,氣氛很熱鬧,后來不知怎的說起中國畫,又開始提及陳年舊事——大寫意繪畫幾位大師的這些文墨官司了。我在學(描述),他認真的聽,一邊給我遞煙,一邊自己抽。有時若有所思,低頭吸一口,接著聽;有時眼光凝固在墻角一個地方發(fā)呆,神態(tài)中充滿了自信和堅定。我說完了以后,他微微的會心一笑,年紀剛過三十人卻思慮格外的成熟,對這個話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這段歷史我恰好研究過,有些話也不用說得很明白。老弟有所不知啊,齊白石崇敬徐渭這幾個人不假,但是很夸張的說自己是“走狗”也有照顧吳昌碩的情緒的因素,這哥倆的故事八本書都講不完。簡而言之,你要注意他當年說這話的時間點和狀況:想當吳老的學生,在事業(yè)上也有求于吳老,他知道吳老極為崇拜包括青藤山人在內的八大石濤這幾個大寫意領軍人物,所以整了這么一出自己當“走狗”的論斷……其實白石老人在別的地方說過自己是不遜于古人的……”
我只顧全神貫注地聽老哥的解讀,仔細的沒想到回應一個字,那一刻罕見的體會到能得到別人語重心長的解疑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老哥到底接觸的人和事都多,社會上打拼過也翻過船,見多了也就讀的通透。一件事情前因后果,由表及里,如同探囊取物,分析的有理有據。而我記住了一些知識,總是覺得欠了些什么,原因自己也參不透的,這次的談話一瞬間令我受益匪淺。
從那以后又過去兩年了,經歷了眾所周知、突如其來的社會變化以及事業(yè)感情家庭的一系列不順后,雖然自身性格十分自閉完全不容易被影響,也近乎完全的被發(fā)生巨大變化的社會改造了,不知不覺的成了佛系社會中的佛系人。其實,我自己的這個"佛系"只是對因為生活努力不夠導致不如意的現狀的一種不想面對聽之任之無奈逃避的態(tài)度而已,哪里有點追求自身修為的刻苦精神。當年的激情隨著年齡經歷的逐漸增長愈發(fā)的消退,幾乎歸為沉寂,不復當初,也讓我開始反思過往。
我才終于有點懂老師了——在當時那樣的語境下,青藤說過什么哪里是話題的核心,別人想要借一件事情表達自我和傳達出對你的寄托才是關鍵。他當年說青藤的坎坷一生哪里只是在說青藤,是借著青藤之口訴說感懷自己的懷才不遇,無人賞識??!也有點明白其后老師看出了我認知上的一些問題——不現實的追求精神世界,想以弘一法師的人生三境理論點醒我,讓我明白人一定要多經歷現實生活錘煉的苦衷。一個想要有造詣的人一定是要經歷這樣的順序的: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也就是說在自己努力打拼,有了現實成就或者經過了磨礪的基礎上,對精神或者靈魂的追求才不會是空中樓閣。我做不到后者,也只能隨大流當了自己原本認為不屬于的那種人。
“孩子啊,你連一顆敏感深邃的內心都沒有?還想搞好藝術?”似乎我能聽到他當時的心聲。
終于令我明白:有一天當你懂了弦外音,看明白了纏繞在表象下的內在,一定就開始成長了。積極進取的做好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對繪畫哲學領域高層次的形而上有理性、深刻的感悟。
可惜理解老師的肺腑之言花了我十幾年的時光。
——謹以此文紀念我將近二十年藝術追求道路中的年少歲月。
——感謝王老師和樊老哥的提點和指教。
參考文獻:
[1]《齊白石非常崇拜吳昌碩,為什么一次畫展之后反目了?》,南喬江火
[2]《執(zhí)著時是驚才絕艷的李叔同,放下后是弘一法師》,李二先生,菊齋
[3]《談談李叔同先生的為人與繪畫》,啟功
[4]《睥睨千古 捭闔自雄——紀念徐渭誕辰五百周年》,唐曉星編輯,中國嘉德
[5]《齊白石與吳昌碩恩怨史跡考辨》,侯開嘉,北京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