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笙萍
【摘要】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蘊含著優(yōu)良的民族傳統(tǒng)與偉大的革命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章立足于紅色文化的獨特教學育人價值,針對小學德育工作現(xiàn)狀,在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以及教學體系方面提出紅色文化在德育中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應用策略,使德育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借助紅色文化引導學生價值取向,培養(yǎng)優(yōu)良品格,進而促進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德育工作;紅色文化;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7—0023—03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素質教育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所在。為此,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加強德育工作,改進德育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jié)且方法單一的現(xiàn)狀。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獨特的優(yōu)秀經典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依托紅色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紅色育人的新模式,可促進育人功能與教育價值的充分發(fā)揮,對小學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特色課程,完善紅色教育內容
紅色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學校可以以“紅磚鋪路,助力追夢”為主題不斷充實和完善紅色課程,全面夯實和提升紅色教育資源在學校日常教育中的占比,利用國家、省、市、縣優(yōu)質“紅色”教育資源,力促形成“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繼而傳承紅色基因。紅色資源十分廣泛,需要目的鮮明的篩選整合,按學生身心發(fā)展、認知規(guī)律,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將本地的英雄模范人物、發(fā)生在本地的革命故事、本地的教育基地和展覽館等分層次融合接納,修訂低、中、高三個學段的紅色教育校本課程[1]。同時,以紅色教育校本課程為載體,結合紅色資源特點、學校辦學條件和小學生發(fā)展認知規(guī)律等,開發(fā)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中心的校本實踐課程,豐富德育內容。如,以甘肅省武威市為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奉命挺進河西,浴血西征,激戰(zhàn)古浪、血沃涼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紅色篇章。因而,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豐富校本課程,拓展紅色素材,必將完善和豐富紅色教育內容,這也是構建紅色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二、擦亮班級底色,恰當注入紅色教育因子
擦亮底色、恰當著色,建設特色班級、打造班級名片,是提高學生班級自豪感的必要途徑和重要載體。班級什么樣、自己怎么樣,一直以來是學生關注度較高、議論話題較多的命題。從學生關注起步,學??山Y合實際,區(qū)分不同年級,專題開展研究,明確班訓班風,通過學生民主測評、教師引導、學校定題,從而促進并形成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劃、年級一脈相通、班級精神相符的“紅色班級”[2]?;蛟诮處熡幸庾R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英雄模范的事跡,體會英雄模范的家國情懷,自覺產生向英雄模范學習的意識?;蚪⒔∪逼鋵嵉摹鞍嗉壝?,讓學生崇拜的英雄模范充斥學生心靈。同時,制訂評價標準量表,定期對建立名片的班級量化考評,對達標班級授牌。如,“遵紀守法——邱少云班”“好人好事——雷鋒班”“樂于奉獻——張思德班”等,探索在社團活動中輔助以紅色教育資源,如“敢為人先——黃繼光先鋒隊”等,同步實施個人學習英雄模范樹典型活動,促成由面穿線到點的紅色教育因子,以集體的存在感、歸屬感強化紅色基因的滲透,內化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相輔相成傳承紅色基因。
三、開辟校園課堂,不斷拓展紅色教育渠道
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小學生進行漸進式的精神滿足和教育,可逐步完成更深層次的教育。在紅色課程引領、特色班級構建的基礎上,學校應立足實際,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度挖潛和不斷拓展渠道,將紅色文化引入教學活動是紅色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和載體。在特定的周一升國旗、唱國歌前提下,探索開展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滲透紅色教育內容必不可少[3]。諸如,可舉辦“唱響紅歌、吟誦經典”文藝活動,“當名小紅軍、珍惜新生活”郊游活動、藝術長廊紅色文藝作品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涉獵紅色文化的熱情。與此同時,可借助當?shù)丶t色資源,開展“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等系列活動,邀請當?shù)貐?zhàn)老同志來校宣講紅色故事,同步滲透當?shù)叵冗M模范代表的故事,賡續(xù)傳承紅色基因。如,以甘肅武威為例,可挖掘如祁發(fā)寶衛(wèi)國戍邊的英雄模范、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武漢疫情“逆行者”的先進代表等故事,講當代事、說身邊人、鑄紅色心,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渠道,將紅色基因根植于學生心田。
四、創(chuàng)新德育方式,夯實紅色文化底蘊
1.創(chuàng)建情境教學,啟發(fā)學生認知思考。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教師需改變傳統(tǒng)說教模式,針對紅色文化內容,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認知和思考,進而形成科學的建構思維。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節(jié)奏感、震撼力十足的紅色歌曲,配合紅軍長征圖片等,調動學生情緒,使其能夠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達到身臨其境之感;還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判斷領會:“老班長為什么不吃魚?”“如果他把魚吃掉會怎么樣?”教師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辯論,觸發(fā)學生的感知,達到心靈共鳴,使學生在思辯中獲得真知。
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點帶面滲透教育內容。開展紅色文化教學,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學方法。如,以道德敘事法為例,讓“講故事方式傳達當事人的思想觀念,將認知與情感、想象、創(chuàng)造等各種心智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由此引起共鳴,引發(fā)思考,同時迎合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天性,且對帶有道德價值的故事重新構建渲染,強調字面意思背后蘊含的哲理[4]。例如,在講解劉胡蘭故事時,問“你還知道哪些女性革命先驅的故事”;講解董存瑞故事時,問“你還知道哪些奮不顧身的先烈故事”;講解邱少云故事時,問“你還知道抗美援朝哪些英勇獻生的烈士的故事”,同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等等,舉一反三滲透,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思考和感悟,助推學生學習革命英雄的優(yōu)良品質。
3.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人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而社會實踐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關鍵途徑。為此,學??山柚t色書籍、歌曲、革命遺址和紀念館等形式多樣的載體,讓德育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學生接受教育的途徑更加多元化,讓紅色文化價值煥發(fā)出新活力。例如,紅色書籍內容涉及較廣,既有英雄故事、戰(zhàn)爭故事,也有人物傳記和紅色詩歌等,學??赏ㄟ^開展讀書會、讀書筆記、手抄報和朗誦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一次次課外實踐中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完善德育工作體系,提升教育實效性
1.優(yōu)化管理模式,構建紅色教育長效機制。學校要健全學習紅色文化落實機制,將紅色文化的融合目標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從角色轉變、精細管理、氛圍營造等方面著手,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融入目標,切實提升紅色文化學習成效。同時,建立和完善校長、教導處、少先隊、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德育網(wǎng)格化管理模式,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貫通、環(huán)環(huán)相扣、信息對稱,落實工作職責、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工作交流等要素,定期檢查、全面研判、逐步完善,提高紅色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效率。
2.豐富教育載體,營造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在學校教育教學宏觀管理層面,要立足學校自身特色,借助軟硬件建設,融合日常教育,善于搭建平臺、渲染“紅色”??赏ㄟ^重大節(jié)日慶祝、少先隊隊會、社團活動、觀摩參展等活動,將紅色文化滲透其中。如,可組織經典戰(zhàn)役問答、重要革命事件回放及時間節(jié)點填空搶答、電腦制作圖文并茂的手抄報等等,打破以往死板生硬的主題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下宣傳學習優(yōu)秀紅色文化,幫助學生記憶歷史事件與紀念時間,敬仰英雄,從而更好地開展紅色教育。
3.拓展學校外延,一體推進家校紅色教育。將紅色教育生動融入家庭教育,實施家校聯(lián)動、一體推進,是提升教育成效的有力舉措。學校在規(guī)劃布局和統(tǒng)籌部署中,必須將紅色教育內容納入家庭教育的“總盤子”,搶占家庭教育“制高點”,將紅色教育潛移默化地帶到家庭生活的各方面。如,可讓孩子傾聽父輩艱苦奮斗的故事,或帶領孩子接觸各行各業(yè)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典型,在旅游觀光中感受紅色教育,學生借助聽父母講、看電視劇、說身邊人、找紅色點,能洗滌心靈,激發(fā)學習熱情,在感同身受中體悟先輩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進一步激發(fā)奮進力量。
總之,運用紅色資源,構建紅色課程,豐富教育內涵,強化愛國情懷,推進品德教育,提升教學水平,既是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學黨史、悟思想、開新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開啟百年新征程的必然選擇,更是踐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豐富和拓展素質教育的時代命題,我們唯有健全完善好、開發(fā)利用好、研究落實好紅色教育課程體系,才能洗滌學生心靈,培養(yǎng)愛國情懷,激發(fā)昂揚斗志,拓展素質教育,夯實教育基礎,全面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趙啟宗.挖掘地域紅色文化資源拓展學校德育空間[J].新一代:理論版,2020(09):1.
[2]黃測章.探究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應用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04):65.
[3]盧綺.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語文課內外,2019(05):12-14.
[4]陸慧芬.紅色文化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四個有機結合[J].才智,2020(04):215-216.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