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一
內容摘要:面對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困境,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開展教學也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在形形色色的詩歌面前,有效的任務教學究竟如何構建和實施,還處于探索階段。筆者以雪萊《致云雀》一詩為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重點落實了“前置任務”和“核心任務”這兩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 抒情詩 形象鑒賞 《致云雀》
2017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推動語文課程進一步改革。新課標提出了“語文學習任務群”這一全新的教學策略,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合作,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情感體驗的升華、思維深度的挖掘,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綜合能力。這一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聽取”這一授課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真切體驗。
關于情境任務教學的實施,正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本文將把理論指導與課堂實踐相結合,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雪萊《致云雀》為例,談談任務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構建與實施。
一.詩歌鑒賞現狀
詩歌鑒賞素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對于鑒賞文學作品提出的目標是:“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盵1]抒情詩是詩歌中極為重要的一類,古今中外,有相當多的優(yōu)秀詩作名垂青史。與其他詩歌類型不同的是,抒情詩的情感更為外顯,以表達主觀感情、抒懷詠志為主,一般不詳細敘事,而是通過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生活。鑒賞抒情詩的關鍵在于體悟詩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達效果,而這正是詩歌鑒賞的難點。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如忽略詩歌意象,偏離詩歌意境,憑借主觀想象來概括形象,導致形象片面化等等。這些錯誤的鑒賞方式使得學生不能真正走入詩境,與詩人對話,體悟詩歌所寄寓的情感。
為了彌補傳統(tǒng)詩歌教學的不足,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即設置情境和任務,給學生搭建一座通向文本的梯子。梯子的支架就是學習的情境,梯子的臺階就是學習的任務。任務教學法通過組織活動來構建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傳統(tǒng)課堂變得立體、生動、豐富。在這一信息化時代,學習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學生可借助學習資源來進行跨媒介閱讀。這一閱讀方式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培養(yǎng)合作與交流意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可以促進思維的碰撞,通過交流展示成果,可以推動思考的延續(xù)。在解決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漸漸抵達文本的最深處,觸及文本的內核。這樣學生就能夠真正參與學習過程,獲得最真切的情感體驗。正如新課標里強調:“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2]寥寥數語,多次強調了“學習”這一概念,說明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這一根本任務,體現了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诖?,情境任務的設計顯得尤為關鍵。
二.課堂教學實踐
1.前置任務的準備
建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的。學生在完成前置任務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即把預習所得的新信息與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整合,并更新了大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這一自主學習的過程恰好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通過課堂學習以及課后評價反思,學生能夠達到更高一級的發(fā)展水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前置任務是任務教學的起點,是教師為了課堂情境任務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作的一系列準備,是為了深度學習而進行的前期積累,也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有效的前置任務驅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黏性,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自主決定要學什么以及如何學。與傳統(tǒng)的預習作業(yè)不同的是,前置任務的指向性更加明確,與課堂的情境任務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缺少前置任務的布置和實施,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就不能順利地開展。
作為任務教學的起始階段,在《致云雀》課前,我給學生設計了前置性學習清單,幫助學生更好地讀通詩歌、讀懂詩歌。
情境設計:美術館正在舉辦一場主題展覽,其中有個版塊就是關于《致云雀》的攝影展,攝影家們創(chuàng)作了類型多樣、風格迥異的作品,你作為志愿者,請協(xié)助博物館完成一系列工作。
前置任務:游客在欣賞攝影作品時可能需要了解詩歌內容,因此請你擔任播音員,聲情并茂地朗誦雪萊的《致云雀》,制作成音頻,以供游客更好地欣賞攝影作品。
教師給學生提供朗誦設計單,請學生用不同記號標注出朗誦的停頓、重音、語調等等,并寫出不同語音語調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詩歌第一、第二小節(jié)為例,某一學習小組在朗誦設計單上這樣寫道:
“歡樂的”后停頓,“精靈”語調上揚并延長,強調對云雀的贊美之情。
“從不是”讀重音,前后停頓,“天堂”讀重音,強調歡樂歌聲的神圣。
“酣暢淋漓”“不事雕琢”讀重音,強調云雀的純粹。
“衷心”聲音延長,表明詩歌創(chuàng)作直接來源于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飛翔”語調上揚,“一躍而上”讀重音,強調云雀的運動態(tài)勢具有力量美。
“輕云”輕讀,表現云雀優(yōu)美輕盈的姿態(tài)。
“歌唱”讀重音,“飛翔”語調上揚,贊美云雀的樂觀精神。“飛翔”讀重音,“歌唱”聲音延長,前后兩句工整對仗,形成余韻悠長之感,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空間。
設計這一前置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詩歌內容,了解圍繞“云雀”構建的意象群,體會詩歌塑造的意境,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在課堂上探討云雀形象,進入深度學習打下基礎。
2.核心任務的實施
核心任務:游客在欣賞攝影作品以及聆聽朗誦之后,對詩歌中的“云雀”以及其他意象產生了一些困惑,因此請你擔任解說員,依據詩歌內容,向游客解說“云雀”這一形象。
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補充介紹寫作背景: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使得資產階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但之后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主勾結,反動統(tǒng)治在歐洲死灰復燃,英國政府采取一系列嚴酷的鎮(zhèn)壓手段撲滅人民群眾爭取自由的活動,剛剛萌生的些許自由遭到扼殺。
這一核心任務由小組合作完成。在課堂上,學生經過討論,撰寫了解說詞,教師點評及補充。
組1:詩歌第8~11節(jié),詩人把云雀比作詩人、少女、螢火蟲、玫瑰,折射出詩人的思想不為現實所容、不為同胞所理解的處境,表現出少女的歌聲發(fā)自肺腑、真摯感人的特點,以及螢火蟲和玫瑰執(zhí)著地奉獻自己、惠及他人的高尚品質。
師:詩人用比喻把云雀與“光明”、“美”、“善”融為一體,傳達出詩人對真善美的向往,以及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照亮人們精神世界的理想。
組2:第2節(jié)中,詩人把一躍而上,向高處飛翔的云雀比作是火焰一般的云朵,表現出云雀火一樣的激情和優(yōu)美輕盈的姿態(tài)。第4節(jié)中,把云雀比作“晝空里的星星”,寫出了云雀即使被耀眼的太陽掩蓋了光芒,也要放聲歌唱。
師:寫出了云雀歡快的歌聲和不凡的品質。
組3:第12節(jié)寫到了被春雨灌溉后的青青草地,以及雨后含苞欲放的花蕾,它們具有明朗、歡悅、清新的特點。這些都是自然界美好事物的代表,卻比不上云雀動聽的歌聲,通過對比,突出云雀的歌聲擁有巨大的力量。
師:這樣的對比,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提升了讀者的審美體驗。
組4:詩歌中貫穿著喜悅、歡樂之情,開頭就以“歡樂的精靈”對云雀給予極高贊揚,“似不具形體的喜悅開始迅疾的遠征”“卻可以聽得清你那歡樂的強音”“能夠迸涌出這樣神圣的極樂音流”“有你明澈強烈的歡快”“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歡愉”“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歡欣”等詩句,雖然詩人變換不同詞匯,但表達的卻是相同的情感,極度的歡樂和喜悅之情。
師:云雀常常驟然自地面垂直沖上云霄,升至一定高度時,稍稍浮翔于空中,再疾飛直上,邊飛邊唱。在詩人看來,云雀能夠勇敢掙脫地面的束縛,并且始終以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
結合寫作背景,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人和云雀在許多地方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都渴望自由,都向往理想的世界。詩人雖然感受到理想的遙遠,但仍以不斷躍升的積極姿態(tài)去追求,于是詩人借云雀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對黑暗的蔑視,以及為了理想而甘愿獻身的崇高精神。
3.后置任務的拓展
經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于這首詩的理解應該更加深入、透徹。教師布置學生再次收聽課前錄制的音頻,若學生對此前的錄制效果不滿意,可重新錄制,并加上圖片和配樂,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成《致云雀》的宣傳視頻。
小組選出代表在班級展示,請其余同學從朗誦的水平、畫面的選取、配樂的選擇以及視頻的最終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網絡平臺,接受更多的聲音,聽取更多的評價。
用“跨媒介”的方式進行詩歌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豐富了感官的體驗,培養(yǎng)了交流的意識,重視了評價的過程。學生基于一定的情境,將詩歌學習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對詩歌進行了多元的解讀。
詩歌,是人類超越了感性世界的美好意境與思想結晶。海德格爾和荷爾德林都提倡“詩意地棲居”,就是要我們通過讀詩來感悟自然之真、人性之善、藝術之美。教師是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之門,進入藝術殿堂的關鍵人物,應不斷探索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詩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會詩意地表達自我。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8.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