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美娟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實驗小學,浙江 紹興 312300)
在傳統(tǒng)的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群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重視,由于小學年級的上升以及閱讀知識的深入,使得學生在感到學習壓力時,對語文閱讀教學失去興趣。針對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就要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激發(fā)以及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成績。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近幾年在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有突破性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改的推動以及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使得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得以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式是指,師生圍繞同一個或者多個議題,選擇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文本,通過對閱讀文本進行合理分析教學,使得選擇文本由單一走向多個文本的教學方式。其教學目標應當是將教學立足于教材之中,并面向課外以及學生的生活當中,以此來對小學生的閱讀知識面以及閱讀能力等都有所提升。通過利用群文閱讀教學方式,不僅是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理念的體現,還是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以及閱讀興趣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應當靈活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從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出發(fā),進行教學內容精選以及單元整合,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目前的小學閱讀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小學生的實際閱讀量并不能達到目前的課程要求,因此將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既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知識量,還可以將小學生的閱讀知識面進行拓展,通過對小學生進行閱讀量的培養(yǎng),使得小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快速整合以及對文章的關鍵內容進行提取,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將小學生的閱讀欲望進行激發(fā)以及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引入群文閱讀教學方式,需要語文教師進行有邏輯性的教學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是一項較有邏輯性的教學方式,將群文閱讀教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將原來的一篇課文進行深入探究后,在此課文的基礎上引入相同教學概念的同類課文,使得教學的任務量也隨之增加,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不小的學習壓力,這樣會對學生造成課文的理解程度不夠深入以及對教學重點的掌握不夠及時。因此將群文閱讀教學引入時,就要注重課文之間的邏輯性,以及進行有條理性的閱讀教學活動,對教學內容的重點知識以及教學議題進行重視,從而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水平。
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引入群文教學方式,就要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之前,對文章的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創(chuàng)作文章的背景進行深入分析。對選擇的群文教學內容也要進行仔細篩選,對教學主題進行明確,從而發(fā)揮出群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意義。
在對小學高段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小學高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以及問題的思考能力,但由于閱讀能力以及問題思考能力還是有限,在進行自主閱讀時,不能準確地對文章的教學重點以及教學主旨進行把握。針對這個教學現象,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將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整合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也很難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際作用進行發(fā)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進行問題的設置,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學生可以利用問題進行閱讀內容的學習,對文章的關鍵信息進行整合。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十八課《慈母情深》為例,在對學生進行文章的引導學習后,進行教學問題的設置。教師在學生閱讀到作者在面對母親那瘦小的身軀后,問母親要錢的片段時,教師進行問題設置:作者在那個嘈雜的環(huán)境中,其心路歷程是什么?以此來讓學生對于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將閱讀方式傳授給學生是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的積極引導,通過對文章進行快速閱讀,以此來對文章的重點、關鍵詞句、進行整合,以及對整合的重點進行分析以及思考,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風格以及體裁等進行了解,在經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后,有一個文章體裁的歸納,從而在對于同類型文章進行學習時,就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從而將群文閱讀教學進行發(fā)揮。并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學,對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進行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對同類文章進行優(yōu)化整合,使得在進行教學時找出文章的相互關系,以及指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比較,以此來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速度以及閱讀量,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范圍以及閱讀知識面,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狀況,添加部分同類型的文章,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也讓學生感受到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以及抒發(fā)感情的反思,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十八課《慈母情深》為例,其他課文為《父愛之舟》《口語交際:父母之愛》,教師在對這幾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將文章內容進行拆分,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可以將這幾篇文章進行組合學習,從而讓學生發(fā)現文章的共同點,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進行體現。
將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引入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當中,其主要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學會在一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對多篇課文知識重點進行理解,實現“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并在教學當中,對學生的聽說讀寫以及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得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將重點的內容進行整合,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自我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提升,這也符合目前新課改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
群文閱讀教學實例——《慈母情深》
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十八課《慈母情深》為例,其他課文為《父愛之舟》《口語交際:父母之愛》,在對這幾篇課文進行教學時,雖然課文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教學議題卻是一樣的,以“父母之愛”為主要的教學議題。
教學議題:父母之愛。
選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口語交際:父母之愛》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教師在進行《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口語交際:父母之愛》這幾篇文章教學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指導,使得學生在進行預習時,感受到文章中父母之愛。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對作家進行深入了解
讓學生對作者梁曉聲有所認識,并利用多媒體視頻、圖片等進行補充。在教師進行作者資料的補充后,使得學生對作者的成長環(huán)境、寫作文章的背景進行了解,從而對文章進行深入挖掘。
環(huán)節(jié)三:教師對文章進行講解時,對文章的重點以及寫作方式和文章主旨進行解析。
環(huán)節(jié)四:進行小組討論,對其他幾篇文章進行解析,并針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總結歸納,以此來突出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學習,對文章的教學重點進行整理,并對于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整合,從而提升自我的閱讀能力以及讓學生掌握同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將群文閱讀教學引入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當中,是將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得學生的閱讀效率以及語文綜合素質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