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海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國際學校,江蘇 南通226100)
老師想要為學生帶來一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做好備課工作,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關系到課堂的氣氛是否活躍,是否能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學基礎,老師在備課階段,想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就應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堂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判,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良好的備課工作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的保證,所以老師應該正視備課的作用,做好備課工作。
有部分老師在課堂上能夠意識到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是在提問具體的問題時,并沒有重視突出重點,問題數(shù)量多、雜,且無序,毫無層次可言,在這樣問題引導下的語文教學活動,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學生在課上無法順利掌握重難點知識,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不知所云,思維能力不僅得不到拓展,連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是很理想。因此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結合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的內容,有指向性地進行設計。首先,老師要保證能夠通過問題的設置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老師在備課階段要認真地研讀教學的內容,明確重難點知識,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出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同時難度適中的問題,以更好地突出重點知識,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無序性的問題。其次,老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以及發(fā)掘文章中的內在聯(lián)系,來探索知識之間的關系和其本質,做到能夠舉一反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朱自清的著名文章《背影》的學習中,作為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教學的重點在于能夠讓學生理解并且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夠學會感恩,重視親情。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能夠學會從背影出發(fā),進行人物心靈的展示。因此,老師在進行問題鏈的設計時,可以設置以下類似的問題,文章中對背影的提及次數(shù)有幾次?分別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文章中對于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對于人物的描寫,大部分的寫作方法是從正面的描寫出發(fā),但是這篇文章卻只描寫了父親的背影,對于父親正面完全沒有描繪,這是為什么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想一想有沒有你最難忘的背影,可以和大家一起進行分享。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話想對自己的父親母親說?通過這樣的問題,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讓教學更加具有指向性,更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
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問題的設計要包括主問題以及子問題,主問題是引導整個教學活動節(jié)奏的關鍵問題,對于學生學習思維起到引導作用,是主導整個教學活動的存在,而子問題則是對于教學活動中,每一個步驟和環(huán)節(jié)的細化體現(xiàn)。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一般的提問方式相比,主問題的提出是通過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高度概括而來,起到掌控語文教學活動節(jié)奏的作用,其中主問題和子問題緊密相關,層次清晰,老師可以從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出發(fā),結合教學目的,對問題進行設計,保證兩者之間相互結合,互相促進,形成完整的問題鏈。
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是魯迅記錄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采用的描寫手法屬于白描手法,文字的描寫比較簡單,但是又充滿了趣味,為讀者呈上了一個其樂無窮的童年生活,文章中最令人稱贊的就是其寫作的手法以及文章的結構,這兩點是老師在教學時應該突出的重點,要讓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思維,還能夠為寫作積累素材,掌握正確的寫作技巧。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圍繞藝術手法設置問題鏈:這篇文章中用到的藝術手法有哪些?在文中具體的表現(xiàn)是什么?以主問題為方向,圍繞主問題設置的子問題,可以與課堂實際教學的情況相結合,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在課文的第二段中,哪些句子用的是排比和比喻的描寫手法?在文章中狀物寫景有哪些?魯迅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描寫了三味書屋?等等。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的思路,讓學生能夠了解并且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到文章中所描寫的樂趣生活,同時能夠學習并且掌握描寫景物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文章中對比和過渡的寫作方式,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依據(jù)這一教學思路,設置的問題鏈才是符合教學目標與內容,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
有一些問題,需要老師在上課前就提出,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明確學習的內容,了解在課堂中所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點。主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通過小問題的拆解,來逐步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減輕問題的難度,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些本來應該由老師提出的問題,轉為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出。
比如在《植樹的牧羊人》文章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提煉出主要的問題:作者用的是怎樣的順序來記敘故事的?文章對于牧羊人有哪些描寫的詞句?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概括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后兩個問題,不僅讓學生能夠關注到文章中的內容,同時還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寫作方式,點明了本文的核心和難點。在教學的主要問題設置上生成的子問題,將會在各個學習模塊中自然而然地提出,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首先會對課文進行詳細的閱讀,解決第一個問題,在故事的敘述上用的是怎樣的順序來進行描寫的,然后圍繞其他方面的描寫產(chǎn)生新的疑問,去思考通過閱讀對于牧羊人的描寫,能夠看出牧羊人到底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在文章開頭中,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文章中有哪些語句反映了這句話?牧羊人一共種了多少年的樹?等等。此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文章中的關鍵詞語和主要的句子,如:薄薄的霧氣像地毯一樣,白樺樹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等。這種描寫方法,對于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是什么?讓學生在細細品味文章遣詞造句的同時,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且概括出文章中主要的寫作方法。通過這種主問題的引導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會文章的情感,了解具體的寫作方法,從而發(fā)現(xiàn)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美妙。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借由子問題的解決,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更加高效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技巧。本文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來進行描寫的,用從正面描寫的方式,直接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通過對比種樹前后景色的描寫形成鮮明的反差,突出了牧羊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子問題緊緊圍繞著主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系列子問題,學生在解決子問題時,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教學的重點。
通過問題鏈的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其能夠身臨其境地置身于文章所描寫的情境當中,在問題鏈為學生制造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將小問題夾雜其中,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對文字進行認識和理解。比如在《天上的街市》這篇文章中,老師可以在學生預習階段進行提問,圍繞文章的內容以及教學的目標向學生提出問題:當你在晚上仰望星空時,會想到什么呢?詩中牛郎和織女的結局與傳統(tǒng)故事中的結局有何不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圍繞該問題鏈學生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一連串的小問題,比如星空的特征是什么?天上的街市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傳統(tǒng)故事中的牛郎與織女結局是什么?通過對小問題的思考,讓學生能夠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理解烘托的意義,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問題,不斷地深入探索研究文章本身,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問題指引下進行學習活動,能夠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精確簡潔,提高學習的效率,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語文作為應試科目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此老師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所以語文老師要在教學的每一個階段中,做好語文的教育工作。而備課作為教學活動的基礎,更應該受到語文老師的重視,語文老師應該從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出發(fā),以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進行備課,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