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瑩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語文學習中字、詞、句是基礎(chǔ),例如三年級上冊的語文要素兩次提到詞語,如第一單元的“閱讀時,關(guān)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第二單元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新詞匯的吸納,將有效助力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師有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帶領(lǐng)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
五年級上冊第18課《慈母情深》
第2段:“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我也從來沒有向母親一次要過這么多錢?!?/p>
兩個“從來沒有”“一次”通過詞語的反復(fù)強調(diào),點明家境的窘迫,這一元錢對“我”和“我”的家庭來說都不是個小數(shù)目,突出作者買書的愿望并不容易實現(xiàn)。緊接著寫“賣破錄音機”和“吃進肚子里”,家里困難到還得用破舊的物品兌換吃的,這是直接描寫窮。作者反復(fù)介紹“窮”與下文母親毫不猶豫地掏錢讓“我”買書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襯托一位不被生活壓垮而富有遠見的母親。
第32段:“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tài)……”
四個“立刻又”快節(jié)奏的相同句式,表現(xiàn)母親工作繁重、辛勞。強化了母親一刻不耽擱,絲毫不停歇,一個不辭辛苦、爭分奪秒工作的母親的形象浮現(xiàn)眼前。辛苦賺錢的境遇和前文毫不猶豫給錢的爽快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也努力滿足“我”對讀書的渴望,突出了母親深沉厚重的愛。
第33段:“那一天的第一次發(fā)現(xiàn),母親原來是那么瘦??!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yīng)該是一個大人了。”
重復(fù)“那一天”和“第一次”,說明如果沒有強烈的買書的愿望,“我”就不會到母親工作的地方,第一處的“那一天”“第一次”是發(fā)現(xiàn)母親如此辛勞,被生活的重擔榨干了身軀,也就是那一天,第一次真切地為母親瘦小的身體支撐著整個家而心疼。第二處的“那一天”“第一次”寫出了“我”受到強烈的沖擊,瞬間長大,決心為母親做點什么。
此外,本文還有第19段長短句交錯描寫母親的神態(tài)、動作,連續(xù)用了三個“我的母親”,反常規(guī)表達,把“我的母親”這四個字放在句子末端形成倒裝句。
二上 語文園地四 《我的發(fā)現(xiàn)》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紅色—火紅 桃紅 棗紅
三下第24課《火燒云》
讀讀下面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再說幾個類似的。
紅彤彤 葡萄灰 半紫半黃
……
四下 第三單元 語文園地
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你還知道其他描寫顏色的句子嗎?和同學交流。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樺,仿佛涂上銀霜,披了一身雪花。
★白霧與遠天晴空連在一起,晶白中透著淡藍、青蒼,一碧萬頃。
……
由此可見,統(tǒng)編版教材特別關(guān)注顏色詞的學習,尤其在低段與中段有專門的課后練習。因此,到了高段,我們可以在前面學習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具體的課文,根據(jù)學情拓展,以歸類的方式強化學習。例如:
感官+顏色單字=顏色詞 甜白、辣紅、嫩藍
事物+顏色單字=顏色詞 橘紅、棗紅、鐵青、鵝黃、海藍
情態(tài)+顏色單字=顏色詞 焦黃、翠綠、慘白
三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第2段老屋的言行:“‘好了,我到了倒下時了!’它自言自語著,準備往旁邊倒去?!薄皽蕚洹币辉~給了暗示,呼應(yīng)著題目的“總也”,告訴我們老屋是不會倒的。但我們還是擔心,老屋一心想要倒下,真的會有奇跡嗎?我們心里期待著有一個能夠給老屋“活”下去的堅定理由。到了最后一段明白了,那理由就是“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沒講完”。所以“老屋到現(xiàn)在還站在那兒”。“一直”與題目的“總也”遙相呼應(yīng)。
四下第26課《巨人的花園》
巨人開始是“斥責”“兇狠”“不允許任何人在里面玩”“砌了高墻”“掛出布告牌:禁止入內(nèi),違者重罰”。高墻阻擋了孩子們的玩耍,也阻擋了春天的到來?;▓@成了雪、霜、雹的樂園。后來巨人終于知道春天不肯來的原因。“他輕輕地走下樓,靜悄悄地打開前門?!薄扒那淖叩叫∧泻⒑竺?,輕輕抱起他?!边€拆除了圍墻。寬容善良能驅(qū)走堅冰寒霜,帶來春意盎然,有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花園才能是樂園。
童話的情節(jié)由一系列的“變化”構(gòu)成: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當孩子們再次偷偷鉆進花園玩耍時——當孩子們懼怕巨人離開時——最后,當巨人拆除圍墻時。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反應(yīng)。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變化”抓手。巨人由開始的“斥責”“兇狠”到后面的“輕輕”“悄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就定位在“逆轉(zhuǎn)”上,以此作為教學的突破口。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小蜘蛛請求:“請再站一會兒吧?!边@“站一會”和“總也倒不了”形成巨大反差,小蜘蛛用四兩撥千斤的“耍賴”讓心如死灰的老屋重獲新生。這個反差點也恰是本篇童話的“巧點”與“淚點”。
四年級下冊第23課《“諾曼底”遇難記》
“突然,沉沉夜霧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仿佛一座山峰?!?/p>
“眼看就要撞船,已經(jīng)沒有任何辦法避開它了。一.瞬間,大霧中似乎聳起許許多多船只的幻影,人們還沒來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臨頭,葬身魚腹了?!?/p>
“震蕩可怕極了。一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幾秒鐘前大家還在酣睡,驀地,而且,立時立刻,就要喪命……”
“突然”“眼看就要”“一瞬間”“還沒來得及”“一剎那間”“幾秒鐘”“驀地”“立時立刻”這一系列表示時間極短的詞語,逼真地呈現(xiàn)了情勢的危急。
六年級上冊第13課《窮人》:“古老的鐘發(fā)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庇脮r鐘一下一下的敲擊并輔之以省略號,寫出了丈夫為了生計起早貪黑,長時間干活,也寫出桑娜對丈夫的牽掛、擔憂。喑啞的鐘聲每敲擊一下,就如同敲在桑娜的心頭。
五年級下冊第4課《梅花魂》“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這段話連用了四個“最”把堅守愛國之情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雖漂泊海外,但愛國思鄉(xiāng)之情懷始終沒變,身為中國人的氣節(jié)始終沒有變。
六年級下冊第11課《十六年前的回憶》:“父親一向是慈祥的,從沒有罵過我們,更沒有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無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p>
此段副詞很多,有表示頻率的“一向”“從”“總”“總是”;有表示程度的“很多”;表示否定的“沒有”;表示語氣的“竟”。這段文字高度凝練寫出了李大釗對女兒的慈愛,鐵漢柔情,令人為之動容。
這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許多情況下,詞語的意思可以從上下文中揣摩出來。
例:三年級上冊第5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理解“有些凌亂”——凌亂
方法①——聯(lián)系上文,聯(lián)系上文“它們排列得并不規(guī)則”來理解,指落葉在水泥道上排列不整齊,沒有秩序。方法②——聯(lián)系生活,回想生活中見到的落葉情境,無序、隨意,但卻呈現(xiàn)一種自然之美。再結(jié)合特定語境,水泥道上不規(guī)則鋪滿像巴掌一樣的金色落葉,此處“凌亂”并無貶義。以兒童視角觀察身邊的景物,發(fā)現(xiàn)平常生活之美,樸素中盡顯詩意。
例:三年級上冊第6課《秋天的雨》
理解“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五彩繽紛
方法①:聯(lián)系下文。教材用泡泡“讀到這里,我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即聯(lián)系下文。教師教學時引導(dǎo)學生通過朗讀“黃色給了銀杏樹、紅色給了楓樹、金黃色是給田野的、橙紅色是給果樹的”,初步感受秋天豐富的顏色,初步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接著聯(lián)系文章中描寫顏色的詞語理解為“顏色多樣”。
方法②:借助插圖,進一步理解不僅指顏色多樣,還有繁多交錯、有光澤,非常好看之意。
綜合理解,這是寫出了秋天獨有的色彩,迷人的景色,也體會到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借助學生熟識的語言材料,利用學生已儲備的詞語,或是近義詞或是反義詞,可以幫助解釋詞語。例如:
懇求——(近義)哀求 請求
硬實——(反義)不瘦弱
支支吾吾——(近義)吞吞吐吐
支支吾吾——(反義)對答如流
將原詞與其他相近的詞進行比較辨析,于同中品出細微異處,以此感悟語言的精妙準確。例如,五年級上冊第3課《桂花雨》中兩次寫到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如何理解“浸”,可以與“聞”進行比較,很顯然,聞到花香是極為常規(guī)的表達,沒有新意,而“浸”則把香味寫得似乎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
三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老屋問:“小蜘蛛,你吃飽了嗎?”老屋沒有說“你吃完了嗎?”而是問小蜘蛛“你吃飽了嗎?”?!澳愠酝炅藛幔俊币馑际俏彝Σ蛔×?,你趕緊的,我要倒了。“你吃飽了嗎?”意思是我挺不住了,但如果你還沒吃飽,我還可以再等一等。通過“吃飽”與“吃完”的比較辨析,我們能體會到老屋的善良、敦厚。
兒童讀物、教材或者課外書,總少不了插圖。它們不但精美,形象直觀,還可以幫助理解,讓學生學會審美。例如五上第二單元第5課《搭石》,城里的孩子可能沒見過搭石,但一看課文頁縫間的搭石圖,自然就明白了。
詞語教學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準確用詞造句的能力。因此,在閱讀中找出典型的,引導(dǎo)學生比較辨析。如二上第1課《小蝌蚪找媽媽》,有三個詞語寫出了小蝌蚪的不同動作:當看見鯉魚媽媽時是“迎上去”;當看見烏龜時是“追上去”;當看見蹲在荷葉上的大青蛙時,是“游過去”。教師可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指導(dǎo)學生觀察插圖,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體會這幾個詞語的運用。因為鯉魚媽媽帶著小鯉魚正朝著小蝌蚪游來,所以小蝌蚪是“迎上去”;烏龜是游在小蝌蚪的前面,所以小蝌蚪是“追上去”;一只大青蛙蹲在荷葉上,小蝌蚪看見了,所以是“游過去”。三個不同的詞語,確切地表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情況。
拆合法是最常用的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通過逐字闡釋,拆解重組達到理解整個詞語意思的目的。比如“百里挑一”,“百”指一百個,“里”指里面、中,“挑”是挑選、選拔,“一”是一個。連起來的意思是:一百個里頭就挑選出這么一個來。形容很出眾。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比如柔順、日夜兼程、風餐露宿、一字不漏等等。
動作表演法符合課標所提倡的“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例如二上第21課《狐假虎威》中的“東張西望”“大搖大擺”等詞可以借助肢體語言動態(tài)演示,可觀可演的方式滿足兒童好動心理,化抽象為生動具體。
此外,借助根據(jù)不同的詞語,還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釋、借助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簡筆畫等。
依據(jù)《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不同年級段的詞語教學的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低年級能做到“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能做到“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的要求是“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guān)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依據(jù)課標學段要求,用好教材,落實好語文要素,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jù)。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課都有要求會寫的詞語,在附表“詞語表”中呈現(xiàn);課后題設(shè)置“讀一讀,記一記”欄目,運用多種擴詞方式,讓學生積累由本課要認的字擴展的新詞。用好教材課文后面的助學系統(tǒng),以期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