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鐵堅
一
桂林是一座歷史名城,許多歷史典籍里都有桂林的過往故事。
我個人一直堅持認為,歷史應該是由細節(jié)構(gòu)成的??上У氖?,我們讀到的歷史,往往只有脈絡,而缺乏細節(jié),這就少了讓人信服的支撐或者說少了值得玩味的東西。
關(guān)于桂林的細節(jié),我愿意從前人的日記中去尋找。
二
我目前所能找到的與桂林有關(guān)的最早日記,是明永樂年間一位叫黃福的官員所寫的《奉使安南水程日記》。
黃福于洪武年間登進士第,明成祖時任工部尚書,妥妥的高干一枚。永樂四年,永樂皇帝任黃福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黃福于這年的七月初一從龍江驛乘船出發(fā),經(jīng)湖南、廣西前往履職地,每日均有日記。這樣,我們就得以讀到一份古人寫的與桂林有關(guān)的日記。
二十二日,黃福的官船到廣西全州縣。日記說:“西行四十余里,有黃沙市,河設浮橋,連橫于水上,司橋有判官倉使老人?!贝稳?,他到興安,日記中記錄靈渠船閘“南北設閘三十六所,驛以北閘十水流而北,驛以南閘二十流水流而南。每處設軍二人守之船,過則放閘”,將靈渠陡門事記載得非常清楚。
二十五日,黃福船至桂林東江驛,卻“館于紫極宮,報名典儀所”。按理,驛站是官方行旅機構(gòu),應宿于東江驛才對,為何“館于紫極宮”呢?黃福這份留傳下來的日記,缺少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五日的記錄,直接跳到八月初六:“是日午后,遂行至南亭驛”——即今草坪回族鄉(xiāng)附近之上村。由此可以判斷:我們今天讀到的這份公開發(fā)表的《奉使安南水程日記》其實是一份公務日記,黃福本人的私人活動未記載于其中。而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五日這十天時間,黃福逗留于桂林,顯然是游山玩水、拜訪好友之類私人活動。因為是因私而延長了在桂林的逗留時間,所以不便在驛站住宿,而是搬到了紫極宮,費用自理,或者說至少不是他此次因公之旅的開支吧。
他的日記里還寫道:抵達桂林和離開桂林時,都要到靖江王府去晉見靖江王。這是不能缺少的官方禮儀。
150多年后的明嘉靖年間,有一位叫董傳策的人,也寫過類似于日記的桂林游記。
董傳策本是朝廷中一位小官,因政治問題被謫廣西。此君一路行來,邊玩邊寫,成就了一部《奇游漫記》。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董傳策的足跡終于踏進廣西。董傳重為桂林風景所寫的《游桂林諸巖洞記》和《渡漓江記》,雖是游記文章,卻是日記體,故我將其當作日記來讀。
二十四日,董傳策與朋友泊舟于漓江西岸,又約了朋友一起去登疊彩山。此山是他到桂林游玩的第一處風景,新鮮驚訝之情自然從筆下流出,如他寫風洞“石門谽谺,峭壁劃裂,下瞰平野,千峰競奇,云樹滃勃”。
二十五日,董傳策“結(jié)纜伏波巖”——那時,若要游覽此巖,必得乘舟,這也增加了游人的新奇興趣。他對伏波巖觀察很細,且均有記錄。也許是因為心情使然,他說:“《一統(tǒng)志》稱濱江洞惟水月最佳,然不能過還珠洞也?!彪x開伏波山,他又游覽了附近的獨秀峰。
二十六日,他游畢隱山六洞,又與朋友去了城東的七星巖、曾公巖、玄風洞、仙李洞諸名勝。此時的七星巖洞口,已建有簪帶亭等觀景設施。游覽途中,“路逼窄不甚可通。頫視有石罅尺許,匍匐而進,忽更高廣,其側(cè)徑可詣棲霞洞”的體驗也是讓他難以忘懷的。
此后,董傳策還游覽了屏風巖,“又東游觀龍隱巖”,“于時,桂林諸巖洞之奇,大略己得游”,再放舟象鼻山,拜訪官場、學界諸君,算是滿意而別。
三
清道光丁酉年(1837),廣東詩人張維屏到桂林旅游。張維屏與桂林的文化名人李秉綬是兒女親家,一直就有前來游覽桂林的意愿,只不過因為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一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他告別官場回到家鄉(xiāng),才有時間也有錢來完成這次桂林之旅。
張維屏二月二十八日登船 ,三月二十二日到平樂,二十五日過大圩,人泊船賣鹽。見山愈奇,心境頗開,作《自陽朔至桂林舟中看山放歌》。
張維屏在桂林逗留了一月有余,期間走訪了各名山名洞,吟詩繪畫,頗有興致。他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與桂林朋友交往的細節(jié),比如“午后鑒樓載酒邀游李園,同游者十余人”。這一天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李園的位置、園林設計及地形特色等,實在是后人了解清朝桂林園林的珍稀文獻。他的日記中也有湖西莊的文字記錄:“湖西莊,李春湖宗瀚少司空別墅也,門臨杉湖(即今榕湖),湖面綠波與綠陰相映帶,門內(nèi)數(shù)武,流水小橋。過橋有屋,屋后有軒,軒前有園?!惫鹆掷罴遥山髋R川遷來,漸成桂林城中少有之大戶人家,李秉綬(字蕓甫)、李宗瀚都是著名的收藏大家。張維屏在桂林湖西莊欣賞了不少李秉綬的收藏品。四月二十五日,“蕓甫約桂舫來,同集還初堂,觀所藏書畫,小飲桐石軒。蕓甫所藏書畫約數(shù)百種,余未及遍觀,就余所負了而心賞者約略記之……”后面列出十余種,其中包括宋高宗行書墨跡長卷。此外,他在桂林也欣賞過其他朋友的書畫收藏品??梢?,那時的桂林文化氣氛非常濃郁。
五月初一,張維屏將離桂,一群朋友為其送行,“餞余于漓江之上,席設蕓甫畫舫”。酒畢,一行人又再度到隱山旁的西湖劃船告別?!熬屏T共坐石上,茶話久之,三君送余登舟相揖而別。”
四
宋、元、明、清時期,廣西南邊的越南,曾先后派遣上百個使團前往中國的京城朝貢,這些使團,絕大多數(shù)經(jīng)廣西北上,并將他們的出訪經(jīng)歷寫成工作日志。201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影印了元、明、清53位越南使節(jié)的這些筆記。閱讀這些筆記,也可以了解不少古代桂林的情況。
乾隆年間,一位姓阮的越南使節(jié)出使北京途中到達桂林,寫到了進入桂林城的情景:“十八日放關(guān),移船至湛恩亭馬家廠駐。那亭面臨江,凡迎接詔書及官府迎送,皆就此。巡撫楊錫紱手書‘湛恩亭三字,字徑一尺,筆法遒勁;內(nèi)匾‘瞻云就日。亭左即段波巖?!惫鹆殖莿t“九街三市,商貨大聚,瓦屋萬余家”。讀這段文字,我們才知道,原來漓江西岸有一個專供官府儀式用的湛恩亭。官府勘驗貢品的過程也有記錄:“五月二十一日巳時,臨桂縣堂撥下七十二夫,搬運貢儀,就布政公署。由中門入,每貢金二十一錠,銀六十九錠,沉香九百六十兩,速香二千三百六十八兩。上憲俱穿蟒袍。先取箱箱來,工番開鎖,列位看畢,佑雜二員開貢箱,逐一秤驗,仍取次交領(lǐng)開鎖?!睆V西官府招待使節(jié)的細節(jié)也很有趣:“六月初一日,賜宴,肉器共十六大碟,是謂大席;其行隨分坐門外,鴨雞各一嘴,豬肉二方,湯一碗,是謂滿席。酒至三巡,倡兒二十人,先?!黄樊敵巫!畨郾饶仙剑巫!B生貴子。戲演三出:一、天官賜福;二、邦甲封王;三、萬國來趄。禮極整肅。”
五
民國以后,到桂林旅游的人明顯地多了起來。由于出版物增加,許多游桂者也喜歡寫游記發(fā)表,與讀者分享自己的游覽快樂。其中,一些為了發(fā)表而寫的游記,也選擇了“日記”的體裁或者名稱,比如來自廣東的“五五旅行團”的《桂游半月記》、湖南官員賓敏陔的《桂游日記》等。
《桂游半月記》雖為日記體,卻是集體創(chuàng)作,文中所述,均集體之經(jīng)驗感受,少了一些個人感覺。因為此團成員社會地位頗高,在桂林所受到的待遇很像今天的外事接待。賓敏陔的《桂游日記》由其個人寫作,但內(nèi)容是對廣西的政治考察和評價,具有官方視角。與其類似的,還有鄭健廬的《桂游一月記》。
1935年初,著名學者胡適應白崇禧的邀請到桂林訪問。關(guān)于胡適此次游桂林的文字資料,分別有胡適自己寫的《南游雜記》和后來出版的《胡適日記》。有意思的是,《胡適日記》的內(nèi)容從他抵達桂林這一天開始,之前的相關(guān)鋪墊,只能從《南游雜記》中去尋找了。
胡適是從南寧乘飛機到桂林的,離開桂林時也是乘坐飛機。那時,桂林還沒有民航班機,胡適享受的是官方提供的超級待遇:白崇禧安排的專機。
胡適在游覽七星巖時崴了腳,所以他向地方當局提出了在巖洞內(nèi)安裝電燈、以便游客的建議。這個建議,一直到若干年后,抗戰(zhàn)期間才得以實施,宋云彬在其日記中對此有記述??梢?,僅安裝一個電燈,在那時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游覽漓江返回桂林時,胡適順路游覽了雁山園,免不了要應邀給園內(nèi)的廣西師專學生們作一個演講。為了趕時間,胡適決定先演講后吃飯,但午餐是上午10點吃的,演講時天已經(jīng)黑了,肚子饑餓,于是先吃了幾個雞蛋充饑。演講后舉燈游覽園內(nèi)景色,胡適還興致勃勃地給景點取名。
1937年至1938年,著名社會活動家黃炎培數(shù)次到桂林。黃炎培也喜歡寫日記,他在日記里記錄了很多桂林趣事。比如,他從湖南過來,剛進廣西,就發(fā)現(xiàn)湘江邊的涼亭里,竟然是無人銷售花生,一個銅子一堆,客人自取即可。他第一次到桂林恰逢新年,馬君武、張君勱等人陪同他乘坐小艇游覽象山,艇上侍女數(shù)人,皆“茅村王姓”(應是“毛村黃姓”)?!八畼O清,艇中設餐,晚始歸。”
在日軍侵略的炮火聲中,浙江大學校長竺可禎率浙江大學遷到廣西宜山繼續(xù)辦學。桂林是廣西省城,竺可禎免不了經(jīng)常到桂林出差。他在1939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桂林雞一元一斤,雞蛋一元30個;宜山雞五角一斤,雞蛋一元20個。因桂林酒館多之故也。9月1日,他到桂林,從這里乘飛機赴重慶開會。“凌晨不到4點,乘四號車到環(huán)湖北路歐亞航空公司,門尚未開。因為重慶氣象所購收報機一臺,行李超過15公斤之約,超重14公斤,每公斤付費3元。五點半到南門外八公里處的機場,飛機名叫哈密,駕駛員中國人,客滿?!?940年元月4日,他的日記里有這樣的文字:“修湘桂鐵路,30多萬工人,死近萬?!庇纱?,我們知道,湘桂鐵路是國人用命堆出來的。湘桂鐵路,從衡陽至桂林北361公里,可以說每一根枕木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啊。
著名畫家豐子愷本來是不寫日記的,1937年冬在逃難途中,才開始隨手寫一些事情 。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豐子愷來到桂林,在兩江師范任教職。在桂林約240多天時間,他寫了約150篇日記,后來匯編成《教師日記》出版。豐子愷人幽默,畫幽默,日記也充滿了幽默。某日記:“下午四時正欲返家,校中得教育廳長秘函,謂蔣委員長明日來兩江謁李宗仁之老太太,道經(jīng)桂師,或入?yún)⒂^,囑校方預為整理。并謂秘密勿宣,對學生但言廳長來視察也?!边@個場景,讀之欲笑。今人所熟悉的網(wǎng)絡攻訐,那時只不過在形式上是報刊攻訐罷了。比如,豐子愷在給表侄的信中有“此次流離來桂林,雖道途勞頓,但一路飽覽名山大川,可謂因禍得?!敝洌诵旁趫笊习l(fā)表,因此句而受到強烈攻擊。豐子愷對此事寫道:“其言一定是咬文嚼字,吹毛求疵,無聊至極,大約另有用意。”對兩江圩、永福圩的物產(chǎn)差異,豐子愷也有詳細的觀察和記錄。
宋云彬是個出版家。十四年抗戰(zhàn),他幾乎都是在桂林度過的。宋云彬喜歡寫日記,他自己言:“廿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起,寫日記。于此立愿,愿無間斷。時客桂林?!边z憾的是,他的《桂林日記》,我們只看得到 1938年底至1940年8月的部分,此后的《宋氏桂林日記》,已經(jīng)無從查找了。我曾托關(guān)系找到收藏其日記的海寧市檔案館,意圖了解那些未公開的宋氏桂林日記,也無所獲。
1939年7月7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來桂林后,第一次見群眾執(zhí)火炬游行也?!边@次火炬游行,也激起了青年詩人艾青的詩情。在構(gòu)思半年以后,艾青寫下了他的名詩《火把》。8月30日的日記:“今日三次警報:一在上午七時三十分,一在上午九時三十分,一在下午二時半,均躲七星后巖,疲于奔命矣?!笨梢姽鹆秩嗣袼軕?zhàn)爭之苦的程度。12月15日記:“七星巖中已裝電燈,低洼處皆鋪地板,平坦易行。”
美國將軍史迪威,曾于二戰(zhàn)時期擔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1944年9月,在日軍即將對桂林展開全面進攻前夕,他飛到桂林,與張發(fā)奎分析戰(zhàn)局、組織駐桂美軍撤退等事。9月9日,他在日記中寫道:“災難正一步步逼近桂林,沒有任何辦法阻擋日本人——在這一地區(qū)大約有5萬士氣低落的中國人抵抗9個日本師團。中國兵力得不到補給,日本卻兵力充足?!?月14日,日本人突破了廣新關(guān)(應是全州黃沙河)——廣西低地上的最后一道大型天然屏障。日本人的突破使廣西桂林附近的美國空軍基地幾乎沒了防御,因為中國軍隊現(xiàn)在都成了無組織的隊伍。史迪威的任務是下令對美軍存放在桂林的這些設施實行預防性的破壞,同時起草殊死防御的計劃:“中午到達桂林。找來張發(fā)奎。他來了。他說根據(jù)大元帥的命令,準備在桂林開戰(zhàn),這與他的判斷相反。城里有3個師,2個是36軍的,一個是46軍的,只有2個團離開了柳州,其中有一個學生團;除了93軍有2個師正從北部退下來之外,沒有可用的軍隊。大元帥說中國軍隊可以守住廣新關(guān)3個月,實際只守了3天。
“張發(fā)奎說他可以守桂林兩個月,但無法守衛(wèi)機場;除非93軍前來,但那是靠不住的。假定37軍的余部正向桂林行進,張也估計不了他們的抵抗力量及抵達時間;尚未發(fā)現(xiàn)日本人的坦克。張不知道97軍的位置。
“美軍基地的廢物今日全部運出桂林。今夜破壞機場;我們所有的先頭部隊都出去了。”他的這些文字寫出了當時桂林守軍高層的無措。
蔣介石曾多次到桂林。1922年初,他追隨孫中山到桂林,便被這里的風景所陶醉,每休沐輒出游覽,遍探象鼻山、七星巖、龍隱洞、鐵佛寺、孔明臺諸勝。1941年10月5日,他從重慶飛衡山主持軍事會議途經(jīng)桂林時記下:“今晚月白風清,夫妻在南薰亭過節(jié),甚覺安適?!贝稳障挛纭拔鍟r由桂林出發(fā),乘汽車經(jīng)靈川,八時到興安參觀湘漓分派處,惜夜影籠罩,不能遠視,悵惘而回,乃上火車赴南岳”。夜色中未能看清楚的靈渠使他惆悵,于是,23日從南岳返桂時,他又訪靈渠:“今晨七時車到興安,再往湘漓分派處視察約三刻時,乃乘汽車回桂林稍息,閱報,記事。下午看學案后,與妻乘船游桂江?!比沼浿械摹肮鸾本褪抢旖@旖朗顾蚊例g陶醉,于是次日下午,蔣“與妻再乘舟游桂江卅分”。
六
改革開放以后,到桂林旅游的游客迅猛增長,主要客人來自境外,國內(nèi)游客則以公關(guān)順訪人員和大學生為主——因為大學生有兩個假期的時間便利和半票于學校與家鄉(xiāng)之間的經(jīng)濟便利。
1979年暑假,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讀書的梁潮回老家北海時,在桂林下車游覽了這座城市的風光。他借宿在王城內(nèi)的老鄉(xiāng)處,只看了廣西師范學院所在地的王城、獨秀峰和郊外的蘆笛巖,在日記中寫下了對這座城市和王城的評價。第二年暑假,他又游覽了漓江風光和疊彩山、伏波山以及七星公園,并再次認真欣賞了王城。他在日記中寫乘船游漓江情形:“今天游陽朔。7:20—1:00,差不多6個小時,船票價6塊整。上午六點半乘絹紡廠汽車抵陽橋,然后直奔解放橋附近游船碼頭。上船前,廣播通知,昨天售票處賣錯一船票,標有102號船票的旅客應上104號船。78號以下坐一層艙,79號座以上坐二層艙?!?/p>
1981年6月,英國詩人斯蒂芬·斯彭德和畫家大衛(wèi)·霍克尼一起來到中國旅行,在中國大陸共旅行了23天,其中有4天時間是在桂林度過的?;貒螅麄兂霭媪艘槐尽吨袊沼洝?,詳細記錄了在中國的每日行程。在桂林所經(jīng)歷的一切,事無巨細地都使他們興奮、新鮮。“桂林:自從走出飛機那一刻我們就意識到,這里的奇異景致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不凡、讓人激動。我們曾看過一些描繪桂林陡峭山水的畫作,當時我們以為這些神奇的景觀不可能是真的?!?p>
他們不僅游覽了著名的漓江,聽了音樂會,和大學生一起朗誦詩歌,還被安排去家訪了一位漓江畫童。斯彭德?lián)哪钱嬐恼I顣唤?jīng)常來訪的人所干擾,但霍克尼認為“不會”,因為他從那畫童的眼睛里看到了客人來訪時的“悶悶不樂”。在這本書的后記中,他們兩個人還反復地提起這座風景城市:“我因桂林山水而深深著迷,但我想,每一位藝術(shù)家都會為那里的景致而著迷:非常驚人的、奇異而壯觀的景致。在我向每一個去過中國但沒去過桂林的人提起桂林時,他們都說想要去那里觀光?!?/p>
七
至于本人日記中的桂林,那可以單獨成章了。
(編輯 何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