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落幕之后,一個校長送別考生的短視頻沖上網(wǎng)絡熱搜,感動了無數(shù)人。她用全部心血供養(yǎng)一批又一批女孩走出大山,卻從不允許這群承載著她希望的女孩子向她回頭。她就是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也是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時代楷?!保胍暋案袆又袊?020年度人物”。
1957年,張桂梅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7歲跟隨姐姐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那時,她愛穿鮮艷的衣服,喜歡唱歌跳舞,“生活得肆意又快活”。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嬌憨的少女,后來會以堅韌不拔之志,燃燒自己的一生,只為改變山區(qū)女孩的命運。
張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教書。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39歲的張桂梅主動申請從大理調(diào)到偏遠的麗江市華坪縣工作。到華坪縣教書后,張桂梅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很多女孩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一打聽才知道,有的學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紀就嫁了人。這樣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她就越難受。于是,一個夢想漸漸萌生:辦一所免費高中,讓山里的女孩都能讀書。
這個夢想一開始遭到身邊人的反對。華坪縣教育局原局長楊文華回憶說:“雖然她讓我很感動,但我知道辦一所學校有多難?!辈贿^,張桂梅并沒有放棄。她連續(xù)幾年到昆明街頭募捐,把自己的榮譽證書復印了一大兜,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甚至被當成騙子。就這樣,2008年,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了。
華坪女高沒有“門檻”,學費、住宿費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費。貧困家庭的學生,即便中考分數(shù)沒過線,也能進來。張桂梅為了讓貧困女孩走進學校,挨家挨戶做工作。10多年來,她走了11萬公里的家訪路,走進1000多名學生的家。
因為生源差,有的學生只能考幾分,這樣下去可怎么辦?張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在華坪女高,張桂梅每天早上5點起床,凌晨才躺下。學生則每天5點30分起床,晚上12點多睡覺,吃飯時間被限定在15分鐘。張桂梅有個小喇叭從不離手,在校園里,學生稍一磨蹭,就會聽到她的吼聲從小喇叭里傳出來。“堅持,再堅持一下!”這是張桂梅說的最多的話。
2011年,華坪女高首屆畢業(yè)生一炮打響,高考百分之百上線,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了一本,華坪女高創(chuàng)造了奇跡。如今,華坪女高已送走11屆畢業(yè)生,2000多名學生從這里考入大學,高考排名連續(xù)多年位居麗江市第一。學生說:“我們來女高讀書是來改變命運的,不拼拿什么和別人比?張老師也在拼啊!”
從女高畢業(yè)的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入學時那張貼在床邊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的第二屆畢業(yè)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2009年,陳法羽初中畢業(yè),沒考上高中,父親想讓她回家嫁人。陳法羽心有不甘,這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可以去試試。這無疑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開學報到,宿舍的床已經(jīng)鋪好,被褥嶄新整齊,床位上貼著名字。陳法羽輕撫寫著自己名字的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床讓我感到安全和溫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p>
“張老師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了學生堅韌、感恩、奉獻?!睏钗娜A說。在女高教學樓走廊的墻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記錄。學生們每天經(jīng)過這條‘愛心長廊,便會記起得到的幫助。不過,當有人聯(lián)系張桂梅,說要給女高捐款,條件是提供學生家庭地址和貧困情況的照片,張桂梅卻沒答應。她說,對學生的信息要嚴格保密,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又保護她們的隱私。她經(jīng)常對畢業(yè)生說,“走出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的畢業(yè)生遍布全國,她們走出了大山,后來又有人選擇回到山里。周云麗是女高第一屆畢業(yè)生,大學畢業(yè)后回女高當了名數(shù)學老師。陳法羽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學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在校貧困學妹,“女高改變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們也要把張老師的精神傳下去”。
多年來,張桂梅身患各種疾病,但她從不允許自己因為看病而耽誤學生學習。她貼滿膏藥的手在電視上被拍到時,很多人都流淚了。“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边@句格言是女高的校訓,而張桂梅又何嘗不是它的踐行者? 她身材不高, 卻屹立群山; 她樸素如泥,卻把學生培養(yǎng)成桃李。( 輯/ 青蟲,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新華網(wǎng)等。)
近日,廣東佛山90后小伙陳志杰手繪的一幅“核酸檢測上河圖”火了,在長1.37米寬0.75米的四尺卷仿古熟宣紙上,陳志杰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和觀察,以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為背景,采用《清明上河圖》的風格表現(xiàn)手法,記錄了居民、醫(yī)護人員、志愿者等忙碌的場景,被網(wǎng)友點贊稱:“這就是當代上河圖,兩千年后也是文物了?!?/p>
廣東多地出現(xiàn)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但大家眾志成城,齊心抗疫。被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務人員觸動,陳志杰在一次核酸檢測時,有了把這些場景記錄下來的想法。
一開始他作了一幅水墨畫,但自己不夠滿意,后來從新聞報道上看到更多區(qū)域的核酸檢測場景,于是重新構思,最終用了5天時間,完成了這幅大概345個人物、15個景點的畫作。大到西樵山、嶺南明珠體育館、佛山西站等地標,小到戴著口罩排隊的居民、全副武裝的消毒人員、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等都躍然紙上,陳志杰將許多現(xiàn)實中的動人場景呈現(xiàn)在了畫面上,網(wǎng)友紛紛評論稱“細節(jié)滿分”。
陳志杰在佛山有一個工作室,平時教小孩子寫字畫畫,2015年大學畢業(yè)后,就一直在從事美術教育,這幅“核酸檢測上河圖”一開始是分享到了學畫畫的孩子們的家長群里,之后被更多人所知。談及自己的走紅,陳志杰強調(diào):“其實我個人不敢稱作上河圖的。”他覺得自己的作品不敢與《清明上河圖》這么高歷史地位的畫作共享“上河圖”的美譽。
“核酸檢測上河圖”參加有關疫情雙年展后,陳志杰打算把畫捐贈出去。他也打算創(chuàng)作另一幅“廣州卷”,主題依舊展現(xiàn)核酸檢測,內(nèi)容中會加入一些抗疫過程中涌現(xiàn)的新事物。
“廢物研究所”成立后的首個演出項目收支持平,讓于唯一大大松了一口氣?!皬U物研究所”是一個由3位熱愛藝術的年輕人創(chuàng)立的木偶工作室,由于興趣相投,2020年年底,3人以團隊形式參加創(chuàng)業(yè)比賽,他們的作品策劃受到各方關注,并得到政府扶持,加入了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孵化計劃。
于唯一說,沒有指望能致富,能養(yǎng)活自己、能吃上飯就好,就想著以玩的心態(tài)做木偶。于唯一、于雷、閆興旺3個小伙伴在大學畢業(yè)四五年后開始創(chuàng)業(yè),想法就是做自己喜歡的木偶,走上舞臺,受大家關注。比賽時的創(chuàng)意設計《波薩與魚人鳥》實現(xiàn)落地,成為他們的第一個項目。
木偶劇創(chuàng)排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于唯一感到創(chuàng)作過程并不符合市場的節(jié)奏。木偶制作沒有結構草圖,什么樣的風格、演出效果都在他們的腦子里,一個靈感出現(xiàn)就可能推翻前期的想法,這種不穩(wěn)定也是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
沒有啟動資金,效果和成本需要權衡,制作木偶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他們淘來或者撿的。他們專門有個群,哪里拆遷了,于雷就會去老房子挑挑揀揀。弄堂里堆著被丟棄的老物件,值錢的都已被收走,剩下的垃圾中或許就有中意的“寶貝”。老畫框、老照片,都是意想不到的驚喜??吹健昂梦铩?,他們的眼里就會發(fā)光。有肌理的材料用到作品里就更自然,這也是他們優(yōu)先選擇“垃圾”而非直接購買材料的原因之一。
于雷說: “ 我們不是真的在撿垃圾, 而是在積累素材,說不定下一個項目這些東西就能用上。”“廢物再利用,有故事感在里頭”,這也是工作室起名“廢物研究所”的初心。(文/蔣迪雯,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