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悄
(袁州區(qū)南廟小學,江西 宜春 336000)
目前,小學語文在教學古詩詞方面存在很多阻礙,信息技術的應用能為學生營造出針對性的意境,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理解古詩詞的內涵與意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研究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通過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彌補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方式帶來的不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有限,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中的情境,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起到積極作用。比如教師在對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進行講解時,詩中描繪的景色空靈生動、氣勢磅礴,在高山與湍流之間,表現(xiàn)出豪爽與歡快,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的配樂和視頻,讓學生對詩人李白所見的景象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另外,信息技術也能實現(xiàn)對學生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刺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詩人氣質,感受古詩詞的美,升華自身的情感。
為學好古詩詞,朗讀在其中占據重要的比重,借助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不僅可以掌握一些朗讀技巧,還能體會古詩詞文化。比如教師在對杜牧的《山行》進行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朗讀視頻,讓學生欣賞詩中描繪的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和霜葉等景物,讓學生體會這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學生在傾聽朗讀后,進行朗讀模仿,能抓住朗讀的節(jié)奏點,掌握很多朗讀技巧,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突破古詩詞教學中的重難點,比如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和體會古詩詞的情感。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展示很多與古詩詞有關的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其進行知識的鋪墊,可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對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行教學時,可以針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期——廣德元年、安史之亂時期,為學生展示此時期的背景知識,做好相關歷史知識的鋪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唐朝興盛時期的相關影像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兵強馬壯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史之亂為唐朝所帶來的影響,為學生講述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節(jié)點,加強學生對古詩詞意思的理解,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曲解古詩詞教學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強調學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過程,以此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設置合理的古詩詞教學目標,真正實現(xiàn)教學成果與學生發(fā)展的相互統(tǒng)一。開展小學古詩詞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古詩詞文化,吸收中華優(yōu)秀文化。但在平日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較為單一,只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了解某一首詩的意思和情感,這種教學沒有深入文化層面,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2.忽略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培養(yǎng)。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將教學的工作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方面,將成績作為檢驗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卻忽略對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培養(yǎng)。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并沒有讓學生掌握相關學習方式與技巧,以至于學生無法自主地鑒賞詩歌,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對于考試的重點內容,教師則采取強制性措施,讓學生進行背誦,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甚至產生枯燥乏味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讀、二解、三情感”的傳統(tǒng)詩歌學習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廣泛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相對較為普遍,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小學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性地設定單一的教學目標,只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全面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學生無法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語文素養(yǎng)也難以提高。此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也會大打折扣,認為學好古詩詞只需要機械地記憶與背誦,導致學生沒有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也沒有認真投入古詩詞學習的意識。
古詩詞中有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每一首古詩詞都是詩人的情感傾訴。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對世界的認識不夠全面,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因此需要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透過平凡的文字,增進學生與古詩詞間的情感思想交流。比如教師在對《秋思》進行講解時,可以將教學重難點放在引導學生感受詩人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情上。學生在學習這首詩時,不能理解詩人為何會產生這種思鄉(xiāng)之情,也就沒有發(fā)自心底地理解這首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以畫外音的方式講述詩人客居洛陽城的經歷,在通信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游子長期不能歸家,對父母親人甚是思念,卻無奈只能用一封家書寄托如此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故事以情動人,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詩文中的情意,增進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感,讓學生產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
要想學好古詩詞,不僅要理解古詩詞的字面意思,進行反復誦讀,還要在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深刻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詞時的思想感情,深刻體會古詩詞的內涵。比如教師在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行講解時,學生的歷史知識比較匱乏,淺讀詩歌后,學生不明白為何要收復河南河北,更不明白詩人為何“涕淚滿衣裳”。教師應當借助信息技術,以展示資源課件為主,播放短視頻為輔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安史之亂,重點講解詩人的抱負和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跨越時間的鴻溝,深入了解詩人的內心。
因為小學生受教育的時間較短,對知識的積累有限,對新知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有待提高。而每一首古詩詞中對于字詞的運用比較靈活,更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如果使用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方法,教師一味地分析書面詞句,讓學生強行記憶古詩詞的內容和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并不高,甚至還會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排斥心理。教師就可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增強古詩詞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望洞庭》時,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展示洞庭湖的美麗景色,詩中把君山島比喻成銀盤里的青螺,因為小學生想象力比較發(fā)散,學生的思想方向會比較偏,教師可以輔以圖片、背景音樂,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想象方向發(fā)展,讓學生體會學習古詩詞的趣味性。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者的角色,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古詩詞內容,靈活運用各種網絡資源,給學生布置一些切合古詩詞情感的作業(yè),讓其有實踐的機會。比如教師在對《芙蓉樓送辛漸》進行教學時,因為這首詩既表達詩人對洛陽友人的思念,還有對離別的感傷,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作業(yè),讓學生自行搜集與送別相關的詩詞,可以豐富學生的詩詞積累量,增強其主動探究詩詞知識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設置很多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古詩詞在小學語文中具有很大的比重,教師想要提升小學古詩詞教學效果,必須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古詩詞教學設計,充分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展示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教師要從聽覺與視覺等方面刺激學生,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記憶,也為學生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后期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附注
市社科項目(編號:YCSKL201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