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焱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qū)北莊鎮(zhèn)中心小學,山東 棗莊 277218)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國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和國家的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長遠意義。在小學階段,學生從幼兒階段進入到小學教育階段,正式開啟了系統(tǒng)性、整體性學習的新歷程。小學階段為學生成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學生的心理建設和身體素質培養(yǎng)都非常重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高中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相比,在教學難度和知識點密度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這主要是充分地考慮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打基礎的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中通過對學生傳授簡單的理論知識,然后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之后,再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閱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經過一定的積累之后才能開展。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夠通過閱讀清楚地了解作者文章所表達的或者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高質量地閱讀,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小學生的文章閱讀水平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的問題,對學生提高學習語文閱讀的效率和質量有著不利影響,阻礙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還對其他學科也有著幫助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閱讀能力的提高能夠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對學生的的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老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容易把知識教學作為教學重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比較容易被忽視,所以很容易造成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不合理的問題,語文素養(yǎng)得不到有效提高,也對老師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有著阻礙作用。而且學生缺乏閱讀主動性,以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過于注重對閱讀技巧的講解,更注重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但是對學生的非理性因素的發(fā)展沒有重視,這就造成了小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只能作為被動接受者來進行學習,完全對教師的命令安排進行服從,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導致學生在教學中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繼而對于語文閱讀的積極性降低,甚至產生抵觸感,造成學習效率的大幅度下降。而閱讀作為一項重在積累的教學,學生對閱讀缺乏積極性就難以實現(xiàn)在閱讀量上的增加,這也就導致學生遲遲難以形成主動閱讀的學習習慣,閱讀的量變始終無法達成,也就無法實現(xiàn)閱讀的質變。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對于新奇的事物往往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的興趣,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是比較單一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會讓課堂教學氛圍比較無趣,容易使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感到無聊,會對語文閱讀的學習逐漸失去學習下去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性格較為活潑好動且求知欲和探索欲較強,充滿活力的課堂才能吸引到學生興趣。然而當前很多教師在對文章進行導讀時,語調平淡缺乏生氣,僅僅是對文字進行朗讀,沒有體現(xiàn)出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無法引導學生形成對情感的共鳴,繼而降低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也給學生對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感悟時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手段也較為單一,僅僅依靠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繼而導致老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學習文章的內涵時,缺乏更有利的教學輔助方式,學生對文章立意無法深刻把握,時間一久就會對學生閱讀興趣產生不利的影響,更嚴重的還會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教學內容沒有得到拓展和發(fā)散,對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起不到幫助作用,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老師的語文閱讀教學水平也會有極大的限制。
當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橋梁尚未得到搭建,師生之間的交流仍然是教師處于絕對地位,對學生進行提問繼而學生根據(jù)問題作答,師生之間雙向的交流并未得到實現(xiàn),這種交流方式難以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的分析和理解,繼而對學生進行閱讀時的幫助不大。同時由于應試教育風氣的影響,教師更注重對學生進行一些固定內容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套路式的回答,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對文章沒有開放式的思考。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個人的思考觀點被忽視的情況下,也就導致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熱情急劇減小,大大地打擊了學生對閱讀的學習熱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帶來負面影響。
閱讀教學并不像數(shù)學等理科學科教學時目標明確、流程清晰,因此為了避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xiàn)迷茫感,在閱讀前就要首先制定好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規(guī)劃完全的教學任務,使得學生在面對一篇陌生的文章時具有清晰的學習思路,避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做無用功。同時由于小學生的發(fā)展所限,在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設計上需要教師來完成,而教師在對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設計時要明確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化差異,對教學目標及任務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同時注重教學目標的由深至淺,分階段對教學總目標進行分化,幫助學生由易到難對文章進行逐步分析,這種分階段的教學設計也使學生在對學習目標的完成時獲得成就感,繼而加強其對閱讀學習的信心,幫助學生對文章理解更加透徹。例如在帶領學生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進行閱讀學習時,通讀之后首先安排學生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進行理解和學會運用,其次通過對文章整體含義的把握初步掌握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再通過對文中講到的魯迅先生救助車夫和對女傭的關愛兩個故事中對人物語言動作以及神態(tài)等處的細節(jié)描寫,來更深一步體會到魯迅先生的為人。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將閱讀的難點進行分解,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前已然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事業(yè)中的運用使得教學的效率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在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學方式和內容得到了更多的擴充,學生在學習時通過知識拓展也能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對一些立意較深或是需要對文章背景進行了解后才能把握其思想的文章進行學習時,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對文章背景通過音視頻的播放來讓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對于較難理解的文章也能通過知識拓展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對《飛奪瀘定橋》進行閱讀時,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瀘定橋的周邊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立體的介紹,使學生對瀘定橋的地理位置有更明確的認識,繼而更能體會出紅軍在對瀘定橋進行爭奪時的艱難,對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更能有深刻體會,幫助學生對此篇文章有更好的閱讀效果。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由于其身心發(fā)展有限,對情感的理解尚處于較模糊的時期,因此這時期要想提高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就要通過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營造閱讀時的感人氛圍來促使學生形成共情,以對情感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還能增加課堂趣味性,前文提到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充滿趣味性且氛圍輕松愉悅的課堂才能對他們有更強的吸引力,而對閱讀興趣的提高也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極大地提升其對閱讀活動的參與熱情。例如在對《慈母情深》這篇課文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課堂中積極發(fā)言,說一下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小事,對媽媽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了對自己的關愛進行積極交流,激發(fā)學生對媽媽的感恩之情,由此創(chuàng)設出和母愛以及感恩相關的教學情境,以促使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閱讀時形成共情能力,對文章內容的感觸更深刻,閱讀的效率也能有效提高。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發(fā)展情況有限,求知欲和探索欲雖強卻難以保持較長時間的精力集中,而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時通常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講解來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中。在對問題的設計上可以通過聯(lián)系實際來加強學生對文章的代入感,繼而對文章思想有更深刻的把握。例如在對《烏鴉喝水》這篇課文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如果自己是一只小鳥遇到一個裝滿水的瓶子,想要喝水的話要怎么樣才能喝到呢,通過這種師生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加強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注意力的集中,為高效的閱讀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
綜上所述,高效的閱讀教學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極大幫助,因此教師要對閱讀教學中影響其教學質量的因素有明確認識,對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有深刻見解,繼而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對此類問題加以重視,為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