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推廣人 宋瀟瀟
一只不敢離巢的小鳥,蜷縮在出生時的殼里。它羨慕同伴們在天空中自由地展翅飛翔,卻無法克服自己的怯懦。
但生活的難題并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網(wǎng)開一面,它依然會如期而至。終于,候鳥的遷徙日就要來臨,候鳥要飛去南方。小鳥別無選擇,不論它有多么不想離巢,它的成長之旅都不可避免地開始了。
孩子也一樣無法選擇成長或者不成長。當(dāng)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在生活的打磨下長大。父母雖然拼盡全力想保護孩子,但也不可能永遠為他遮風(fēng)擋雨。
孩子最終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而獲得這種力量的方式就是成長。
遷徙日到來時,其他鳥已經(jīng)飛走。小鳥突然發(fā)現(xiàn)身處的世界變得無比寂靜,昔日陪伴它的家人已經(jīng)離開。
小鳥需要渡過的第一道難關(guān)是饑餓,沒有父母喂食,它要自己去尋找食物。突然它看到旁邊樹上蠕動的毛毛蟲,于是饑餓戰(zhàn)勝了恐懼,它不顧一切地飛過去吃掉了毛毛蟲。這是它第一次飛翔。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這樣“驚心動魄”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幼兒園,因為害怕與父母分離而號啕大哭;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手里攥著錢卻不敢和陌生人說話;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去遠方上學(xué),懷著既激動又忐忑不安的心情……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他必須越過一道道難關(guān),才能長成獨立成熟的個體。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人可能很容易遺忘曾經(jīng)的那個世界,忘記自己是怎樣克服成長中的困難成為如今的自己。只要你細細回想,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在成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于孩提時期的自己來說卻是天大的事情,那時的自己必須拼盡全力、迎難而上。
小鳥心中有一個信念——它要找到自己的家人。于是,它踏上了尋親之旅。一路上,它向很多不同的鳥打聽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每種鳥都因為各自的原因沒有回應(yīng)它:啄木鳥忙著啄蟲,火烈鳥打著瞌睡,鸚鵡自顧自地唱歌……這是多么令人絕望的窘境。
我以為小鳥會憂傷,會憤怒,會抱怨世界的冷酷和殘忍,但它只是抱著單純的信念,積極樂觀地前進??恐@個信念,它在不知不覺中跨越了千山萬水,最終到達了目的地。
盡管在成長的旅途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單純美好的信念可以支撐我們走過陰冷灰暗的日子,能伴著我們迎來黎明的曙光。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地,我們都要鼓勵自己——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把力量用在前進而非抱怨上,就能收獲好的結(jié)果。
成長注定是趟孤獨的旅程,沒有人能代替孩子前行。雖然父母在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時,總?cè)滩蛔∠肷斐鲈秩ヌ嫠鉀Q,但我認為只要困難是在孩子能夠承受的范圍內(nèi)的,不妨鼓勵他、支持他、引導(dǎo)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這個困難。
這個故事還拋給父母一個課題:如果自己孩子的成長進度明顯趕不上其他孩子,父母該怎么辦。那只小鳥,一開始只肯躲在自己的巢里,而別的小鳥都能夠在天上飛了。作為鳥爸爸、鳥媽媽,是不是應(yīng)該很焦慮呢?
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只是他成長的步調(diào)比較慢的話,父母便要尊重他的節(jié)奏。父母可以盡全力幫助他,但是不能忽視孩子自身的力量。
日本著名心理學(xué)家河合隼雄說,有一條親子關(guān)系的原則可以參考,叫作“啐啄同時”。蛋里的小雞即將破殼而出時在殼內(nèi)發(fā)出聲音,叫作“啐”;母雞為助其出而“啄”殼。只有兩者同時發(fā)力,新的生命才可能誕生。
所以,無論父母有多么著急,也不要用斥責(zé)迫使孩子進步,或者包辦一切不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最佳方式是父母陪著孩子去經(jīng)歷,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這樣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雖然成長是艱難的,但成長也是令人驚奇的、感動的、著迷的。小鳥憑借自己的力量飛越了千山萬水,這時的它不再是那個蜷縮在巢中的弱小者,而是一個能夠用自己的翅膀獨當(dāng)一面的強者。
故事的結(jié)尾處寫道:“它知道,它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獨立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了?!?/p>
我看到這里,感動得想要落淚,我想這就是成長的收獲。經(jīng)歷了孤獨的成長之旅,我們便會收獲一個全新的、充滿力量的自己,擁有獨自探索這個世界的勇氣,這便是成長給予我們最為寶貴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