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盲目隨性的,而應當有章可循,也應當有專家建議和科學方案引導。面對家庭、學校的教育服務業(yè)也在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專家、資深學者、教學名師都在把自己以前限于課堂的教學經(jīng)驗向社會普及,這也形成了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共進,孩子主動參與學習的四方教育共同體。
《中學生報》在眾多兒童輔導教材中遴選出心理學專家李季教授主編的《成長配方:小體驗大素養(yǎng)主題活動》(小學、初中、高中版)積極共育叢書,無疑適應了家長、班主任、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指導者的當下需要。該書優(yōu)點在于根據(jù)中小學生所處人生年齡和個體人格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著重關心孩子的健全身體和心理發(fā)展,強調(diào)共建教育模式,注重人文底蘊、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全書分為“積極共育導論”“共育原理導圖”“素養(yǎng)生成指導”三個部分。
在“積極共育導論”中,作者指出了“教”“育”相生。教為教書、教化;育為育人、培育。針對當前學校教育重教書輕育人,重知識輕文化的弊端,作者提供了避免孩子們陷于題海戰(zhàn)術學習的困境以鍛造出良好家風和家教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系列教育課程,以為孩子的人格育成、藝術陶養(yǎng)、榜樣示范提供借鑒。全書導論可謂提綱挈領地舉起了中小學生家庭成長配方的大旗。
在上編“共育原理導圖”中,作者分別歸納出了核心素養(yǎng)理論、學齡特點原理、素養(yǎng)生成原理、走心德育原理、感悟成長原理、積極共育原理共六個部分。家長完全不用擔心過于理論化而無法把握和操作,該書上編每章都注重理論和情景案例的結合講解。如作者以深圳一所學校的小學生打出的橫幅“學習使我媽快樂”為例,有趣地說明這種使媽媽快樂或家人快樂的學習顯然是一種“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學習”。又如作者根據(jù)學齡特點原理指出:在中小學階段,孩子都愛給同學起“花名”(綽號),常常會引起矛盾,但好的“花名”卻往往能增進同學和朋友的感情,即能讓被取花名者悅納的就是好的花名。如“數(shù)學小怪人”、“啃書覽蟲”等詼諧、有趣、積極、健康的“花名”就是可以提倡,而非一味制止。又如在小學生寫作文這個情景案例中,作者以描寫春天顏色為例,強調(diào)孩子自己去感悟和體驗,讓孩子自己去看路邊的、公園的、野外的花草樹木的顏色,以把這些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觀察廣州的春天,而后寫成了《南方的春天》這篇文章,這就是很好的選題和具體感受得來的。
在下編“素養(yǎng)生成指導”中,作者分別探討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習自構、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幾個部分,并主要從具體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展開教學情景設計。如下編第一章指出如果缺乏“人文底蘊”的積淀,孩子們就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往往動力不足,容易煩躁和懈怠和喪失自信心。因此,課程操作設計就不能讓學生只是背誦知識,而要讓學生進入具體情景的還原和演出中,如古詩文情景劇表演《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可以根據(jù)需要對學生進行角色分配,上臺展演情景劇,學生做評委,對不同組的模擬情景劇打分,教師再進行分數(shù)統(tǒng)計、頒獎、點評。在活動過程結束后還有討論分享環(huán)節(jié)和小結。這就將一首古詩詞的講解立體化、綜合化。隨后,該章在思維方面也對學生做出了訓練,讓學生破除“眼見為實”的常識思維,在活動中凝聚班級友誼,在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并再將一種自覺的審美意識與“特色校服我設計”的實踐結合起來,從而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下編在承接“人文精神”中又探討了“科學精神”所內(nèi)含的立體思維,突破慣性“I”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質(zhì)疑能力,又配以“吸管戳穿土豆”“雞蛋不躺如何立”等有趣的實驗。在“學會學習自構”中,對家長和老師操心的作業(yè)課程練習、主動抗干擾等問題進行具體可操作的講解。隨后幾章還就中小學生的“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設計和討論,其中包括了讓孩子們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自我管理、強化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培養(yǎng)勞動意識等。這些豐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周全,也得到了具體的細化推進。
應當說,李季教授編著的這套兒童教育叢書寫作詳略得當、主次有序、重點突出、論點鮮明,有理論高度,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它無疑是適合家庭和學校共建教育的課程輔導教材?!吨袑W生報》也在此向家庭、學校和社會青少年教育活動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予以鄭重推薦。
名家簡介:
何光順,文學博士,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廣州青年作家協(xié)會理事,西安外事學院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哲學、魏晉文學、中西詩學、基督教文化等幾個領域的研究。在《哲學研究》《文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論文60余篇。代表著作《玄響尋蹤——魏晉玄言詩研究》,主編《南方詩選》,參與主編《珠江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