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要求運用極簡的語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在動作描寫中,運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更準確、語言更凝練。
陶淵明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是田園風光與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他常常使用白描的手法,使他的詩在樸素當中流露出一份自然、真實。他的詩讀起來像一幅寫生畫,所畫景物的色彩、線條都宛如實景。他善于運用精練的語言,提煉日常用語,使詩歌充滿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卻不顯得庸俗。
如我們所學的《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此四句乍一看僅是景物的羅列,僅僅用淡筆白描,沒有加上五顏六色的比喻或擬人的描寫,但細細體味,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景物無不寄托著詩人對景物的愛戀,相互掩映的屋后榆柳,爭奇斗艷的桃李,令人心馳神往。再由近向遠看:黃昏的遠村、依依的炊煙、桑樹上的雞鳴、深巷里的狗吠,這些平平的事物經(jīng)過詩人的點化,竟奇跡般勾勒出一幅寧靜、祥和的田園村居圖。平常之物在陶淵明筆下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構成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它們有近有遠、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的生機也有自然的趣味。
白描手法在陶淵明詩歌中的運用,像是自然流出、沒有一點雕琢的痕跡。
陶淵明的詩歌不加雕飾卻勝似雕飾,這是一種藝術上的奇絕。其實,這也是經(jīng)過詩人棄絕雕飾、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苦功是不可能達到如此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