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伐木工我OK
喜歡英劇美劇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既是“學霸”也是“演員”的人并不少見,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抖森。那么別人家的學霸為啥能成為演員?
首先,他們有足夠多的機會。歐美學校重視戲劇教育,從小學到中學,都會經(jīng)常組織學生排演戲劇——這無疑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好方法,有不少演員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萌生了對表演的興趣。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就是從初中演到高中,然后考進瓦薩學院學戲劇,又繼續(xù)到耶魯攻讀戲劇學碩士。當然,更多人并沒有進入專業(yè)的表演院校,卻從名校半路出家成為演員。
喜歡表演,但還是先考進名校再說吧!就這樣,學霸們?nèi)缭高M入精英學府。這時他們會眼前一亮——因為一大撥學生劇社正等著他們!
學生劇社,擱咱們這兒是社團副業(yè),可擱在牛津劍橋,那就是“百年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開玩笑,早在1855年,劍橋就建立了全英國第一家大學劇社——劍橋業(yè)余戲劇俱樂部(簡稱“CUADC”)。
起初劇社只是從劍橋鎮(zhèn)一家旅館租下幾個房間做演出之用,其間經(jīng)過不斷修繕,到1883年,會員們共同籌資把旅館買了下來,這就是至今仍在營業(yè)的ADC劇場。
別看這里又舊又小,只有200來個座位,在這兒登過臺的大角色可真不少。一般來說,只要是本校學生都可以提出入社申請。雖然門檻低,但一些學生劇社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接近專業(yè)水平。除了表演之外,學生更可以涉足導演、編劇、制片、舞臺設計、服裝、聲光、道具制作,甚至畫海報……可謂臺前幕后,一應俱全。劇社每年都會組織多場演出、活動,甚至校外巡演。
劍橋和牛津都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學生劇社。但總的來說,牛津還是略遜一籌,主要因為他們一直都沒有學生獨立運營的劇院(出身劍橋的演員沒少拿這個笑話隔壁)。
在劍橋的學生劇社中,又以1883年成立的“腳燈社”最為著名——這得從20世紀60年代說起??梢哉f,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學生劇社”還只是小孩子的把戲,沒人正眼看待??呻S著戰(zhàn)后社會風氣的松動,一些劍橋?qū)W生率先掀起變革。腳燈社本來就有喜劇傳統(tǒng),新一代成員更側(cè)重針砭時弊、嘲弄保守觀念。都說英國人擅長冷幽默,而英國諷刺喜劇的開端,也正是由他們而起。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庫克,《衛(wèi)報》贊其為“現(xiàn)代諷刺之父”。他在劍橋?qū)W習法語和德語,本來想做外交官,卻把喜劇當成了畢生事業(yè)。他最著名的本事是惡搞政界要人,特別是當時的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蘭。有一次他在臺上表演時,首相大人就坐在觀眾席里,庫克照演不誤,還變本加厲地玩現(xiàn)掛,對方也只能敢怒不敢言。這一幕在英劇《王冠》中被重現(xiàn),成為重要的時代注腳。
劍橋腳燈社后繼有人。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段時間,集中涌現(xiàn)了幾位大?!獮槭椎氖撬沟俜摇じダ住敗丈托荨谌?。這三人是腳燈社的同期成員,和前輩的軌跡一樣,他們也都以演喜劇作為起點,在愛丁堡藝穗節(jié)上一鳴驚人,然后去做電視喜劇節(jié)目,再然后是電影。
“愛丁堡藝穗節(jié)”是每年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辦的一個藝術活動,最大的特點是全開放、無審查、無門檻,任何人都能去演出,特別適合年輕人一試身手,也因此成為英國喜劇界的“孵化器”。
1981年,腳燈社的節(jié)目在愛丁堡拿下最佳喜劇獎,“憨豆”羅溫·艾金森給他們頒獎。羅溫·艾金森碩士畢業(yè)于牛津,學電氣工程,是一個有理科碩士學位的喜劇演員!
而艾瑪·湯普森肯定是所有學霸里最“bug”的。她不僅是史上最會演戲的學霸,也是最出色的女演員之一。她獲得兩次奧斯卡獎和五次提名,還是唯一一個拿過編劇小金人的奧斯卡影后。劍橋英文系豈是白念的?
美國名校也有悠久的學生劇社文化,哈佛的“速食布丁劇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95年,起初是普通的大學兄弟會,后來才逐漸演變成劇社。
速食布丁有很多知名社友——光美國總統(tǒng)就一大堆。社員們每年都會評出“速食布丁年度男星/女星”獎,2019年度的獲獎者是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侏羅紀世界》)和米洛·文堤米利亞(《我們這一天》)。
哈佛還有本著名幽默刊物《哈佛諷刺社》,創(chuàng)立于1876年。許多著名作家、編劇和喜劇家都曾是該雜志社的一員。從《周六夜現(xiàn)場》到《深夜秀》,從《宋飛正傳》到《老友記》,幾乎每個熱門脫口秀或喜劇的背后,都少不了出身于《哈佛諷刺社》的編劇,可以說,哈佛就是“美國電視喜劇培訓基地”。
美國這邊還有兩個奇人值得重點說說。一位是肯·鄭,就是那個在美劇《廢柴聯(lián)盟》里“教”西班牙語的亞裔怪咖。但他是從大名鼎鼎的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的醫(yī)學博士,正式當演員之前一直在當醫(yī)生!
另一位是馬伊姆·比亞利克,《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女朋友。不過謝耳朵是劇中人,她不管戲里戲外都如假包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jīng)科學博士。而且她從小就是童星,除了讀博期間休學兩年去拍戲之外,一直是邊演戲邊讀書。
誰都知道進名校有多難!這幫家伙難道會分身術,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排戲嗎?休·勞瑞還曾經(jīng)是劍橋賽艇隊成員,有時候每天要訓練8小時!他怎么有時間讀書來著?也許我們只能把一切歸結(jié)于“天賦”。學有所成的他們,在做好表演的本職工作之外,往往還能拍拍戲、寫寫劇本、出出書。
總之,這些學霸都是才思滿溢、古怪精靈,恐怕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平凡。他們選擇做演員,是觀眾的幸運。
//摘自環(huán)球銀幕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