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初級中學 王紅霞
初中階段要與家庭、社會緊密合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平等、尊重、合作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xiàn)家與家的同步;為了實現(xiàn)居家教學的同步協(xié)調,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保持彼此的聯(lián)系和溝通。當前,社會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家庭教育模式,以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師主要依靠語言形式,加強家庭和初中生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通過交談和寫作與父母交流。隨著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視頻在社會交往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隨著“微課”的發(fā)展,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注重運用視聽手段,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共享、場景和對象開放,讓家長可以像以往一樣被動地獲取家庭信息,與學生一起,將初中生物信息錄制成短片,上傳到“微課”。
例如,教師在講解“種子結構”一課時,許多高中實驗室沒有配備多媒體設備,學生無法進行投影,教師可以邀請每組代表將破碎的大豆和玉米粒帶到平臺上,講解如何分辨結構,再返回到小組中扮演“小”的角色,并讓其他組員正確理解種子的結構,以突破教學的困難。同時可以在學生下午加餐的時候利用微課中的趣味視頻,向學生介紹“種子結構”,同時模仿微課現(xiàn)場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微課中出現(xiàn)的一些具有特殊形狀的種子,讓學生進行判斷,錄制成微課。
“微課”使用后,相關的生活場景、教學內(nèi)容、工作生產(chǎn)、學生游戲、學生安全等都可以用視頻的形式進行記錄和保存,這是學生教育的研究工作,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保持彼此的聯(lián)系和溝通,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家庭教育模式,以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增強學生的活力和健康性。分析實驗的方法和試驗過程,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例如,七年級第一冊生物實驗“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中,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濃度”的定義,教師可以拿一杯糖水進行實驗。首先,從濃度公式入手,讓學生理解蒸餾水的濃度為零,然后解釋生物的細胞溶液含有許多成分,包括無機鹽、糖、氨基酸等,溶解在水中作為溶解液。通過濃縮公式,可以快速了解濃縮的本質,使他們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進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教師在選擇教材、確定微觀課堂內(nèi)容時,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深入思考,研究教學重點。他們需要找到解決方案,了解學生的全貌,清楚他們需要在網(wǎng)上發(fā)布什么。
生物學科得以不斷進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生物科學家一直處于一個不斷提出質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中生物實驗探究式教學也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模式??茖W的課堂設問模式,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不斷地激發(fā)求知欲望,從而提高中學生思考生物問題、解決生物疑惑的能力。進行初中生物實驗探究式中鋪墊的實驗科學設問、實驗方法、實驗過程,都是為實驗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的總結歸納做準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過程中記錄的實驗報告,根據(jù)嚴謹科學的計算,結合初中生物課本知識得出生物結論,這一過程具有極高的自主性和思維性,可以鍛煉學生通過初中生物實驗探究過程中的經(jīng)驗得出結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和生物思維活躍能力。
例如,實驗結束后,學生常常會在“顯微鏡下練習”的討論題中犯錯誤,教師可以問“如果你看到的圖像在視野的左下方,你如何移動附著物使其移動到視野的中間?”許多學生會錯誤地作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直接更正答案,而是讓學生直接再做一遍。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以很快得到正確的答案,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顯微鏡的成像原理:顯微鏡是一個反轉的圖像,你看到的圖像在視野的左下方,說明上面的組件在右邊,因此,應該將部件向下移動到左側,以便看到的圖像位于視野的中心。
初中生物實驗探究研究是一個面向初中學生培養(yǎng)獨立學習的過程,初中生物教師的教學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歸納生物知識的思維模式。初中生物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在實驗中出現(xiàn)誤差和錯誤,教師的作用是積極發(fā)現(xiàn)和指出學生實驗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并積極地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生物實驗探究思維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