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生,劉成,龔達禎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人民醫(yī)院,吉安 343000)
肛瘺是指肛門直腸周圍皮膚、黏膜、間隙膿腫破潰后, 久不愈合形成的兩端相通管道, 多發(fā)于25-65 歲的中青年男性,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長期反復性流膿、瘙癢、疼痛等。 目前國內學者均認為手術治療是治愈該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對低位單純性肛瘺一般采取肛瘺切開或切除術[1]。 由于肛瘺發(fā)病部位特殊,術后創(chuàng)面難以保持清潔及干燥,因此肛瘺手術切口多采用暴露處理,不進行縫合,這種情況下,造成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出現(xiàn)愈合緩慢、傷口疼痛等并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 鑒于此, 尋找合適的輔助治療方法, 改善患者肛周環(huán)境, 降低患者傷口周圍皮膚瘙癢和疼痛是肛瘺術后的關鍵。 本次研究針對臨床所選基于掛線療法的低位單純性肛瘺術病例, 采取紅光治療聯(lián)合紅油膏換藥輔助治療, 并探討該聯(lián)合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旨在指導臨床,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 例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患者均為本院2018 年10 月至 2020 年3 月收治,將總計40 例劃為對照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齡 21-75歲,平均值為(52.84±5.71)歲,病程 1-16 年,平均值為(5.22±2.31)年。 將另 40 例劃為觀察組,男 28例,女 12 例;年齡 20-73 歲,平均值為(53.17±5.86)歲,病程 1-18 年,平均值為(5.36±2.45)年,男28 例,女12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 納入實驗的80 例患者均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3]相關診治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對本次實驗全過程知情并自愿參與其中,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此實驗。 排除標準: 合并有肛管占位性等其他肛門疾病者;合并有實質性臟器功能異常者;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精神異常者;對本次實驗涉及藥物存在過敏者;依從性差者;不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jīng)掛線療法實施低位單純性肛瘺術。 即探針經(jīng)瘺道外孔予以探入,帶有皮筋內頭至肛門外拉出,與外孔皮筋相會,對皮筋緊縮部分拉緊結扎,8h 后對創(chuàng)面暴露。 次日開始均使用含有五倍子、地瓜藤、忍冬藤、黃柏、苦參、蛇床子等中藥成分的痔疾洗液進行熏洗坐浴,時間在早上換藥前及每次排便后, 將 125ml 藥液中與溫水1000ml 充分混合,每次坐浴時間約10min,每天2-3 次, 完成后使用無菌紗布將創(chuàng)口周圍的水跡擦干。所有對照組患者均給予紅油膏或紅油膏紗布換藥處理。所有觀察組患者在坐浴完畢后進行紅光治療,患者側臥,使用光子治療儀進行照射治療,照射燈與患者保持約20cm 的距離,照射時間約15min,在照射過程中每隔5min 可使用鹽水濕潤傷口,保持創(chuàng)面處于濕潤狀態(tài),溫度不超過38℃,以免燙傷皮膚。紅光治療以7d 為1 個療程,一共治療4 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紅光治療完成后進行紅油膏或紅油膏紗布換藥處理。
1.4 觀察指標 ⑴對組間臨床療效展開對比;⑵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組間術后第3 天、 術后第7天和術后第21 天的瘙癢和疼痛感進行評分,患者自覺無瘙癢和疼痛感分別計0 分; 偶爾感覺瘙癢及輕度疼痛分別計1 分; 間歇性瘙癢及中度疼痛分別計2 分;持續(xù)性高于及重度疼痛分別計3 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創(chuàng)面恢復越好。
1.5 療效標準 本次實驗療效分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標準,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相關標準評定。 痊愈:創(chuàng)面上皮全部覆蓋,患者自覺無瘙癢和疼痛;顯效:創(chuàng)面面積減少超過75%,患者自覺瘙癢和疼痛感有明顯改善;有效:創(chuàng)面面積減少超過25%,患者自覺瘙癢和疼痛感有所好轉;無效:未及上述標準。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測驗,組間臨床療效評估所得結果即計數(shù)用n(%)表述,卡方值對所觀測結果予以測驗,組間瘙癢評分及疼痛評分主觀感受評測所得結果即計量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述,t 值對所觀測值測驗,測驗數(shù)據(jù)在P<0.05 時提示差異顯著。
2.1 臨床療效評估所得結果對比 經(jīng)對臨床療效評估所得結果展開比較,觀察組的評估值(97.5%)較對照組(80%)高(P<0.05)。 見表 1。
表1 臨床療效評估所得結果對比[n(%)]
2.2 患者瘙癢與疼痛主觀感受評分情況比較 經(jīng)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瘙癢及疼痛主觀感受評分分析,觀察組所呈現(xiàn)數(shù)據(jù)同比對照組均更低(P<0.05)。 見表 2。
經(jīng)掛線療法實施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的創(chuàng)面愈合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 由于肛門是污染部位, 并且刀口為開放性, 因此創(chuàng)面容易受到感染,從而引起組織壞死,肉芽生長填充緩慢或過度增生而影響上皮的形成, 使創(chuàng)面修復速度減慢[5]。疼痛和瘙癢等并發(fā)癥引起患者內心緊張、 焦慮的心理導致人體代謝異常, 影響機體膠原纖維蛋白質的合成, 另一方面, 負面心理分泌出的兒茶酚胺,是創(chuàng)面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變得更加敏感,進一步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
表2 患者瘙癢與疼痛主觀感受評分情況比較(,分)
表2 患者瘙癢與疼痛主觀感受評分情況比較(,分)
項目 時間段 對照組(n=40) 觀察組(n=40)瘙癢主觀感受評分t P疼痛主觀感受評分術后第3 天術后第7 天術后第14 天術后第3 天術后第7 天術后第14 天3.41±1.25 2.94±1.18 2.16±0.96 3.34±1.22 2.78±1.26 2.19±1.31 2.76±1.01 2.13±1.07 1.28±1.02 2.65±0.98 2.01±.09 1.30±0.96 2.558 3.216 3.973 0.789 2.923 3.466 0.013 0.002 0.000 0.007 0.004 0.001
紅光治療儀照射治療是近年臨床上采用的一種新型技術,目前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皮膚科、內科、婦科等,且取得良好的療效。 特定的紅光經(jīng)特殊設計的光學系統(tǒng)作用于人體, 具有操作方便、 光斑大、組織穿透強等優(yōu)點。 紅光照射具有消炎、消腫、鎮(zhèn)痛、止癢、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免疫力、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6]。 大量的研究證明紅光照射治療對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的愈合,降低患者術后瘙癢、疼痛感有積極的作用。 周永新等[7]報道,紅光照射結合速愈洗劑坐浴對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的影響效果明顯,疼痛程度較對照組輕,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中醫(yī)稱肛瘺為肛漏,認為肛漏病位屬下焦,容易受風濕熱邪侵襲,邪毒蘊結于創(chuàng)面,氣血運行受阻,導致創(chuàng)面愈合緩慢,出現(xiàn)瘙癢、疼痛等并發(fā)癥[8]。 紅油膏由凡士林 300g、九一丹 30g、東丹 4.5g 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去腐生新的功效,可促進組織生長修復。 其中九一丹具有清熱、祛膿、生肌的作用;凡士林具有潤燥滑腸、減輕疼痛、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的作用;東丹具有解毒祛腐、祛濕斂瘡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細菌、寄生蟲,將其殺滅。 諸藥聯(lián)用,共起祛毒清膿、鎮(zhèn)痛止癢、去腐生新之效[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臨床療效評估所得結果高于對照組, 患者瘙癢評分及疼痛評分主觀感受評測所得結果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 在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患者中積極采取紅光治療聯(lián)合紅油膏換藥, 有助于增強臨床療效, 降低患者術后傷口周圍皮膚瘙癢和疼痛感,改善預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