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新區(qū)幼兒園 宋麗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在游戲中,教師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給孩子一個深層探索的機會——運用材料進行加工或者想象替換,讓幼兒能進行自己的游戲,從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游戲不僅是幼兒園開展各類活動的重要方式,它也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區(qū)域游戲是開放性的教育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zhì)的游戲,也是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最佳手段。
案例記錄:
幾個女孩子在一起建構城堡,一會兒的功夫城堡就建立起來了。接下來,孩子們商量著造一條通往城堡的高架公路。
甜甜轉(zhuǎn)身去材料架找立柱,拿了四個方形立柱,放在地墊上試了試后搖搖頭說:“這個不行,立不住,太容易倒了?!逼渌牧⒅呀?jīng)全部用來建城堡了,怎么辦?這時,馬老師走過去說:“我們周圍有很多材料可以用,再去找找吧!”幾人一聽,立馬開始轉(zhuǎn)頭四處看,妙妙看到旁邊有繪本書盒子,指著盒子問老師:“馬老師,這個可以嗎?”馬老師回答:“你可以試一試!”只見女孩子拿了兩個盒子,在同伴的配合下,架在了立柱上,高興地叫了起來,“看呢,這個橋是這樣的?!睅讉€孩子接著搭了下去。另一個孩子還拿來了牙膏盒子,當作小汽車在高架公路上開起來。
觀察分析:
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能發(fā)現(xiàn)小立柱和繪本書盒子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明白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這種運用替代物品解決問題的游戲品質(zhì)值得贊揚。
在平時活動中,怎樣培養(yǎng)幼兒在游戲中的替代意識?用“換一換”來解決問題,提升游戲品質(zhì),讓游戲更“鮮活”,讓幼兒樂在其中。
在游戲開展前期,選擇符合幼兒生活經(jīng)驗的游戲主題,能讓幼兒在游戲中重現(xiàn)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讓游戲更加生動精彩。因此在幼兒開展角色游戲的時候,我們?yōu)橛變禾峁┮粋€材料超市,例如在建構區(qū)域中投放一些建構類的繪本書,引導幼兒在閱讀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運用探索、想象開展游戲。
中班的浩浩拿來水管擺在草坪上排起了隊,哲哲看到后,也去拿水管在后面排隊,浩浩嚷道:“不對,不對,你的管子太大了,這是加油的管子,要一樣大。”哲哲看著浩浩把自己的水管放到一邊去,撅起小嘴巴,“那放這里!”說著就拿起水管放在管子隊伍的最前面,浩浩一看,連忙說:“這里是加油的閥門,要大一點,你這個太小了。”他轉(zhuǎn)身去置物架挑了一個大的水管來替換小水管,蹲下身,兩手抓著管邊,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轉(zhuǎn)動水管,一抬頭,看到水管隊伍不整齊,就跳著叫了起來:“油要漏啦!油要漏啦!”邊喊邊奔去調(diào)整讓水管對齊。哲哲也連忙走過去,幫忙把水管一一對齊。
浩浩看到旁邊三個小朋友也在給水管排隊,就走近問:“你們搭了什么???”“我們搭了飛機,我要開飛機?!焙坪埔宦?,睜大眼睛湊上前去,“我們給你的飛機加油吧!”兩人一拍即合。一會兒,油管子就和飛機連接起來,孩子們興奮地坐上飛機繼續(xù)空中加油的游戲。
這是幼兒自發(fā)形成的游戲,沒有老師的指導與干預,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開展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游戲。活動場地上的水管和實木地板,數(shù)量多,且形狀各不相同,它們特有的形狀吸引著孩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有的孩子用小水管做駕駛臺,模擬開飛機;有的孩子在做油管;有的孩子從獨自游戲到兩人合作,再跟另一個游戲項目合并,不僅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認真負責,而且還能聽取別人的建議,認同他人的游戲,共同協(xié)作完成加油管的搭建。那不僅彎曲而且還會拐彎的加油管直奔飛機而去,完成加油任務,創(chuàng)意滿滿、快樂無限。游戲中材料的支持,不僅能創(chuàng)設游戲氛圍,而且能使游戲活起來,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在游戲中,教師做一個觀察者,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幼兒,更加有效地適應幼兒的需要和個性發(fā)展特點;教師也是一個引導者,時刻思考應該提供怎樣的支持來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尋找及使用替代物的行為都是不同的,反映著孩子游戲水平的變化。從小班使用的仿真玩具到大班孩子的多物替代,孩子的游戲行為也發(fā)生著變化。當孩子們在游戲中出現(xiàn)替代行為時,教師要及時地肯定孩子的做法,讓更多孩子直觀地了解替代物的作用,然后有意識地去捕捉孩子使用替代物的亮點,不斷將個體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集體經(jīng)驗,從而培養(yǎng)他們在游戲中尋找替代物的意識,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提高他們使用替代物的能力。
兩個女孩子拎著籃子路過建構區(qū),就走到了長長的積木圍欄上。
“這是步行街,我們可以去買東西!”佳佳說。
“這是我們的管子,不是大街!”建構者明明說。
“就是步行街!”女孩子在上面走來走去,邊走還邊擺弄自己的新“發(fā)型”,轉(zhuǎn)動小竹籃。
老師一旁看著,給了她們一個大拇指!明明看了一會,發(fā)現(xiàn)她們并沒有破壞自己的建筑,就說:“好吧,它就是步行街!這條步行街可以通到那個博物館!”這個建構游戲,從博物館的外圍墻演變成步行街圍繞博物館蜿蜒著,孩子們可以在博物館參觀后進入步行街進行采購,一個綜合體的建筑就在這個對話之中誕生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孩子們通過游戲,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可以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個性上的發(fā)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很強,替代意識很突出。不同的幼兒會將同一個物品替代為不同的事物,老師要及時肯定幼兒的游戲,鼓勵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使游戲得以持續(xù)下去。這種“鮮活”的游戲?qū)τ谟變簛碚f,更能體現(xiàn)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yōu)榻M合替代。
俊俊和同伴湊在一起,商量搭一個小吃店,他們用積木搭了一個長方體作為桌子,小椅子也搭好了,可是沒有餐具怎么辦?妮妮靈機一動,拿著幾個雪花片拼搭成碗,其他人看到了,有的找雪花片接插成一個小勺子,有的到“文具商店”里買了卡紙,有的把雪花片包了當餛飩和餃子——就這樣,小吃店開業(yè)啦!辰辰來光顧小吃店了,他用雪花片做成的小勺子挖著餃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孩子們把雪花片變成了萬能物,孩子們想要什么就變成什么,即所謂的“一物多用”。可見,有的時候越是低結構的材料,在孩子們的游戲中運用的空間越大。
在游戲點評時,我將這個“小吃店”的照片展示在孩子們面前,表揚他們想到了“一物多玩”,肯定了他們的游戲方式和游戲互動模式,同時引導孩子回憶游戲過程中,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替代行為來支持游戲的進行。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正面強化孩子的游戲品質(zhì),為下一次的精彩游戲做鋪墊,還能更好地支持孩子接下來的游戲成長。
在游戲的天堂里,只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深層探索的機會,他們就可以運用各種材料進行加工或者想象替換,持續(xù)地將游戲進行下去,從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讓游戲變得更加“鮮活”。
換一換,孩子的語言會變得“鮮活”起來;換一換,可以增進同伴間的互動,讓幼兒的交流變得“鮮活”起來;換一換,能讓游戲玩得更精彩,讓幼兒的能力也變得“鮮活”起來。只要游戲“鮮活”起來,孩子們就能在游戲的天堂里獲得屬于自己的成長快樂,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