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國
詩歌是我靈魂里的宗教,是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我從15歲開始寫作,從1975年第一次讓文字變成鉛字,在四川省富順縣《業(yè)余文藝創(chuàng)作選》第3期上發(fā)表詩歌開始,至今已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44年。在這40多年里,我做過森林工人、醫(yī)生、秘書、宣傳干事、編輯等職業(yè),但我從未放棄詩歌寫作,無論富貴貧窮,無論人生的順境逆境,我對詩歌不離不棄,上下求索、吾志所向,不懼不退!我得感謝詩歌,感恩詩歌,是詩讓我有不一樣的活法,是詩讓我變得從良、本真,向善,是詩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整個人生。我常常這么想,如果我不寫詩,也許已成為一名顯赫一世的官員,但在復雜多變的中國社會,走仕途無凝是如履薄冰、如走鋼絲;如果我不寫詩,也許已是一名腰纏萬貫的包工頭或大老板,但除了不缺錢以外可能剩下的都缺,我認為那種紙醉金迷、行尸走肉的人生,是畸形的、不完整的人生,它將使自己的心靈缺失一個完美而獨特的世界。
詩人是社會的良心,是人類的母親和搖籃。作為詩人,我除了寫詩,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編輯。在當今這個熙熙為名而去,攘攘為利而來的社會,做一位文字編輯不易,做一位詩歌編輯更不易,它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件耗人、磨人的燒腦差事,弄不好會把你的靈氣、銳氣、才氣全部磨完磨盡,磨得一點也不剩,難怪現(xiàn)在的專業(yè)詩歌編輯奇缺,而詩人則遍地都是,大家都不愿去幕后,都不愿去隱姓埋名,去為人作嫁。我為人作嫁三十多年,始終覺得一個《星星》詩刊的編輯,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詩歌編輯業(yè)務生涯中,傳承一種詩歌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星星之火可以在蒼茫大地燎原,可以讓詩歌得以代代薪火相傳的無窮魅力所在。除了傳承詩歌精神,我覺得《星星》還應該傳遞一些東西,比如它外在的氣象氣度,內在的品質品格,它的開放包容,它的通達浩瀚,它的先鋒前銳,它對藝術的嚴厲與苛求,它對探索的偏執(zhí)與玩固,它的波瀾壯闊,它的涓涓細流,它的陽光春雨,它的喜怒哀樂,它的妄自尊大,它的無以撼動,它的長河旭日,它的跌宕起伏……
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天上的星星,也愛護地上的《星星》,也就是要像屈原那樣,以九死一生而無悔的求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來護衛(wèi)、傳遞并彰顯這種詩歌的精氣神,尤其是在《星星》詩刊工作越久,就會自然而然地被這種胸襟和意志所浸染,所感召,有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大地的人格操守,就會不由自主地推動你的身軀和靈魂,在漫漫詩歌長路上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