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成都鐵路衛(wèi)生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2010年第一屆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拉開序幕,該項比賽旨在推動職業(yè)學校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2012年高職院校被納入該賽項,大賽也更名為全國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隨著職業(yè)教育不斷發(fā)展,2018年大賽更名為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大賽由以前重點考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拓展為全面考查教師教學能力[1]。2019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以下簡稱教學能力比賽)是職業(yè)教育戰(zhàn)線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新方案實施的第一年[2]。與2018年相比,2019年大賽賽項設置有所變化,將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訓教學3個單項賽項整合為一個綜合賽項,從“一個教學任務或教學單元”延伸為“不少于16學時的連續(xù)、完整的教學內容(公共基礎課程不少于12學時)”,重點考查參賽團隊針對某門課程中部分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評價、反思、改進的能力。在新賽項、新方案下,我校團隊在2019年國賽備賽過程中邊探索邊實施,最終的作品《關愛老人,守護健康》獲得中職組一等獎,現對團隊備賽過程、現場展示進行回顧性梳理及反思。
教學能力比賽是當前全國范圍內規(guī)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職業(yè)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2019年賽制較往年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校團隊成員對《2019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全國職業(yè)院校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進行深入研究,根據文件中“課程思政”“1+X”“三教改革”等精神要求及改革要素,選擇了我校課改比較成熟,且和當下政策方針、社會發(fā)展需求結合緊密的老年護理作為參賽課程。
從省賽沖出重圍后,學校組建國賽指導小組,給予團隊調研及考察機會,團隊成員代表實地考察日本養(yǎng)老院,了解日本養(yǎng)老機構現狀及當地醫(yī)務工作者護理老年人的工作流程。團隊成員調研當地養(yǎng)老院、精神障礙老人的失智園以及綜合性醫(yī)院的老年病房,深入了解當前社會不同機構對老年護理人才的需求,收集工作流程及評價標準等,并將其作為教學參考資料。邀請當地資深護理專家參與討論團隊作品,做到與臨床一線最新要求相吻合。
老年護理是中職護理專業(yè)二年級專業(yè)方向課,針對該課程在護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位置及發(fā)揮的作用,團隊成員進行思考并梳理該課程的課程地位關系圖。該課程教材內容與臨床調研結果不相符,這決定了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教材內容重組。
針對我?!独夏曜o理》教材部分內容與臨床實際脫節(jié),且一些內容與《老年照護》重合的情況,在調研最新養(yǎng)老員行業(yè)標準、老年護理崗位任務基礎上,結合相關文件精神,團隊成員對接養(yǎng)老員與老年照護行業(yè)標準,整合《老年照護(初級分冊)》,按照老年人“健康→退化/疾病→死亡”的生理規(guī)律,將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形成6模塊68學時的教學內容,每模塊下設教學單元與任務。我校學生是中專護生,對教材內容理解深度不夠,對工作場景體會不深,因此,團隊成員根據課程單元任務的難易程度,制作配套活頁講義,講義內容涉及愛老人情景、活動任務單、工作流程、注意事項等方面,讓學生明確學習主線。
完成教材內容重組后,我校指導小組組織團隊進行討論,選擇課程重組后的第四模塊“老年人日常常見問題與護理”作為參賽作品,并修訂日常實施的教案。原內容是并列無序無邏輯的老年人日常常見問題,討論后確定課改方向,即讓學生跳出單一無序的老人日常問題獨立學習模式,抓住老年人出現問題的基本原因——老年綜合征,以此為主線,層層遞進,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總→分→總的學習模式,設置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
在明確作品設計思路后,我校參賽團隊和老年護理課程其他教師針對每個單元進行課改,每個單元的任務以臨床工作過程為導向(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優(yōu)化課堂結構。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等,課前把握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設計,課上將知識融于案例情景中,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引導學生探究、討論,以任務演練形式讓學生評估問題、制訂方案及宣講,讓學生用思維導圖展示所學知識和創(chuàng)新成果,通過制作海報及宣傳單提高健康宣教能力。改變傳統(tǒng)講授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團隊合作,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醫(yī)院護理工作過程。按總→分→總(概述→各功能衰退→綜合衰退)的順序講授教學內容,每個單元前接上單元、后續(xù)下單元,環(huán)環(huán)相扣,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思維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后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分析學習效果,不斷調整教學設計。
根據比賽文件要求“錄制2~5段真實課堂視頻,原則上每位團隊成員不少于1段,總時長為40~45分鐘”,團隊成員決定每人錄制一段,選擇內容相對獨立、教學主題鮮明、個人風格鮮明、教學模式不同的真實課堂視頻。說到真實,是基于我校目前已有的設備環(huán)境、日常教學中已用的技術資源,而非比賽臨時搭建的?!袄先藶楸?、人文關愛”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思政元素,故視頻一的主題為“人文關愛”。對于護理專業(yè)而言,除了知識,技能也非常重要,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是日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也是視頻二的主題——“理實一體”。以前傳統(tǒng)教學多采用以教師為主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而團隊的日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團隊探究的學習意識,故視頻三的主題為“合作探究,做中學”。
在提交資料的最后時限,團隊成員按文件要求準備好所有資料(教案、教學實施報告、課程標準、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堂視頻)。
決賽前半個月我校收到入圍國賽的通知,團隊成員再次研讀比賽方案,明確現場比賽環(huán)節(jié)及要求,準備決賽內容,包括16學時的教學設計解說、16學時的模擬上課片段以及答辯。決賽前一周,團隊成員參加我省組織的國賽現場模擬比賽,從抽簽到展示環(huán)節(jié),完全依據國賽現場要求進行設置,雖然模擬比賽準備不充分,但讓團隊熟悉了答辯流程,明確了應該完善的細節(jié)。
根據現場隨機抽取的1學時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解說,要求在6~8分鐘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僅說1學時內容,還要說清楚該1學時對整個課程和16學時作品的作用等。
模擬抽取1學時內容的上課片段進行展示,要求在8~10分鐘完成,該上課片段應和教學設計解說內容對應,而非壓縮的課堂展示。該環(huán)節(jié)重在考查教師教學基本功及教學素養(yǎng)。
屏幕上的問題呈現后先認真審題,明確題目意思,然后內心列出要點再進行回答,回答時要以作品為基礎,之后認真回答評委的提問,若有相應佐證材料,可向評委展示,時間總共為10分鐘。
關于這次比賽,團隊成員沒有專門研究如何出新、出亮,而是沉下心反思日常教學,找到需要改變的地方,返璞歸真,以教育為本。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結合專業(yè)性質、課程目標,挖掘本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增加學生積極體驗,培養(yǎng)同理心,而非單純講授職業(yè)精神內容。以“體驗—體會—內化—外顯”為情感發(fā)展路徑,根據單元教學任務,逐漸培養(yǎng)學生“知老—懂老—尊老—愛老”情感,培育愛心、耐心、細心、同理心、責任心“五心”。
本次大賽關注參賽作品的教學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聯(lián)性,關注教學實施與學生學習成果、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關聯(lián)性[2]。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設置、達成情況如何、如何評估達成度等,這些都是需要呈現的要素。本作品采用國際李克特五級服務評價形式,自制學習活動評價表,通過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師生共評方式,強化學生對老人醫(yī)療護理和情感關懷意識。
職業(yè)教育要對接職業(yè)標準,關注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guī)范?;谂R床工作過程,優(yōu)化課堂結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及體驗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思考,使其在課堂上體驗臨床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不刻意追求和使用高大上的設備或軟件,從解決傳統(tǒng)設備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看不見、摸不著)或提高教學質量角度出發(fā),根據教與學的實際情況選用相關設備或軟件,不能本末倒置,要遵循內容永遠為本、技術只是手段的原則。
從備賽到決賽,團隊成員經歷了大半年時間,要做出落地而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依靠“一點兩力”,“一點”是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兩力”是外力、內力,外力是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校內專家的持續(xù)指導、外界專家的思維拓展,內力是團隊成員思想統(tǒng)一、齊心協(xié)力。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經歷過許多次的自我否定、作品設計推翻重來,而學校領導的全程支持、指導小組的背后推動,給了團隊成員堅強的信念,讓團隊成員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中領悟到教育的本質,舍棄不該有的炫目技術,領悟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抱著課改的心態(tài)潛心研究,認識到國賽對課改的引領及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