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版水印被稱為中國印刷術的活化石。中國印刷術起源于唐868 年,距離現(xiàn)在有近1200 年的歷史。杭州還是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地方。明朝末年的《十竹齋書畫譜》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版畫印刷術之一。正在學習木版水印的你們,就是十竹齋未來的傳承人。”在杭州十竹齋工作室,魏立中向孩子們講述著十竹齋胡正言和木版水印的故事。
魏立中的十竹齋工作室設在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學校為他提供了一間400 平方米的工作室,每周五下午他在這里為孩子們免費授課。“學習技藝最好的方式是從小時候開始就耳濡目染。小學是一個人成長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如果能把技藝的學習放到小學課堂,讓小學生身邊有一個古老的木版水印工坊,可以隨時參觀,在他們長大過程中就會很自然地對中國印刷史和版畫藝術史有深入地了解。小朋友很純粹,在最純真的年齡學習到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魏立中是中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事木版水印創(chuàng)作至今已有30 個年頭。魏立中與木版水印和十竹齋的結緣仿佛“命中注定”,這是他“一生的守候”。
“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由明代胡正言開創(chuàng)。胡正言字曰從,原籍徽州休寧,久居南京,三十歲時辭官,隱于南京的雞籠山側,潛心制墨、造紙、篆刻和刊書,因窗外“嘗種翠筠十余竿”,故名其居為“十竹齋”。胡正言將“饾版”“拱花”等套色疊印技術發(fā)展到極致,推出《十竹齋書畫譜》與《十竹齋箋譜》,開啟了彩色印刷的輝煌時代,這也是中國版畫藝術的高峰。遺憾的是,十竹齋木版水印工坊后來逐漸銷聲匿跡,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300 多年。
20 世紀50 年代初,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派出夏子頤、張耕源、陳品超、韓法等一批優(yōu)秀師生,分別去北京榮寶齋和上海朵云軒交流學習木版水印技藝。他們學成返杭后,版畫系主任張漾兮成立了國內(nèi)高等美術院校中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后來又成立了水印工廠,徐銀森等人也進入水印工廠工作。他們重刻了《十竹齋印譜》,期間還勾刻印制了潘天壽的《荷花》,任伯年的《飛雀竹石》《探梅圖》,李可染的《水?!罚皆鱿鹊摹读A=孕量唷芬约芭颂靿?、諸樂三、吳茀之及任伯年等大師的冊頁,其復制的水墨寫意畫作品,幾乎“以仿亂真”。20 世紀70 年代末,水印廠更名為西湖藝苑。其后不久,藝苑漸漸名存實亡,木版水印技藝在杭州面臨失傳。
1990 年,魏立中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偶然一次聽了徐銀森教授的《篆刻與木版水印》的講座后,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木版水印竟然能夠把版畫做出國畫的效果”,于是對木版水印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美術學院遇到了木版水印名家陳品超后拜其為師,開始系統(tǒng)學習木版水印技藝?!皫煾竿诵莺?,把他用了50 年的自制牛角刀柄刻刀(拳刀)交給我,張耕源、俞泓二位老師一起把用過的老工具和從1954 年到1988 年木版水印的工作筆記、老照片,用過的宣紙,都給了我。這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文化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蔽毫⒅姓f。
在魏立中看來,十竹齋就是木版水印的代名詞,他也深為胡正言的精神所震撼。眼見這一傳統(tǒng)印刷技術日漸消落,他決定把恢復十竹齋木版水印工坊、傳承和推廣木版水印技藝當作自己的使命。2001 年,他在杭州創(chuàng)立“杭州十竹齋藝術館”,使已經(jīng)消失數(shù)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得以重生。他招聘了10 余名美院學生,讓他們專門制作面譜、印譜、信箋等十竹齋傳統(tǒng)作品。他還將原水印工廠的十幾位專家聘請回來傳授技藝,并邀請呂濟民、馮驥才、謝辰生、沈鵬、劉健、吳山明、潘鴻海、歐陽中石、張遠帆等藝術名家進行指導。2014 年,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魏立中成為“木版水印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
“十竹齋藝術館”運營10 年后,魏立中逐漸意識到,“400 年前的木版水印工坊在今天的市場經(jīng)濟下很難讓從事者維持生計。這些被培養(yǎng)的美院畢業(yè)生,最后很可能因為生活所迫或其他原因而放棄這門技藝。要實現(xiàn)文化傳承,播種文化基因,就要讓非遺走進校園,在國內(nèi)外更多的小學開設這門課程?!?/p>
2012 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來到杭州十竹齋,在參觀完作品后,許嘉璐對他說,“中國的印刷術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大步前進。不要只想著在杭州,在中山北路,整個地球五大洲都是你的天地?!边@次偶然的機遇讓魏立中醍醐灌頂,開啟了他中西交流的文化之旅。
作為非遺傳承人,魏立中參加過很多次國家組織的對外推廣項目,同其他非遺傳承人一起赴國外進行項目交流。跟隨代表團出訪交流的形式固然很好,但在魏立中看來猶如“大雨傾盆”,雖然能夠在瞬間帶來強烈的感受,然而影響卻很短暫。他覺得教育更應該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滲透?!按笥陜A盆”后,再結合“潤物細無聲”,效果可能更好。
2012 年,魏立中在上海結識了英國王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駐北京代表胡新宇,胡新宇邀請他去英國王儲傳統(tǒng)藝術學院做木版水印的講座。講座大受歡迎,英國王儲基金會藝術學院院長海羅德·阿扎姆和教務長德爾菲娜·波提斯妮都非常感興趣,希望他能來辦展覽以及進行現(xiàn)場教學。魏立中欣然答應。該學院為魏立中免費辦了展覽,條件是請他在學院上一周的木版水印課。講課效果非常好,課程結束后,每個學員都完成了一件作品。經(jīng)過這次教學,魏立中感到,“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也不需要語言。只要示范給他們看,他們就能學會?!边@給了魏立中很大的信心。
魏立中在英國一共辦了4 期培訓班,除了英國王儲傳統(tǒng)藝術學院,還有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每期一周時間,有10~20 個學生報名參加。學員有的是藝術學院的師生,也有的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魏立中回憶說,學員中有個農(nóng)場主的兒子,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參加培訓班,他后來考入了王儲傳統(tǒng)藝術學院版畫的研究生。他對魏立中說:“學習木版水印后收獲很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特別好,學習中國傳統(tǒng)技藝后再去學西方的藝術,做出來的作品也更有特色,更有靈氣?!?/p>
英國設計師Lia(中文名古鳳鳴)參加了魏立中的每一期培訓班,她自告奮勇為魏立中做起了義工,將魏立中所有講課內(nèi)容翻譯成了英文。2017 年,Lia 自費買機票去了杭州,在杭州住了10 天,每天去魏立中的工作坊學習木版水印。在杭州的10 天,她每天都認真地寫了日記,回到英國后,她把在杭州學習生活的經(jīng)歷做了一本畫冊,送給魏立中,感謝他的悉心教導?,F(xiàn)在,Lia 也成了一名木版水印老師,她在英國開了木版水印培訓班,向更多的英國人傳授這門古老的中國技藝。
從位于杭州中山北路的十竹齋藝術館半地下的工作室出發(fā),魏立中已經(jīng)走過了“一帶一路”上的16 個國家。在巴黎的亞洲藝術博物館,魏立中現(xiàn)場演示,告訴法國人《十竹齋書畫譜》是如何做出來的;在西班牙的蛇年大展,魏立中創(chuàng)作了《白娘子和許仙》的藏書票,現(xiàn)場送給了國王費利佩、王后萊蒂齊亞;他在卡塔爾中卡文化節(jié)上傳授木版水印技藝;他參加了蒙古文化周,演示木版水印制作過程;他帶著十竹齋作品亮相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世博會;在聯(lián)合國總部萬國宮舉行的“聯(lián)合國開放日”暨聯(lián)合國成立70 周年紀念上,他與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辦事處總干事穆勒共同創(chuàng)作了木版水印作品《紫氣東來》……
將木版水印展覽辦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部是魏立中的一個心愿。在他看來,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干事親眼看到并了解中國這門古老的印刷術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找到了中國駐聯(lián)合國教科文大使張秀琴,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又通過太和智庫的彭先生聯(lián)系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干事伊蓮娜·博科娃。2017 年,魏立中來到法國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這位教科文總干事講述了中國木版水印的故事,并將十竹齋《廿四節(jié)氣》水印版畫贈予伊蓮娜·博科娃收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們也在現(xiàn)場體驗了制作木版水印的過程。
伊蓮娜·博科娃欣然書寫下感言:“您對充滿傳奇色彩的中國傳統(tǒng)印刷術的保護和恢復讓我心生敬仰!感謝您讓這古老的印刷術煥發(fā)生機?!?/p>
伊蓮娜·博科娃對魏立中說,木版水印技術是彩色印刷術的巔峰技藝,在古代屬于科技發(fā)明,現(xiàn)在則是將它作為藝術進行傳承,藝術就是文化,魏立中將這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帶入校園,完全符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和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宗旨。她還建議魏立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從7 世紀晚期到21 世紀長達1300 年的中國版畫,而古老的《金剛經(jīng)》刻本則藏身于大英圖書館之中。
唐朝印制的《金剛經(jīng)》卷子被認為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標有確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同時,也是世界印刷史的開端。它印制于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 年),埋藏于著名的敦煌藏經(jīng)洞,1907年被斯坦因帶到了大英博物館,1973年又被轉(zhuǎn)到大英圖書館收藏。對木版水印技藝的傳播和對古老《金剛經(jīng)》刻本的追尋,在魏立中身上是一個合二為一的命題。每次來到英國,魏立中都會在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駐足,他盼望著有一天能與唐《金剛經(jīng)》卷子不期而遇。
魏立中把自己復刻的唐《金剛經(jīng)》卷子帶到了他去過的每一個國家,向每一個他見過的人講述《金剛經(jīng)》的故事。他的夢想,是與大英圖書館做一次展覽交流,校準公眾對木版水印的認知。
在胡新宇的幫助下,魏立中去登門拜訪了英國著名漢學家吳芳思。吳芳思被稱為“大英圖書館掌管中國歷史的人”,她的全部學術研究都與大英圖書館館藏的敦煌遺書,尤其是唐代的《金剛經(jīng)》卷子聯(lián)系在一起。唐《金剛經(jīng)》卷子的修復工作,也是在吳芳思的主持下完成的。
魏立中對吳芳思說,他一直想看唐《金剛經(jīng)》卷子的原件,但是在中國卻看不到。他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唐《金剛經(jīng)》卷子的影印版,于是在2014 年第一次翻刻了唐《金剛經(jīng)》卷子。翻刻時,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不清楚的地方,他也按照不清楚的樣子刻了出來,所以畫面上有些地方線條是斷開的。
吳芳思這時已經(jīng)從大英圖書館退休了,看到魏立中的復制品,她覺得“非常了不起”,她說,“世界最早的印刷術誕生在中國,唐《金剛經(jīng)》卷子是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讓現(xiàn)代人了解木版水印的歷史,了解這門印刷術的制作方法非常重要。魏立中真正了解唐代的木刻,他就跟唐代的木刻專家一樣,制作的唐《金剛經(jīng)》卷子副本非常美麗?!?/p>
魏立中告訴吳芳思,他的夢想是把中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放到大英博物館展出來。吳芳思向大英圖書館轉(zhuǎn)達了魏立中的想法,大英圖書館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興趣。
2018 年冬天,魏立中聯(lián)合中國古籍保護協(xié)會,正式向國家藝術基金發(fā)起了前往英國進行交流推廣的申請。申報工作的難度比想象中大很多。整個冬天,魏立中都在等待中度過。他一邊給孩子們上課,一邊繼續(xù)制作著世界上最大的雕版作品《千手千眼觀音》。冬天過后,這幅雕版終于雕刻完成。老師、朋友和家人們都趕來幫忙,和魏立中一起,印制這幅巨型版畫。
2019 年的盛夏,十竹齋木版水印英國交流推廣項目終于成功立項。這次英國之行,魏立中在倫敦舉辦了兩場國家藝術基金的推廣展覽、一個木版水印技藝培訓班,以及一次與大英圖書館的交流活動。
魏立中向大英圖書館捐贈了自己的作品《一團和氣圖》版畫,大英圖書館也從12 萬件中國藏品中,精選出了幾件從后漢到清朝的中國歷代版畫作品,與魏立中進行學術交流,但其中沒有唐代的《金剛經(jīng)》卷子。魏立中并不感到遺憾,他覺得唐《金剛經(jīng)》卷子對他而言已經(jīng)成為一種精神召喚,讓他把中國木版水印的故事繼續(xù)講下去。
今年受疫情影響,魏立中原定的對外交流活動只好暫時中斷。不過魏立中自言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他還是早上6 點起床,晚上11 點30 分睡覺,每天在十竹齋里工作,練習,創(chuàng)作,為下一次出國作講座、辦展覽、開培訓班做準備。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今后,他還將繼續(xù)肩負自己的使命,“把幾千塊十竹齋的雕版,把十竹齋400 年前翻刻的作品和現(xiàn)代的版畫作品,以個人展覽的形式進行交流,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木版水印的故事,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木版水印的千年歷史,繼續(xù)它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