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一度成為武漢“網(wǎng)紅”騎手的老計形象地比喻:“時間就像安在你(騎手)頭上的緊箍咒?!?/p>
騎手們往往最高開到時速50公里,才能勉強滿足在高峰時期30分鐘內(nèi)準確無誤配送餐飲的任務(wù),但按照國標,電動車時速不能超過25公里。
超時要扣除本單一半的配送費,還可能遭受顧客差評,為了這幾塊錢,逆行、闖紅燈、超速,乃至其他各種違章,都是騎手圈內(nèi)必修的基本功。
一個以騎手為集合的QQ群,群公告是:“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有風(fēng)?!?/p>
“緊箍咒”
外賣騎手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與平臺簽約的專送騎手,類似合同員工,有著比較嚴格的線下管理,有站點、站長,三公里內(nèi)配送價固定,每天也有固定的送單量,通常對接的店家大多是大型或連鎖的餐飲品牌,配送費和抽成也稍高一些。
另一種是眾包騎手,只通過騎手專用的注冊APP,靈活支配自己的時間,送多少得多少,配送價與距離成正比,但需要自有電動車。
無論是專送還是眾包,都沒有固定底薪。
對眾包騎手小江而言,電動車成了“移動的辦公室”。小江總結(jié),配送過程中的各種狀態(tài),顛簸烈度排序如下:跑>爬樓梯>騎車。出車禍和正常走路,都排除在外。
通常情況下,只要箱子沒有全盤傾覆,食物都比人安全。
送外賣一年,武漢騎手老計先后在馬路中央、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上打過滑,與電線桿、路邊的金屬樁都有過“親吻”,電動車的承重、踏板都相繼毀壞過。
下雨天對戴眼鏡的騎手最為致命,老計近視有800度,每逢暴雨天,一面是交通堵塞,一面是大雨淋頭,眼前鏡片蒙上厚厚一層雨霧,前方的交通燈和路況一片模糊。
一個雨天,他在漆刷的車道分隔線上打滑,撞到前面一輛汽車的屁股上,整個人往前翻出去,“嘭”一下撞上前車后窗。電動車倒了,后燈蓋碎了,萬幸,這次箱子里大多是干食,如熱干面、炒飯等,嚴實蓋好飯盒,毀狀并不算慘,不少還能繼續(xù)送。
老計也只是擦破了膝蓋,他拍拍褲子站起來,前方車窗里有人探出頭來往后看,老計擔(dān)心自己的狼狽被看到,順勢靠著車,若無其事地點了根煙。
老計是個重面子的人,車子可以倒,人可以栽,模樣不能太狼狽。
一次拎一杯咖啡送往一個店鋪,眼見顧客就在自己眼前十來米處,忽然腳底踩上一攤水,打滑,整個人往前撲倒,咖啡流了一地。
老計趴在地上,一抬頭,和前方的顧客面面相覷:“那真是尷尬啊!”他對顧客賠笑,還是先問出最重要的問題:我能不能先點送達?然后,他跑到附近自掏腰包買了一杯一樣的送過來。
他也曾在一場暴雨中“走投無路”——手機進水,電動車沒電。求助無門,完全被困在泥潭。
老計索性一咬牙,不管了,推著車,找了一處避雨的路邊,把箱子里的餐全擺出來攤在面前,一個人一口氣吃完了熱干面、米線等三份餐。
食物被浪費、耽誤,索性就自己下肚——這對老計而言是家常便飯。
慶幸的是,這次他都沒賠錢。老計說,其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平臺會體諒特殊狀況,比如交通事故、交警查處,賠付事項會有站長去處理。
“上帝”
對專送騎手而言,差評直接影響系統(tǒng)分配的訂單引流,差評越多,接到附近訂單的概率就越小。
“一周接到兩個差評,系統(tǒng)就不會給你引流分單了?!毙〗f。
投訴就更簡單粗暴些:無論專送還是眾包,投訴就罰款50元。一個星期被投訴兩次后就無法接單,必須到線下站點接受培訓(xùn),“耗時耗力又沒錢”。
各外賣APP上,騎手的頭像都長得一模一樣:一個漫畫小人,咧嘴笑。這給人一種錯覺——騎手,至少當(dāng)他們配送外賣時,就成了無限接近于人工智能的“工具人”,只負責(zé)取餐送餐,沒有義務(wù)也沒有功夫多說一句話。
絞盡腦汁應(yīng)付的除了顧客,還有店家。騎手就像一個過渡帶,夾在食客和商家中間,但對他們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往往只有顧客端。騎手和店家的爭端,最常出現(xiàn)在高峰期出餐慢的情況下,因為顧客那頭,分秒緊逼。
北京“外送騎士聯(lián)盟”的“盟主”送外賣兩年,總結(jié)了一套應(yīng)付店家出餐慢的方法:“你可以拍視頻,證明商家出餐超時了,然后申請取消這餐?!?/p>
兩年前,自己的餐廳開不下去后,盟主在北京送了兩年外賣,他組建了一個群,與所有認識的騎手“稱兄道弟”,在群里給新騎手們做培訓(xùn),科普“正當(dāng)防衛(wèi)”和“無限防衛(wèi)”的區(qū)別。甚至曾因替出車禍后被打的騎手“出頭”,差點被捕。
平臺的“套路”讓騎手們最為頭疼。為了提高騎手配送效率,平臺往往會通過數(shù)據(jù)算法,讓一位騎手在接下某一單時自動被分配到其他訂單,30分鐘掛了十幾單,被壓得喘不過氣。
顧客和平臺都太隨意,常常讓騎手們非但拿不到配送費,還要倒貼賠償。
一次,盟主接到一個跑腿訂單,買一條紫色的圍裙,他騎了5公里趕到商店,發(fā)現(xiàn)沒有顧客想要的顏色,他打電話問能否換一個顏色,對方卻“不要了”,意思就是取消訂單,這5公里白跑了。
時值盛夏,氣溫高達三十七八度,盟主一臉懊喪:“您看,能不能象征性給我10塊錢辛苦費?”這話剛出來他就后悔了,果不其然,顧客轉(zhuǎn)眼就投訴了他。配送費沒了,還被反扣了100元,3天不能接單。
有音樂人甚至曾根據(jù)盟主的講述創(chuàng)作了一支工人詩歌:
“單價和補貼越來越低/沒有五險和一金/訂單只顯示直線距離/難道要開飛機飛過去……我們有時無奈違章騎行/也不想把生命當(dāng)作兒戲/我們也不是被困在算法里/只是困在平臺套路里?!?/p>
中國人民大學(xué)教授周濂將前段時間被提上輿論焦點的“算法”比作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放大器”:“大數(shù)據(jù)、算法給服務(wù)人員帶來的壓迫,放大了‘顧客即上帝’這種扭曲的關(guān)系?!?/p>
不過,就像老計說的:“系統(tǒng)是系統(tǒng),人是人。我們是人吶。”
異數(shù)
疫情剛暴發(fā)時,整個武漢還在營業(yè)的商家不到一成。1月底的一天,老計收到的超市訂單井噴式膨脹,送餐箱都快裝不下了,尖尖地冒出來一個角。
他把車暫時停在一家酒店外,上去再下來,不到5分鐘,箱子里其中一袋被打開了,有人順走了一部分零食。
老計只得硬著頭皮打電話向顧客如實相告,教對方可以拿二人的對話記錄去平臺申請索賠。
顧客卻反問他:“你會不會被扣錢?”老計實話實說:“原則上要扣。但這幾天比較特殊,也可能不扣?!?/p>
最后,顧客還是沒點賠付。
2019年7月,39歲的老計生意失敗,債臺高壘。他回到曾經(jīng)讀書的武漢,成為某外賣平臺的一名專送騎手。
起步還算平穩(wěn),每天平均跑100多公里,月收入平均五六千元,最多的時候八九千元;每單平均拿七八元配送費。根據(jù)餐食數(shù)量、惡劣天氣和特殊時段等因素的不同,最多曾拿到40多元配送費。
幾個月后,新冠病毒來襲,武漢瞬間變得清冷、空曠。老計記得很清楚,1月21日早晨,武漢人“過早”最愛的熱干面和豆皮的訂單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涌入的便利店訂單,打開一看,全是要買口罩的。
除夕夜,關(guān)于疫情的信息把老計淹沒,他在微博上看到視頻,一位醫(yī)護人員正在醫(yī)院里吃泡面當(dāng)年夜飯。他忽然覺得“有點臉紅”,以騎手身份在視頻下留言,沒想到迅速涌入一萬多點贊,他頓時“整個都傻了”——沒想到騎手在這座城市還是有存在感的。
次日是大年初一,清晨7點不到,老計就接到兩個訂單,都是送往發(fā)熱門診定點醫(yī)院的。
他先去中南醫(yī)院,到了大門口,顧客電話沒人接,當(dāng)時醫(yī)院還沒完全戒嚴,他可以進入門診大樓,按照地址上樓后才發(fā)現(xiàn)來到了呼吸內(nèi)科。他多少有些“害怕”,不由得屏住呼吸。
找到“X樓X床”,點餐的是一位老人,看上去睡著了,老計把飯盒放到床頭柜上,再安靜離開。他在醫(yī)院里逛了一圈,當(dāng)時還比較冷清,“床位還沒有緊張,醫(yī)護人員還沒穿上防護服,偶爾走過幾個戴口罩的人,看起來也并不慌亂”?!皼]想象中那么可怕?!?/p>
他開始坦蕩地在城市街道馳騁起來。第二單送往武昌醫(yī)院門診部,這是個“大單”,光米飯就有十幾份。老計滿載著送過去,在門口等了5分鐘,對方卻給他發(fā)來一個新地址——相隔3公里多的一個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
這時他才明白,這份大餐是別人點給醫(yī)護人員的。再后來,他在新聞里知道,那個服務(wù)中心只有十來名醫(yī)護人員,其中一名護士感染病毒去世了。
接下來的武漢,一天一個模樣,一天比一天森嚴。買燒烤和奶茶的人少了,一口氣買十幾二十盒方便面的人多了,米面雞蛋等生活用品的單也多了。最多的藥品單子,是奧司他韋和連花清瘟膠囊。
仍然營業(yè)的餐廳店鋪所剩無幾,“不到1%”,訂單越來越少,從其他城市遠程下單的占比越來越大。2月初,老計接到一單跑腿幫送,備注里寫:“媽媽做的飯給爸爸送去,爸爸是前線醫(yī)生?!?/p>
那段時間,騎手圈里流傳著一句自我解嘲:“你都當(dāng)騎手了,你還在乎個傳染???”
外賣的工作也開始逐漸向外延伸,彼時,穿梭在城市街道的每個人都可能隨時接到意想不到的求助。一二月份,老計天天奔波在藥店、超市和社區(qū)醫(yī)院之間,幫老人排隊買肉,幫人上門喂貓,替陌生人給醫(yī)生送愛心餐。
老計逐漸有了種“奇妙的感覺”,從前,騎手像是透明人,風(fēng)馳電掣地穿梭在這座龐雜的城市,被人需要,也可被人取代,但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封城后,大街上可見的人寥寥可數(shù),騎手還在街上跑。“就感覺這座城市就還活著,還有生機?!?/p>
據(jù)統(tǒng)計,自2月中旬復(fù)工到4月中旬將近60天的時間內(nèi),外賣行業(yè)擁入了近60萬新人外賣小哥。
企業(yè)家曹德旺表示不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寧愿去送外賣,也不去工廠打工?
從車間到工廠,再到現(xiàn)在的寫字樓辦公室,工作時間變得越來越泥化,再到近期“996”等解嘲甚囂塵上。相形之下,外賣騎手更像一陣沉不下來的風(fēng),漂浮于不斷被現(xiàn)代社會泥塑的城市生活。
看見,感知
凌晨一點半,“北京外賣騎手交流群”還在持續(xù)彈出光點。
“三環(huán)需要戴頭盔嗎?”
“天安門讓騎電瓶車嗎?”
“國貿(mào)商場太大了,電梯樓梯都找不到……”
有人將外賣員比作“蜂鳥”:長時間飛行,短暫停留,看似每一趟行程都目的明確,實際上卻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懸?!睜顟B(tài)?!埃☉彝#τ谄吹娜耸且环N折磨,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
這讓人想起社會學(xué)家項飆用以形容中國今天城市人口普遍狀態(tài)的一個詞——“懸浮”,指代一種作為生產(chǎn)力的人和作為社會人的人之間的切割,每個人——尤其是底層工作者,每天都在不停息地高速流動。
過去的十年內(nèi),老黃先后在深圳、山東、內(nèi)蒙、江西、江蘇等十幾個省市漂,做銷售,擺地攤,開浴室,蔬菜批發(fā)……對他而言,做騎手是“走投無路”后的無奈之選,但也是這么多年來唯一看得到實際收入的職業(yè)。
一次,老黃在小區(qū)一戶單元電梯門口遇到一個與自己穿著相同制服的青年,神情焦慮地盯著手機,電梯門開了也不進去,老黃下樓時,青年還站在原地。老黃過去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忙,才發(fā)現(xiàn)對方是聾啞人,訂單上沒有寫明地址。
老黃二話不說,從他手里接過那單,幫忙送達。
他在深夜11點的路邊看到有人安靜地流淚,在民政局門口看到吵架的男女,在深冬的晚上捎過打不到車的女孩。
“漂亮的姑娘,就不收錢了嘛?!崩宵S嘿嘿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