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綏中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25200)婁紅梅
重度子癇前期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普遍認為,早期診斷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于減少并發(fā)癥風險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硫酸鎂等藥物治療。硫酸鎂具有較好的解痙效果,但起效較慢,降壓效果欠佳,而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是臨床常用的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2]。本次研究探討重度子癇前期采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硫酸鎂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隨機均分兩組各50例。研究組年齡21歲~36歲,平均年齡(29.1±3.8)歲,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30.8±1.3)周。對照組年齡22歲~37歲,平均年齡(29.9±3.5)歲,孕周25~39周,平均孕周(31.4±1.6)周。兩組間數據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降壓、解痙、鎮(zhèn)靜、擴容、利尿、促胎兒肺成熟等常規(guī)對癥處理。對照組采用硫酸鎂治療,50ml25%硫酸鎂+500ml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每分鐘滴速30滴。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兩組治療療程均為7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血壓和24h尿蛋白情況;對比兩組孕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圍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血壓和24h尿蛋白比較 治療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24h尿蛋白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降低,且研究組收縮壓(130.08±3.77)mmHg、舒張壓(80.82±2.68)mmHg、24h尿蛋白(1.04±0.22)g均低于對照組(141.17±4.12)mmHg、(88.76±3.04)mmHg、(1.95±0.29)g(P<0.05)。
2.2 兩組孕婦并發(fā)癥比較 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0%(10/50);對照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00%(31/50)。兩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圍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比較研究組圍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12.00%(6/50);對照組圍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40.00%(20/50)。兩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硫酸鎂作為強效的解痙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發(fā)揮擴血管、降壓及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該藥物雖然具有一定降壓效果,但單獨使用發(fā)現降壓速度并不理想,且加大劑量又存在鎂離子中毒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近年來,隨著臨床對重度子癇前期凝血、抗凝及纖溶等相關機制研究不斷深入,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逐漸受到重視。低分子肝素具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可以通過促進抗凝血酶Ⅲ結合凝血酶達到抑制凝血酶和多種凝血因子活性的功效,從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風險。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24h尿蛋白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圍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低分子肝素可以通過減少紅細胞壓積緩解血液濃縮狀態(tài),對于腎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另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還可以改善子宮胎盤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胎兒生長發(fā)育,延長胎兒宮內生長時間,從而降低圍生兒并發(fā)癥相關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低分子肝素、硫酸鎂治療重度子癇前期仍無標準劑量,需要相關研究進一步論證探討。
綜上所述,重度子癇前期采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硫酸鎂治療的效果顯著,可以明顯降低高血壓對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的損害以及保護腎功能,減少孕婦相關并發(fā)癥風險以及預防圍生兒不良結局。聯(lián)合應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可以協(xié)同發(fā)揮多靶點作用,控制硫酸鎂具體用藥,保證患者用藥治療安全性,減少胎盤局部的免疫反應以及血管內皮損傷,維持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