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汪山土庫地處南昌市新建區(qū)大塘坪鄉(xiāng)汪山岡,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是一座江南園林、徽派和宮庭建筑相結合的清代建筑,其規(guī)模、工藝堪稱江南建筑一絕。2010年6月,南昌汪山土庫古建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古建裔觀及淵源
大約1500年左右,即明弘治年間,大汪山始祖程玉琭遷居于此,以養(yǎng)鴨、種田為生,終年辛勞略有積蓄。程玉琭秉性忠厚、樂善好施,平時,對逃荒要飯者和遇天災人禍者,他常會盡其所能接濟糧食和鴨蛋,窮人尊稱他為“鴨太公”。俗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經(jīng)過三百余年的發(fā)展,到清嘉慶初年,程氏家族雖無大富人貴,但財足氣順、人丁興旺,形成一個百余戶的火村。
家族后人程啟垣的兩個兒子程楷、程達共生了九個男娃,其中程矞采、程煥采和程楙采三兄弟經(jīng)過苦讀后,終于考取功名,成就了“一門三督撫”的輝煌,并開始拓新基建大宅。
汪山土庫實為九兄弟共有住宅,因宅院建在汪山崗上,且規(guī)模浩大,所以稱之為“汪山土庫”。整體建筑東西長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共有25棟青磚大瓦房,以祖堂為中心左右排開,9棟并列,每棟4至7進,共有大小房間1443間,天井572個。
建筑結構大氣恢弘。外墻青磚立斗,斗中灌泥,采用單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并每隔一段用拉鐵把外墻“鉚固”在木結構上。墻體一般高達7米左右,墻頭高出房架,跌落成“三山式”的階梯防火馬頭墻。內部巷道縱橫、花樓重門,排水設計科學。身置其中,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睛無日曬、雨不濕鞋:木雕、石雕、磚雕圖案有龍騰鳳舞、獅子滾球、八仙過海、梅蘭竹松,皆精美絕倫、神采飛揚。
功德不立碑傳
汪山土庫是厚重的府第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藝術交融生輝的典范。
程氏三兄弟,均官至高位,此后,汪山土庫相繼出了四名進士、十一名舉人,各種文彥俊士一百余名,成為當?shù)孛曪@赫的官宦巨富、豪門望族。
從選址看,汪山土庫比較偏遠,從外表看,室內雖有花鏤重門,精美石刻、石雕、磚雕,下水暗渠一應俱全,然簡潔明快不飾油彩不顯奢華,特別是所有門楣竟然全無刻字,這“無字匾”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在土庫望廬樓的對面有一間“退思堂”,相傳是程矞采、程煥采兄弟為父母頤養(yǎng)天年而建,父母亡故后,這里成了空宅,直到程矞采在鴉片戰(zhàn)爭中因懈于防守而被革職留任,回鄉(xiāng)小住并謝客靜思于此。為了提醒自己不再犯錯、盡忠悔過,程矞采效仿古人,給院子起名“退思堂”;同時為了警示后人勿重蹈覆轍,他特意請工匠在門楣雕刻八駿圖,將其中一匹馬雕成三條腿,另一匹馬刻成四腳朝天,寓意:做官做人不可馬失前蹄、人仰馬翻。他還寫下一副長聯(lián):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
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土庫總體風格簡潔樸茂,不失主人的思想境界。看來,為人低調克己修心才是“無字匾”的秘密所在。
這座官宦府第經(jīng)受了中國一百多年的風云變幻,仍然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程氏家族涌現(xiàn)大批國家棟梁之才,他們不立碑、不樹傳,照樣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