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的存錢意識與現(xiàn)代人相比只強不差。從貝殼到銅錢,再到金銀,古人都使用著稍顯沉重的媒介充當錢幣。在沒有銀行的古代,古人究竟是如何保存積攢下來的資產呢?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的存錢意識與現(xiàn)代人相比只強不差。從貝殼到銅錢,再到金銀,古人都使用著稍顯沉重的媒介充當錢幣。在沒有銀行的古代,古人究竟是如何保存積攢下來的資產呢?這當中究竟又蘊含了多少古人的智慧?
古代“存錢罐”——撲滿
我國最原始的貨幣是貝幣,所謂“存錢”在當時就是“貯貝”。對此,古人特意制作了許多精巧的器物用以盛放。流傳至今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云南一帶發(fā)現(xiàn)的青銅貯貝器。
最早的貯貝器通體呈竹筒形,蓋子以子母口合于器身,蓋子與器身又單獨附有小耳,用以穿繩聯(lián)結,其他的部件都是后來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貯貝器的器蓋往往是最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舞臺”,上面的塑造極具典型性、情節(jié)性和故事性,以眾多的立體雕像進行裝飾。表達的主題既包括動物、狩獵、馴馬,又含有戰(zhàn)爭、祭祀、紡織、納貢等,可謂豐富多彩。
隨著貨幣更替,小巧的銅錢登上舞臺。如果說貯貝器算是“存錢桶”的話,那么一直沿用至今的“存錢罐”則更令人親近熟悉。古代的“存錢罐”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稱謂,叫做“撲滿”。
撲滿在更早的時候叫“缿”。東漢的《說文解字》解釋為:“缿,受錢器也,從缶,后聲。古以瓦,今以竹?!彼逄茣r期的顏師古加了一條注釋:“若今盛錢藏瓶,為小孔,可入耳不可出?!睆脑煨蜕隙?,缿與撲滿如出一轍,所以晚清考據(jù)大家王先謙直接點破:“撲滿者,……即缿也。”
撲滿幾乎是家家必備之物,其外形一般呈圓體、平底、中空,有陶、瓷、竹、木等材質的分別,多數(shù)樸素簡約,也有的做成小豬、小虎、小牛等動物造型。由于中國古代通行“天圓地方”的銅錢,古人為了不致頻繁取出,僅在頂端留有一條能投放銅錢的狹長開口。有的撲滿在腹部還開有小眼,好讓繩子插系,懸吊在房梁上。如此一來,撲滿的主人所積攢的銅錢聚少成多,到了必要之時打碎,就能一解燃眉之急。
其實,撲滿的得名正是由于這一頗具儀式感的使用方法。“撲”有擊、打的意思;“滿”即是對其造型飽滿渾圓的描述。往往只有錢存滿了,才會取出來,一把擊碎,“滿則撲之”,所以這種存錢罐被形象地稱為“撲滿”。
此外,撲滿還有戒貪的寓意。唐代賢相姚崇曾寫過一篇《撲滿賦》,其中名句“謙以自守,虛而能受”既寫出了撲滿的特點,也傳達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挖地三尺”保存錢財
古人貯藏財產的方式多種多樣、形形色色,但一般也就分為罐藏和窖藏兩類。上面已經介紹過罐藏。所謂窖藏,就是先把金銀財寶封裝在壇壇罐罐、箱子盒子里,再在地上挖出深坑進行直接埋藏。由于其手法隱秘,富豪往往青睞窖藏用以保存財富。
窖藏的風氣甚至影響到古人對房產的購置。由于熟知這種儲蓄習慣,后任房主往往都會對自家院落掘地三尺,試圖尋得錢財。
唐代官府對此還專門出臺法律條文《雜令》,其中規(guī)定:“諸官地內得宿藏物者聽收。他人地內得者,與地主中分之。即古器形制異者,悉送官酬其值?!痹诠乩铽@得埋藏物,讓發(fā)現(xiàn)人取得完全的所有權;在私人地里獲得埋藏物,發(fā)現(xiàn)人與地主各得一半;若系古代文物之類,則由官府收購。
不過,到了宋代,賣主往往傾向于預先向買主收繳購房的額外費用,作為將來可能挖到金銀財寶的預估補償。這筆花銷被稱為“掘錢”。
但因為一般窖藏手段太過常規(guī),容易引起覬覦。所以古人在窯藏時,總會想方設法讓外人找不到。出于防盜考慮,窖藏時一般會采取逆向思維,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是與盜賊的一場精彩智斗。古人一般采用上下分層的放置方式,先放一層,掩埋后再放上一層,再掩埋再接著放,多者達三四層。各層之間往往用石板、磚塊疊壓,土層之間則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實密封,有時其中還會拌上碎石子和瓦片之類,以增加盜挖難度。
民國時期上海名醫(yī)陳存仁,曾親眼見到家中這種分層窯藏的手段。當年陳家分家析產,記載窯藏有20缸銀子。不過,后人最初只挖出8缸。之后擴大挖掘面積,竟然也未找到。幸虧有長輩出面提醒,繼續(xù)在原先尋得財寶之處深挖,果不其然找到了剩下的12缸銀子。
存錢的手段走向現(xiàn)代化
金銀不僅攜帶不便,也容易露財在外招致危險。在唐宋年間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國家經濟想要更好發(fā)展,就必須對大量的錢財進行集散處理。就在這一時期,特別是在宋朝,紙質貨幣應運而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交子”。
隨后,在商人集散地點出現(xiàn)了專門存儲與兌換這種紙質貨幣的機構,這就是“票號”的前身。在這里只需要憑借一張票據(jù),就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存整取。一般而言,這種場所都有專門的幾大商人聯(lián)名保證,因此信用價值較高,富人能夠得到更好的貨幣存儲與運輸。
明清商業(yè)勃興、分工專業(yè)化、貿易空間擴大,不僅借貸關系頻繁,而且大量使用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信用工具,許多大宗交易都用票據(jù)進行償付和結算。票據(jù)未到期前,持票人只要在票據(jù)的背面簽字畫押,即背書后就可以轉讓第三者,第三者需要時,亦可背書后再轉讓于第四人,如此輾轉流通。與此同時,初具雛形的各類金融機構都接受工商企業(yè)或個人、家庭的銀錢存儲。
可見,“票號”的功能也約略等同現(xiàn)代銀行的基本效用,票據(jù)就好比存折。有此方便,古人再也不必費盡心思糾結如何貯藏資產了。
儲蓄行為其實從貨幣誕生之時就出現(xiàn)了。只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生產工具不斷提高,人們才因時制宜思考出了不同的存錢模式。從笨拙地將貨幣存放在器具中,再到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地底下,最后終于換成票據(jù)解放了實體資產,存錢的手段終于走向現(xiàn)代化。(中國新聞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