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很多事情中都會進行同步行為,有些是有組織的(如祈禱、合唱、閱兵等),而有些是無組織的(如觀眾鼓掌、步調一致的散步等)。甚至有研究表明,如果兩人坐在相鄰搖椅上,他們的前后擺動也會一致。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在很多事情中都會進行同步行為。有些是有組織的(如祈禱、合唱、閱兵等),而有些是無組織的(如觀眾鼓掌、步調一致的散步等)。甚至有研究表明,如果兩人坐在相鄰搖椅上,他們的前后擺動也會一致。這是為什么呢?
同步增進親密關系
史蒂夫·麥克斯在高中時就參加了行進樂隊,有著20多年樂隊演出經(jīng)驗的他目前擔任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學院行進樂隊的指揮。麥克斯表示,如果獻出他的生命能拯救團隊的樂隊成員,他會毫不猶豫答應。這表現(xiàn)了一個人對集體的情感。麥克斯同時表示,樂隊成員之間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有著一種非常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人手一種樂器、統(tǒng)一的制服、統(tǒng)一的步伐、踢腿踏步、和諧統(tǒng)一。在其中,個人模糊的形象由集體凸顯。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同步行動確實能改善群體中個體之間的感情。
在一項由牛津大學主導的研究中,研究員將低年級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穿橙色背心,另一組穿綠色背心——這樣,著裝區(qū)別就在孩子之間建立了差異。隨后當研究人員要求他們跳舞時,部分人集體共舞,而另外一些人作為對照組,則是各跳各的。其結果就是:在隨后的游戲娛樂中,跳過集體舞的孩子——哪怕是背心有著橙、綠差異的孩子——他們的關系都要比單獨跳舞的對照組更親密。
在同步中演化
多年來,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羅賓·鄧巴一直致力于研究同步行為。在一次音樂考古學的會議上,來自南非的音樂家邀請包括鄧巴在內的其他人參與一個類似祖魯舞蹈的運動。他們站成一個圈,每個人收到一根不同長度的塑料管,并被要求從管子的一端吹氣,發(fā)出各種隨機的聲響。然后,人群開始繞圈行進。起初是可怕的噪音,但是幾分鐘后,聲音和動作都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吹出的音調開始和諧,無需努力就實現(xiàn)了同步。鄧巴說:“每一個人都是群體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有了歸屬感,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驚人的現(xiàn)象?!?/p>
“這模糊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丹麥技術大學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伊凡娜表示,當我們習慣于他人的行為時,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這樣做,我們都會將他們與自身聯(lián)系起來。
就連嬰兒也會受到同步行為的影響。2017年,在一項發(fā)表于《音樂知覺》雜志上的實驗中,一個成年人把一個14 個月大的嬰兒帶在自己的胸前,另一個成年人站在他們的面前,然后兩個成年人開始跳動,這樣嬰兒也完成了跳動。有的組是同步跳動,而有的組不是。在后續(xù)的實驗中,如果站在對面的成年人身上的球掉了,參與了同步跳躍的寶寶會愿意把掉的球還給他們。牛津大學的認知人類學家艾瑪·科恩認為,“如果某些東西在生命早期就出現(xiàn)了,那么就很可能是先天性行為,也意味著對人類極為重要”。同步行為甚至可能在我們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步的獎勵
最新研究表明,同步行為可以建立更加牢固的社會關系,帶來更大的幸福。劃船、集體舞、合唱——哪怕最基礎的拍節(jié)奏都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包容。同步運動帶來的效果比分頭行動要好很多,甚至能提高人忍耐痛苦的能力。
在鄧巴的一項研究中,牛津大學劃船俱樂部的男性運動員被邀請進行獨立的劃船機訓練,然后進行同步訓練。訓練后,研究人員給運動員的手臂綁上血壓測量儀的充氣袋,并不斷打氣直到他們無法忍受為止。鄧巴及其同事發(fā)現(xiàn),進行了同步訓練的運動員對疼痛的抵抗能力更強。
盡管同步行動的效果因人而異,但一致的是,與他人的行為、聲音同步在人類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交響樂、舞會和儀式性演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原因。當我們參與同步行動時,大腦的活動與釋放出的荷爾蒙能撫平社會的摩擦,讓我們并肩前行。(澎湃新聞網(wǎng)20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