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吉
我與老伴都已步入耄耋之年,結婚近60年來,老伴對我照顧有加,讓我對她感激不盡。
老伴家和我家是世交,新中國成立前雙方父母便為我們定了“娃娃親”。新中國成立時,我考取了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鄉(xiāng)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其間,我倆有過聯(lián)系。1958年,她進了江西省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九龍分校學習,而我那年被下放到遂川縣五指峰墾殖場勞動,從此便難通音訊。1960年,一個偶然機會,我在《井岡山報》上看到了她的事跡,她還被評為“三八紅旗手”“五好團員標兵”,可見她非常進步。
1961年春節(jié),我回到吉安探親,因為我的父母在湖南居住,所以回來便居住在吉安市祖母叔嬸家,長輩們都很關心我的婚姻大事,慫恿我去老伴家拜年。正月初四,我在二弟的陪同下前往老伴家,想不到老伴的父母待我甚是熱情,也希望我們早點結婚,而且沒有向我提出任何條件。那個年代,農(nóng)村婚娶還是要不少禮金的。老伴父母的那種寬宏大量,讓我終生感激。因為彼此假期不多,當天下午我倆便到公社辦理了婚姻登記,然后一同回到吉安市。祖母和叔叔嬸嬸們見到她來了非常高興,便勸我們舉辦婚禮。那時物資甚是匱乏,買東西要憑票證,領結婚證時發(fā)的布票,只夠買一張床單,祖母把她的床鋪和房間讓給我倆,就算是我倆的新房新床了。初五晚上,我倆便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30多位至親好友圍坐在一起,長輩們說了些鼓勵祝賀的話。作為新娘子的老伴沒有穿上新衣褲,連新鞋新襪子都沒有買,只是第二天我倆到照相館拍了一張結婚紀念照,算是唯一的奢華。那時的老伴卻毫不在乎,絲毫不覺得委屈。兩天后,我倆彼此便分手回到各自工作學習的地方,以后只能每年春節(jié)到吉安市團聚。
1978年以前,我倆的工資加起來才只有55.2元,經(jīng)濟拮據(jù),但老伴從來沒埋怨過我一句。她堅持上班的同時,還要操持家務,三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她一人照管,自己省吃儉用,一條棉褲竟穿了10多年。一家人的穿著,都是她自己動手縫制的,一件衣服往往是大人穿舊了,改一改給孩子穿;大孩子不能穿了,再改一改給小的穿。她單位發(fā)了工作線手套,也不舍得穿戴,積攢下來,拆了線給孩子們織成襪子。1978年,我回到了教育崗位后,經(jīng)濟條件好轉了些,她才開始為孩子添置新衣褲,但也是自己動手裁剪縫紉,而她本人卻舍不得添置……這些往事,每當回想起來,我除了心酸外就是羞愧。
過了20年牛郎織女的生活后,1981年,我終于如愿以償調回吉安縣工作,和她得以團聚,伴著恩恩愛愛,也少不了磕磕絆絆,但我覺得有家庭的溫暖,有夫妻的情趣,我很知足。老伴患有支氣管炎,一遇到油煙便咳嗽,甚至喘不過氣來。為了讓她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我主動承擔了一些家務,學會了炒菜。為了讓她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我特意為她訂閱了一份保健類雜志,還引導她外出鍛煉。朝陽里、夕陽下,我倆經(jīng)常手牽手,在附近公園里面散步。
如今,我和老伴已經(jīng)共同走過了59個寒暑春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常想: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老伴,哪有我這樣的今天?我深深地感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