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
如果要從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中遴選10部代表作,那么,《莊子》一書肯定會入列,且無疑將名列前茅,獨領(lǐng)風騷。
正因為《莊子》一書的獨特地位與價值,所以,千百年來,讀《莊子》、解《莊子》的著述,可謂車載斗量,不勝枚舉。這些成果之中,不乏真知灼見,多有鴻篇巨制,像郭慶藩的《莊子集解》、劉文典的《莊子義證》,當代人陳鼓應(yīng)、劉笑敢、顏世安、楊義諸先生的著述,皆稱得上是體大思精、享譽學林的杰作,置于座右,庶幾無憾!其實,只要對《莊子》中一兩篇有精辟的詮釋,已足以馳騁學壇,笑傲天下了。當年,馬敘倫在北京大學講授《莊子》,整個學期也不就是通解《莊子》的《天下篇》而已嗎?但“馬天下”之譽,則使得他立足北大,傳為膾炙人口的學林佳話。
當然,氣有浩然,學無止境,面對《莊子》,還是可以做新的解讀、新的詮釋,可以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叩問,從而去感受《莊子》的不朽魅力,領(lǐng)略《莊子》的真實世界,這與已有的成果并不相悖。異彩紛呈,方為健康的學術(shù)生態(tài);百花齊放,才是莊學的興盛氣象。所謂“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化橫掃一切的今天,如何讓自己擺脫物欲的羈絆,走出精神的桎梏,升華人生的境界,對《莊子》一書進行富有現(xiàn)代性的閱讀,這項工作乃是永無止境的。
林光華女士的新著《放下心中的尺子》一書,就是《莊子》新解讀方面的標志性豐碩成果之一。全書中充沛洋溢的獨立自由人格與自省批判精神,道出生命的真諦、大道的本質(zhì)。
竊以為道家中,老子的本質(zhì)屬性與理想境界是“自然”,所謂“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莊子源于老子,又高于老子,歸宗于老子,又超越于老子。真正的“自由”與徹底的“自在”,是其高明的指向與永恒的命題。而能否實現(xiàn),能否圓融,其關(guān)鍵是要破除人們心靈深處的“執(zhí)迷”,完全放空自己,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真正進入“坐忘”的最高境界。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擯棄一切有形與無形的成見與標準,與天地同,與萬物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光華以“放下心中的尺子”來體認《莊子》的宗旨,揭示《莊子》的精髓,可謂綱舉目張、鞭辟入里。莊子的核心要義,是引領(lǐng)人們通過內(nèi)省與批判,解除所有外在的尺子,同時通過修身與功夫,解除一切內(nèi)在的尺子,身心合一,萬物一體,合乎大道而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譴是非而與世俗處”,用后人的話講,即“全真葆性,不以物累形”。這樣,光華為自己找到了解讀《莊子》的最佳契合點,也為讀者建議了走入《莊子》的最便捷又最正確的路徑。
誠如光華所言:“《莊子》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很多扇門,道術(shù),生死,天人,美丑,善惡,真假,夢醒……每一扇門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門。”學術(shù)界的基本共識,《莊子》全書中,《內(nèi)篇》當為莊子本人所作,是其思想最純粹的體現(xiàn),至于《外篇》與《雜篇》,更有可能系莊子的后學依托莊子名下之所為。故光華對《莊子》的解讀,也圍繞《內(nèi)篇》七篇而展開。在她的眼里,《內(nèi)篇》中的《逍遙游》從時間與空間的大視野,開出心靈自由的理想;《齊物論》站在道的高度,突破了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思維,開出萬物平等的多彩世界;《養(yǎng)生主》以技論道,天性為貴,滋養(yǎng)心源;《人間世》道盡艱險人世的復(fù)雜關(guān)系,以靜制動,心齋以對;《德充符》賤形貴神,還原人性的光芒;《大宗師》借真人寫真知,安命自在,笑對生死;《應(yīng)帝王》用心若鏡,揭開內(nèi)圣外王的秘密。這些提示將《內(nèi)篇》各篇的主題進行了準確的揭示。
通觀光華此書,給我的基本印象是書中不乏新見,其犖犖大端,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對莊子的逍遙進行了獨到的剖析,將其分為自由、自在兩種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狀態(tài)。光華指出,有待逍遙達到的是自由,無待逍遙達到的是自在。自由是大鵬的境界,是有條件的、有依賴性的,需要風的鼓動與水的厚積,是謂“有待”;而自在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是不依賴任何條件的,無所不適,在任何地方任何處境下都能逍遙,是謂“無待”。人從“自我”到“自由”到“自在”的修行過程,正是從“俗我”到“真我”到“靈我”的修行過程,最終達到三者的統(tǒng)一,從而能體悟整個宇宙,而不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周遭環(huán)境,有限得以升華為無限。
其次,曾有不少人將莊子的“齊物”論簡單地批評為“相對主義”,光華沒有認同這種看法,在她看來,莊子的“齊物”精神就根本旨趣而言,可以理解為“平等”精神,不僅是人與人的平等,更是人與萬物的平等,不僅是價值上的平等,更是“萬物一體”“與宇宙相接通”的終極體驗。這應(yīng)該說,更符合莊子的本意。
再次,《莊子·應(yīng)帝王》記載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為報答中央之帝渾沌,替渾沌“日鑿一竅”,結(jié)果是“七日而渾沌死”。光華將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思想,與今天的教育現(xiàn)狀相結(jié)合,提出“救救孩子”,保護孩子天性的具體做法,打破今天“不能輸在起跑線”“把優(yōu)秀作為一種習慣”背后的營銷與誤導(dǎo),讓教育回到人的天性、理性與自性上來,讓教師與家長真正注重孩子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整與靈魂的生動。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光華在解讀《莊子》的過程中,格外關(guān)注其書的文學筆法,注重分析莊子寓言的多重含義,注重考究莊子卮言背后所包含的發(fā)散性思維與想象力。譬如,就庖丁解牛,她分別分析了牛、刀的各自象征,探究庖丁代表什么人,思考為什么莊子用“解?!?,而不是用殺牛、宰牛等詞,在整體考量《莊子》內(nèi)篇的基礎(chǔ)上,光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刀,指的是人之心,牛,指的是復(fù)雜的社會,而那位庖丁,乃是每一個“與物相刃相靡”而不知其所歸的人之象征。如此一來,庖丁解牛的哲理意蘊遂透過文學意象的渲染而得以昭白于世了。
毫無疑義,《莊子》的學說是一場美妙的思想盛宴,它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人生智慧,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來提高大家的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在浮躁喧嘩的當今尤其如此。
換言之,在今天,用《莊子》的心態(tài)、《莊子》的智慧去面對錯綜復(fù)雜的社會,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人生挑戰(zhàn),你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和高明,從而用最清醒的頭腦,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更好地生活,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的王國,最終進入自在的世界。而光華《放下心中的尺子》一書或許能在你的人生旅途上,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責任編輯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