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瑞州醫(yī)院(330800)龔雪梅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燒傷患者60例,并根據(jù)就診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分得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1~68歲,平均(41.58±3.47)歲,燒傷程度:輕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6例,燒傷類型:熱液燙傷19例,火焰燒傷11例;對照組分得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67歲,平均(41.72±3.54)歲,燒傷程度:輕度9例,中度16例,重度5例,燒傷類型:熱液燙傷18例,火焰燒傷12例。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燒傷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就診期間,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醫(yī)護人員需陪同患者接受各項常規(guī)檢查,并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此外,對于疼痛程度較高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藥物鎮(zhèn)痛處理。給予研究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患者還需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心理疏導:對于燒傷面積相對較大的患者,由于存在毀容的風險,容易使患者長期沉浸在絕望、恐懼、抑郁、緊張的情緒當中[1]。對此,醫(yī)護人員需要及時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訴求,認真回答患者疑問,盡可能消除患者顧慮。②心理支持:面對患者時,醫(yī)護人員應保持溫柔的目光、關切的言語、體貼的行為和輕柔的動作,多關心和鼓勵患者,撫慰其焦躁的情緒,使患者建立堅定的治愈信心。③健康指導: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詳細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日常注意事項、燒傷治療方法等內容,并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或邀請已治愈的患者分享治療經(jīng)驗,在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的同時,使其能夠安心接受治療[2]。
1.3 觀察指標 分別使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予以評估,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越差;向患者分發(fā)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我院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并將其劃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級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心理狀態(tài)變化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用t檢驗;護理滿意度采用%表示,組間差異用X2檢驗。當P<0.05時,說明研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40.29±6.58)、SDS評分(37.25±7.23)明顯低于對照組(48.45±7.13)、(46.02±4.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熱力作用下對人體組織造成的傷害被稱為燒傷。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不可預測性突發(fā)病癥,燒傷不僅會誘發(fā)多種臨床并發(fā)癥,造成機體功能障礙和臟器功能衰竭,還會對患者心理造成嚴重影響,使其出現(xiàn)絕望、焦慮、抑郁等情緒[3]。為了提升臨床療效,需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對燒傷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為(40.29±6.58)分,SDS評分為(37.25±7.23)分,護理總滿意度為93.33%,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因此,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心理護理干預的實施更能夠明確了解燒傷患者的心理訴求,并通過心理疏導、心理支持、健康指導等方式,向患者普及成功案例,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抑郁的不良情緒,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進而堅定治療及康復信心,提升臨床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燒傷患者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