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qū)教育教研室 滕元元
2019 年11 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印發(fā)的《關于構建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 增強少先隊員光榮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全童入隊’組織發(fā)展原則,規(guī)范入隊程序,逐漸改變‘全童同時入隊’的方式。落實《入隊規(guī)程》,通過充分的隊前教育、具體的入隊標準、規(guī)范的入隊程序和莊嚴的入隊儀式,有組織、分批次地吸收適齡少年兒童加入少先隊,從源頭培養(yǎng)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p>
根據(jù)這一《指導意見》,全國各地的少先隊組織積極探索“分批入隊”的有效方式和路徑。面對“分批入隊”是否在對孩子們進行優(yōu)劣之分、“全童入隊”是否指所有孩子在同一時間入隊、現(xiàn)在的“入隊標準”是否合理等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根據(jù)調研結果,我們積極思考,并努力在充分、具體、規(guī)范的“分批入隊”實踐中,從認知上解決問題,在行為上著力培養(yǎng)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增強少先隊組織的影響力。我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兒童由幼兒園升入小學時對自我的認知并沒有完全形成,將“他人眼中的我”轉換為“自我”的時間和方式各不相同。他們對事物的認知也有一個由零散式轉入序列化的過程。因此,幫助他們了解少先隊組織,提出加入少先隊組織的要求,努力達到入隊標準,成為助力他們完成自我認知和組織認知的一部分。
在孩子們入學以后,我們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教育和引領。而這一過程是有序和階段性的,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積累和實踐,不同個體對此的接受與改變也是不同步的。“分批入隊”將“過程”和“發(fā)展”的理念貫穿于教育和引領之中,遵循了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能夠幫助一年級的孩子們在逐漸形成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并對少先隊組織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將“成為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作為努力的目標。帶領孩子們學習少先隊基礎知識、觀摩主題隊會、參加第一批新隊員的入隊儀式等,能夠有效地激發(fā)他們對少先隊組織的向往之情,也是對孩子們進行少先隊組織教育的有利契機。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一年級的孩子對少先隊組織的認知僅停留于要佩戴紅領巾。因此,增強少先隊組織的吸引力,幫助孩子們充分了解少先隊,產生對少先隊組織的向往之情,就要做好、做細隊前教育工作。
認知改變是基礎。我們充分利用校園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隊室等少先隊活動陣地,以生動形象的傳播方式,持續(xù)將少先隊的標志標識、歷史等展現(xiàn)于校園之中,引導一年級的孩子們充分感受少先隊組織的形象,主動了解其內涵。老師們每周利用一課時向孩子們系統(tǒng)地講授少先隊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牢記“六知六會一做”的入隊基本標準,體驗少先隊鮮明的政治性。
榜樣引領是激勵。優(yōu)秀少先隊員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fā)一年級孩子們的入隊動機。為此,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向一年級的孩子們宣傳優(yōu)秀少先隊員的事跡,頌揚他們的好品德,還成立了“紅領巾宣講團”。中高年級的隊員們走進一年級各班級進行榜樣故事宣講,引起一年級的孩子們在情感上的共鳴,激勵他們在行動上向隊組織靠攏。
參與實踐是關鍵。入隊基本標準中的“入隊前要為人民做一件好事”不僅是對孩子們的實踐要求,也是對他們知行合一的檢驗,還是幫助他們體驗少先隊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一。針對一年級的孩子們對“一做”不同程度的認知和態(tài)度,我們著力于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驗并理解為什么要做好事和怎樣做好事,進而自覺實踐為人民做好事。
少先隊是少年兒童向往的組織,“分批入隊”能夠幫助孩子們正視自身的優(yōu)缺點,積極爭取進步,以少先隊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譽,實現(xiàn)健康成長。因此,做好“分批入隊”工作,不僅能從源頭培養(yǎng)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而且為全面育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