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斐,何懷宏,付長珍,郭淑新,戴兆國,劉樂恒
余亞斐:何老師,您好!年初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范圍大,也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作為一位人文學者,您一直關心社會的發(fā)展,關注當下正在發(fā)生的疫情,在相關公眾號發(fā)表了很多非常好的觀點。在您的學術思想中,底線倫理是大家熟知的。您還提出過“生為物綱、義為人綱、民為政綱”的新三綱的理論。您能否從人類的個人行為和制度規(guī)范的角度,對當前災疫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您的具體看法?未來我們要避免災疫的再次發(fā)生,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的個人行為和制度規(guī)范?謝謝。
何懷宏:今年年初開始大規(guī)模爆發(fā),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影響面之大,造成的創(chuàng)痛之深(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創(chuàng)痛),的確是近數(shù)十年罕見的。如果我們不認真反思和從中吸取教訓的話,也的確對不起億萬人在這場災難中付出的心力。我僅從我的專業(yè)和理論觀點的角度談一點我的看法。
我在《新綱常》一書中試圖從一種歷史的角度探討我們社會的倫理根基。我提出了替代舊三綱的新三綱即“生為物綱、義為人綱、民為政綱”,如果說“民為政綱”是政治領域的道德原則,“義為人綱”是更大范圍的社會領域的道德原則,“生為物綱”則是最大范圍內的、有關自然宇宙萬事的道德原則了?!懊駷檎V”主要是講人作為政治人的義務;“義為人綱”主要是講人作為社會人的義務;而“生為物綱”主要是講人作為自然人的義務,它要求人以一種“道德代理人”的身份,能夠讓自然萬物各得其所,共存共生。
借此反省這次災難,從個人行為來說,這次災難的起因如果真的是與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有關,那么僅僅因為少數(shù)人的這種行為而釀成如此大的慘禍,這個教訓就太慘重了。而且是“非典”之后的“再犯”?!吧鸀槲锞V”,盡快出臺這樣的禁止法規(guī)應該是必須的。這不僅是人對其他生命和存在的責任,也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義務。
這一再次發(fā)生的災難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更為深入和系統(tǒng)的思考這類災難的起因,改變我們對野生動物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以避免災難的重復發(fā)生。SARS 之后,政府已經有一些禁止交易野生動物的地方法規(guī)和舉措,但寬嚴不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之后,更為嚴格的禁止野生動物(這里主要指野生哺乳動物)的交易、永久關閉這樣的交易場所、維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全國性的法規(guī)肯定勢在必行,但我們還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分析和反省,做比較系統(tǒng)和深度的思考,對這些法律給予更為有力的支持。僅僅有法規(guī)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種普遍乃至全民的觀念上的改變,以期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革除貪吃野味的陋習。
對動物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否文明,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對自己、對同胞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否文明。而保護野生動物,也同樣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而即便有了正確的理論和觀念,如何在社會進行廣泛而普及的教育也還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SARS 的中間宿主很可能就是果子貍,這次新冠肺炎的中間宿主有可能是穿山甲。但目前我們的百科全書、更不要說其他一些書籍,還多有一些如果子貍等野生動物渾身是寶,肉可食用和進補的錯誤敘述。而在視頻等多媒體中,甚至還有表演吃蝙蝠湯、生剝穿山甲等丑陋現(xiàn)象。我們需要努力糾正這些對野生動物的錯誤觀念和惡劣行為,讓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深入人心并廣被華夏。
總之,面對一個越來越加速的現(xiàn)代流動社會,以及城市化所帶來的人們越來越聚集在一起的狀況,從一種底線思維來考慮,深入徹底的調整和改變我們對野生動物的觀念、心態(tài)和行為,建立一種人和野生動物的合理和健康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迫切而重要,這不僅有望避免中國未來因這樣的惡性傳染疾病再次受創(chuàng),防止發(fā)生這樣慘重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而且對提升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形象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還不僅于此,我們還需要提升到整個人類和地球的生態(tài)文明的高度來考慮問題,不僅不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而且保護瀕危動物,不虐待所有動物,讓人類與野生動物各得其所,能夠共生共存,保護地球我們這一共同的生活家園,這才是長久和穩(wěn)固的相安之道。
從制度規(guī)范來說,這次災難可以看到一些官員的“唯上”而不“唯民”,服從上級指令或者請示匯報是一般政治秩序之所需,但不能“唯”,在政治秩序后面還有一個根本價值和規(guī)范,那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安全與福祉。所謂“綱”就是根本,不能忘了“民為政綱”的根本。
余亞斐:付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對儒家學說的境界理論有過深入的研究。儒學倡導的生命境界對于國人調整身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具有積極價值。人類社會進入工業(yè)化以來,發(fā)展出現(xiàn)了加速的現(xiàn)象。經濟加速增長帶來的物質豐裕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人類心理的發(fā)展卻不盡如人意。在新冠肺炎流行的過程中,人們心態(tài)的變化也會影響疫情的進展。請您從傳統(tǒng)儒學角度,談談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疫情的流行。如果未來人類要避免災疫的出現(xiàn),是否需要從心態(tài)角度,從修養(yǎng)方面提升人生境界?
付長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庚子年蒙上了沉重的憂傷,人們空前真切地感受到自由和健康的重要性。疾疫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一個殘酷“玩笑”,是對人類的一種懲罰和警示。也許災難不只是意外,雪山崩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疾病也不只是身體的病癥和痛苦,它是社會病狀的某種反映,與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觀念制度密切相關,折射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人性狀況和精神性狀。
從某種意義上說,疫情的暴發(fā)既是天災,更是人禍。人類中心主義啟蒙價值的極度擴張,是對人的自然之身、動物性以及相互關系性的拒斥與遺忘。納斯鮑姆認為,動物性是人類存在的一個本質方面,一個與我們的成長和興衰息息相關的方面。[1]導讀28麥金泰爾更直白地提示我們,人類之所以需要德性,正在于人是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人類在各種各樣的災難面前非常脆弱,因此人類應該直面自身的疾病、苦難與脆弱性,更多關注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對他人的依賴程度。[2]6
人類應該如何更倫理地棲居于大地?守護與大自然、與其他物種休戚與共的伙伴關系,珍愛共同的地球家園。人類如何更好地料理自身,實現(xiàn)身心關系的和諧?深沉地關懷人類的命運,深切珍視生命的價值,自覺反思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正是倫理學的天職與使命。
倫理的本義是“家”“居所”,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句上》)仁是精神安居之地,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據(jù)。倫理學是“在家”之學,讓迷失的靈魂找到“回家”的路,賦予生命以尊嚴、秩序和家園感。倫理學是生命之學,如何更好地守護健康的生命?養(yǎng)護我們的身體?從儒家生生倫理的視角來反思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要返回人自身,回到大化流行中的日用常行。儒家倫理生活的境界是“天人一體,物我共在,身心一如”。
儒家重視“身體”具象思維,呈現(xiàn)的是一種人文主義的倫理世界。在儒家傳統(tǒng)中,“身體”是一個意蘊豐厚的文化符號,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六藝”可視為身心合一的生命倫理實踐。身體是兼具生理意義與道德意義的生命有機體。從孟子“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到荀子“治氣養(yǎng)心之術”,都是修身的必備工夫。氣,體之充也。氣能配義與道,并產生一種理性的力量,睟面盎背,施于四體,明德潤澤,威儀其間。經由“氣”的貫通與浸潤,以進達“身心一如”的境界。“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保ā盾髯印駥W》)養(yǎng)身與養(yǎng)心,是修身工夫的一體兩面。
在儒家那里,人是倫理的存在者。仁是天地之心,生生不已。修己安人,成己成物,是儒家特別倡導的倫理態(tài)度。從“仁者人也”“民胞物與”到“萬物一體”的大心境界和宇宙情懷,是修身工夫所至的德性自由之境。由此,“道德不再只是人性里的社會性,或道德情感的事,他與人的存在及全體世界的超越存在都息息相關?!保?]186儒家倫理是一種德身一如的生命倫理,以仁愛為核心理念的天人共同體是儒家倫理學的精神祈向。與天地萬物共生共在的一體之身,縱身大化中,以德潤身,充實而有光輝,身體生命是倫理的根本,健康是人的第一自由。
余亞斐:郭老師,您好!2007 年您出版了《敬畏倫理研究》這本著作。您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儒道釋敬畏觀念的梳理,比較分析了中西方敬畏倫理思想的不同,系統(tǒng)闡述了敬畏倫理的主張。人類發(fā)展到今天,在與自然萬物的交往過程中,如何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萬物的價值,值得人們深思??茖W家對新冠肺炎的研究表明,其中的病毒有可能來自食用的野生動物。如果事實真的如此,人類就應該汲取教訓。請您從敬畏倫理角度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如何善待野生動物,減少疾病的發(fā)生,防止病毒的傳播。
郭淑新:當代法國哲學家保羅·里克爾在《惡的象征》一書中指出:“經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倫理世界。……畏懼從開始就包含了后來的所有要素,因為它自身隱藏著自己消失的秘密;由于它已經是倫理的畏懼,而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懼的危險本身是倫理的”。[4]27由上可見,“倫理”內在地包蘊著“害怕”“畏懼”,“倫理”起源于“敬畏”。
“敬畏倫理”中的“敬畏”二字,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熬次穫惱怼辈皇且藗內ァ熬次贰薄皞惱怼北旧?,而是指在“害怕”“畏懼”“敬畏”基礎上產生的制約人類言行的倫理規(guī)范。
“敬畏倫理”是人類在面對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對象時產生的警示、約束自身言行的一整套倫理規(guī)范。它通過確立對神圣事物或神秘力量的信仰與敬畏,賦予人類以善良的品格、美好的德性,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熬次穫惱怼痹诒举|上是與人性的內在訴求、社會的和諧秩序相協(xié)調、相適應的。“敬”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促使人類“自強不息”,有所作為;“畏”顯發(fā)的是一條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誡人類應“厚德載物”,有所不為。
對和諧與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這種追求使得人類必須對自身的言行舉止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康德對“頭上的燦爛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國哲人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對“慎獨”“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顯了敬畏倫理為人類自身立法的恢弘氣象。對自然界以及各種生命的敬畏,不僅僅是人類的倫理義務和責任,更是人類自身生命情感的內在訴求。東西方賢哲們大多都抒發(fā)過他們的“敬畏”之情??鬃釉唬骸熬佑腥贰保涫孜肥恰拔诽烀保ā墩撜Z·季氏》),即對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則表現(xiàn)出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西方大哲海德格爾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保?]215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蘊涵的與宇宙萬物共生共榮的訴求,人們才崇奉敬畏倫理,并將擁有這種倫理品格的人稱之為君子、圣賢。
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認識世界的水平愈來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來愈強,一些人的敬畏之心卻愈來愈淡漠,敬畏倫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規(guī)范性也在逐漸弱化。這種趨勢的存在,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充分地肯定并張揚了人的主體性,但也相應地滋生、助長了人類病態(tài)的癡狂。朱熹在對《中庸》進行詮釋時,特別強調對“道”和“天理”的“敬畏”:“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6]17《大佛頂首愣嚴經·卷第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闭恰熬又摹彪y得的“常存敬畏”、正是人類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倫理的智慧之光能夠普照大地,人類才不至于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才得以擁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的家園。
2019 年末2020 年初出現(xiàn)的“新冠肺炎”,表明大自然又一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面對廣袤無垠的宇宙、默然無語的蒼天、千奇百怪的生命、千姿百態(tài)的萬物,人們應該在莫名的不安、恐懼的同時,去反思宇宙的威嚴與神秘、去透視生命的尊嚴與脆弱,進而激發(fā)人類的敬畏之心,使得人們在探究宇宙奧秘時充滿敬畏之情,從而用“敬畏倫理”約束自己的所舉所動,以防范大自然對人類的訓誡和懲罰?!熬次穫惱怼弊鳛槿祟悶檫m應自身生存與發(fā)展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產品,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別無選擇的產物,它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仁民愛物”、墨家的“天志節(jié)用”、道家的“道法自然”、釋家的“眾生平等”相互涵攝、互相輝映,而“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則是其永恒不變的精神內核。
余亞斐:戴老師,您好!一直以來您對人與自然關系就有長期的思考。您曾經提到人類應該調整道德思考的位置,不能只從主體性角度思考道德,而要增加客體性的維度去思考道德。為此,您還提出了客道倫理的想法。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知您做過哪些思考?如果從客道倫理角度,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場災疫呢?
戴兆國:我所主張的客道倫理,就是希望人類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不能僅僅從人的角度出發(fā),而應該從客體存在的對象出發(fā)。展開來說,主體一定是依存于客體的,反思人類的道德生活,以及在面對災疫的時候,我們尤其需要改變主道倫理的思維模式,而采用客道倫理的思維方法。
如何采用客道倫理的方法,就需要我們從關系角度來思考當前人類的困境。我認為,如何應對和避免更大的災疫,就需要立足于客道倫理,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道德視角。
一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工業(yè)社會給人類帶來極為豐足的物質財富。多數(shù)國家已經適應了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生活。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進入到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軌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是大量的能量的消耗。人們在過上富足生活的同時,內心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在強大的物質和技術的支撐下,人類在自然面前開始顯得有些傲慢。土地、河流、大海,乃至于天空,到處都有人類活動留下的廢棄物。大片的原始森林被開發(fā),野生動物失去生存的家園,地球環(huán)境被污染破壞的同時,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也遭遇到空前的生存危機。當人類不再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時候,人在自然面前就失去了應有的道德約束。盡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十分確定這次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哪種動物,但是人們大量食用野生動物,其潛在的危機已經暴露很多次了。這樣的教訓不能忘記。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身。善待自然,就要從人是自然的主人轉變?yōu)槿耸亲匀坏目腿?,這就是客道倫理的視角轉換。只有我們以客道的視角應對自然,我們才會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萬物和人類是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有了這樣的道德定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就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
二是調整人與社會的關系,維護人與人共同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共同體。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受到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的制約。每個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如果人們不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不顧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內心私德的要求,就有可能危害社會,殃及他人。疫情來臨,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社會的安定。所有人都應該遵守國家發(fā)出的指令,按照規(guī)定的要求做好隔離和防護,以避免疫病的更大范圍的傳播。同樣,我們也需要從客道的視角來檢視自己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彼此要學會尊重,尤其是對規(guī)則的尊重。如果我們總是以主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就有可能恣意地改變規(guī)則,為我所用。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以主人自居,肆意地主張自己的各種過分的權力,要求得到更多的保護,而不顧及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其結果一定是非常危險的。危機時刻,大家應該用更高的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無論是居家辦公,從事教學、商業(yè)活動,還是復工復產,都應該把自己看作客人,自覺地配合當前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只有整個社會安全有序,我們每個人才有可能得到安全和健康的保障。
三是理正人與歷史的關系,守護人類不同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共同體。歷史是人類前進的鏡鑒。人類發(fā)展的進程,從來都充滿著挑戰(zhàn),各種災難層出不窮。但是人類在災難來臨之際,從未放棄,而是積極面對。人類歷史充滿了與災難、瘟疫抗爭的過程。人類克服天花和霍亂,懂得使用疫苗保護自身的健康,為保障人類文明發(fā)展提供了基礎。面對文明的潮流,人們也不要沾沾自喜。任何文明都需要發(fā)展和完善,相對于人類的文明整體,單個人也不要有過強的主體意識。文明雖然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但是人類的文明還是很脆弱的。此次疫情發(fā)生初期,許多西方國家還在觀望。當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大規(guī)模爆發(fā),有些國家,并未引起警覺,采取群體免疫療法,對中國經驗置若罔聞。疫情的發(fā)展迫使這些國家改變策略。這些做法背后就是某種狂妄的主道意識在作祟。病毒無國籍,科學無國界。在災疫面前,所有的文明國家都要聯(lián)合起來,彼此以誠相待。如果所有國家對待他國的援助,都能夠以對待尊貴的客人的態(tài)度,那就是對別國的尊重。國與國相互尊重,就能夠充分分享彼此防止疫情的經驗。在文明共同體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過客,我們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時代的文明。任何時代的文明創(chuàng)造都只是文明長河中的一段。從客道倫理的角度說,我們不過是客居于文明共同體中的一員。
余亞斐:劉老師,您好!您是武漢市一名大學老師,您或是您的同事和朋友一定親身見證了武漢抗擊疫情的全過程。您也是一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和研究的專家。請您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果從倫理角度反思這場災疫,您會有哪些想法?
劉樂恒:我和我的家人,1月19日離開武漢,回到家鄉(xiāng)廣東東莞,自我隔離了一段時間,最終我們一家都沒有事。我每天的“日課”,就是通過手機和網頁,跟進和了解疫情的進展。每天我都很沉重,主要通過在家工作來排解,有時也沉浸在金石書法中,獲得一點慰藉。但當事緣止息,安靜下來,就有一種深深的隱憂,從心中透出來。特別是最近新冠肺炎波及全世界,這更讓我有某種痛徹之感。我看著遭受病毒折磨的人,內心非常痛楚。無論什么國度、地區(qū)、種族的人,其實都是我們的同類與同胞?,F(xiàn)在全球人類都遭受病毒的侵襲,看著人們在呻吟、呼救,自己如何安心得了。我想,不要說我等凡人,就是佛、菩薩、圣人,都會心痛,因為他們也是人,只不過他們能本著深沉的悲心與仁愛,已有應對的法門而已。
據(jù)我的理解,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事件,主要還是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是公共衛(wèi)生災難。災難之所以造成,一方面是“衛(wèi)生”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公共”問題。衛(wèi)生問題,指的是傳染病應急機制反應不夠通暢,以及目前醫(yī)學界對此病尚未有把握;公共問題,指的是我國的公共性機制和體制,與疫情的擴散明顯有關,毋庸諱言。在這種公共性環(huán)境下,言論的表達、信息的流通、基本權利的申訴,在許多環(huán)節(jié)上都出現(xiàn)了問題。正是“衛(wèi)生”和“公共”兩方面問題的交合,是這次疫情擴散的根源。這就是我對這次事件的基本理解。
因為我有這樣的理解,所以,作為一個研究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學者,我確實有無力感。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哲學、倫理,雖然有一些面對災難的智慧與方法,啟發(fā)我們在人生、生命的議題上有所安頓,但它確實無法完全與衛(wèi)生(醫(yī)療)問題、公共問題相互取代。例如,我們就算是修成了佛、圣人,只要染病,就是生物與醫(yī)學意義上的病人。這是衛(wèi)生、醫(yī)療的問題。又如,我就算在人生的境界上,達到了“天人合一”“仁德流行”的狀態(tài),我也難以通過我的這個境界,直接作為公共理性的根據(jù)與基礎。所以,我認為,傳統(tǒng)文化如果真的要有實質性的推進,就需要我們一方面把握到其精神核心,另一方面則要切實思考這種精神,與日常理性以及公共理性的協(xié)調性、兼融性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界、思想界已經有很多推進,但遠未完成,當中還有很多困難與關節(jié),需要疏通。作為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弄些虛玄的術語,喊些無關痛癢的口號是很容易的,我不想做這樣的學者。我只想認真思考上述的問題,能耕耘得一分是一分。
痛定思痛,災疫帶給人們無盡的反思。人間災疫的發(fā)生不能簡單歸咎于病毒,或是野生動物,而應該在自身行為與思維方式上深入反省、檢討,最大程度地避免重蹈覆轍。病毒會與人類長久共存,人類也應當在一次次與病毒的斗爭中學會預防,增長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智慧。不知不覺,春天來了,花兒盛開,自然并沒有因為人類的隔離和經濟的停擺而止步,或許,人類行為的失范所帶來的病毒的入侵本身就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ざ逭隆罚┊攦汕Ф嗄昵暗氖ベt提出“道”之名時,“道”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且應當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石,人類應當背靠天地萬物這個更大的視域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構建自己的文明。這次災疫令人類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以此宣告了萬物共生之“道”的存在,并警示著人類貴謙遜、寧靜、儉樸、無為之“德”的必要性。只有經過深入的反思并發(fā)生切實的轉變,人們才有資格呼喚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