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霞
(江蘇省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蘇州市民康醫(yī)院,江蘇 蘇州)
護理風險指的是醫(yī)院內存在于整個護理過程中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危害因素,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受到損害、傷殘甚至死亡的一切具備不安全性、不確定性的因素,例如差錯、缺陷、意外、護理事故、并發(fā)癥以及由這些因素所導致的訴訟和糾紛等。而護理工作是技術、知識和愛心等因素的結合,因此,護士在實際的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一切行為應以病人為中心,同時也應該善于保護自己,杜絕差錯和事故的發(fā)生,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與護理風險的伴隨性,兩者猶如一把雙刃劍,護理風險的發(fā)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個體差異性和突然性,并且具有難以防范性、難以預測性以及會引發(fā)嚴重的后果。但難以預測不等于無法預測,難以防范不等于無法防范,因此合理地評估護理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風險發(fā)生時的預案和防范措施,可有效減少對患者和護理人員的傷害[1]。本次研究將以此作為主要目的,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自2016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科患者197 例,其中男108 例、女89 例。
自殺行為風險評估:對患者的自殺風險進行評估,從心理狀況、精神癥狀以及社會功能等三個方面著手,將分值設定為100 分制,患者最終結果得分≥80 分表示心情較好,自殺風險較低,≥60 分表示心情一般,自殺風險為危險,≥40分表示心情較差,自殺風險顯示很危險,<40 表示心情極差,自殺風險為極度危險。
攻擊行為評估:之后對這些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攻擊行為進行等級評估,對于在院外有沖動傷人或毀物史、嚴重的被害妄想、命令性幻聽以及嚴重的關系妄想,每項癥狀積1 分,對于有人格障礙、不合作或不愿住院或對工作人員有敵對情緒以及易激惹或情緒不穩(wěn)或焦慮不安的患者,依次分別得6~9 分,最終積分為1~4 分輕度風險,5~7 分為中度,8 分以上為重度。通過對于197 例患者進行評估得出,其中輕度79例、中度69 例、重度49 例。
環(huán)境風險:主要是指患者所處環(huán)境的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廁所走廊有無扶手、地面是否光滑和病房有無壁燈。例如患者所處的病房環(huán)境嘈雜、流程不合理、秩序混亂、空氣渾濁等,很容易刺激患者的情緒,導致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激發(fā)患者的沖動行為,地面濕滑患者容易跌倒摔傷。
服藥過程風險:臨床給藥漏給和錯給的情況也經常發(fā)生,在精神科中也不例外,并且大多數(shù)的精神病患者不承認自身患病,在加上精神癥狀的影響,拒絕服藥和藏藥等不合作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輕者拒不合作,重者甚至出現(xiàn)沖動傷人的情況,最嚴重的甚至會藏藥然后一次大量服用達到自殺的目的,這是精神科中所特有的情況。
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主要體現(xiàn)在體溫、低血壓、噎食和保護性約束的搶救過程中,例如在施行保護性約束時,為確?;颊卟荒茏越獗Wo袋或者傷害他人,不能單獨約束上肢,在施行四肢約束時,應先約束上肢,再約束下肢,或者上下肢的約束同時進行,在進行體位性低血壓搶救時應就地平臥,不能隨意變換體位,更不能由臥位突然變成立位或坐位,容易出現(xiàn)病情惡化的情況。
護理人員水平和素質的風險: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知識水平的提升是確?;颊甙踩年P鍵因素,精神科的護理人員面對的是喪失理智的特殊病患,其精神狀態(tài)不穩(wěn)定,可能會有沖動毀物、打傷醫(yī)護等情況出現(xiàn),護理人員沒有沉穩(wěn)冷靜等素質,遇事不冷靜,很可能會發(fā)生醫(yī)患糾紛等事件。
做好風險因素的評估:需要提前做危險因素的評估工作,以提升護理質量和降低護理風險作為主要目的,其主要程序如下:患者的病史中存在妄想、自殺傾向以及在外游蕩史等,如果沒有以上癥狀的話進行常規(guī)護理即可;如果有以上行為或癥狀,觀察是否出現(xiàn)情感信息、行為信息以及語言信息,如果有則進行進一步的行為強度、行為方式以及危險性的預測,如果顯示有此類預兆,則進行嚴密的監(jiān)護并實施相應的措施,并取得其家屬最大的支持和理解,最大可能的降低糾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加強環(huán)境安全管理:精神科的病房布置宜整潔簡單,既安全可靠又不容易損壞,并且危險性低,床位之間的間隙不宜過小,至少在1 m 以上,時刻保持地面的干燥衛(wèi)生,衛(wèi)生間的周邊可設置防滑墊,室內保持適宜的濕度和溫度,時常開窗通風,確保空氣新鮮,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興奮躁動感,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在廁所和走廊設置扶手,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便利,同時管理好危險的物品,隨時進行清點,發(fā)現(xiàn)缺少及時尋找,加強安全知識的宣教和安全設施的檢查工作,讓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重要性,促使其配合管理工作。
服藥安全護理:給藥時仔細核對檢查,確認患者身份后再給藥,并且看患者服用完畢,仔細檢查確認患者是否將藥藏在指縫、面頰內部以及舌下等部位,避免出現(xiàn)藏藥和囤積藥物等情況出現(xiàn),發(fā)藥護士進行工作時不能離開發(fā)藥車,避免患者損壞、打翻給藥車,對于服藥排斥性較強的患者可最后給藥,集中注意力,防止意外出現(xiàn)。
施行保護性約束:實施保護性約束時,認真履行保護性約束的制度,但盡量不用。在這之前應取得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書,實施保護性約束時注意力量要均衡,不可用力過猛,保護好患者的肢體,避免受傷。在交接班的時候,將約束的原因、時間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記錄在護理記錄上,作為糾紛出現(xiàn)時的有力證據。
嚴格遵守工作的操作流程:常規(guī)情況下,工作流程是根據制度制定的,操作均有先后順序,不能擅自更換順序,嚴格遵守相應的操作流程,在搶救和其他治療護理過程中可避免造成嚴重的后果。
提升與護理人員的素質和專業(yè)水平:面對精神科這個特殊的患者群體,護理人員要求具備更高的職業(yè)道德和技術水平,正確認識這個患者群體,耐心對待患者、同情關心患者,并且要熟練掌握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語言、行為和動作,洞察患者的真實需求,為患者提供更佳的護理服務[2]。
在對197 例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共發(fā)生意外事件和醫(yī)患糾紛3 例,其中由于精神癥狀導致的他人受到傷害的1 例、跌倒致骨折1 例、其他原因的1 例。
患有精神科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心理過程發(fā)生了紊亂,且多數(shù)疾病的周期長、病程遷延,嚴重的患者會出現(xiàn)行為怪異、思維能力嚴重紊亂等情況,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工作學習能力,因此精神科的護理具有高風險、風險不可預測性、風險隨機性等特點。而及時的進行風險評估,對潛在的、客觀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統(tǒng)計、歸類,并分析出風險事故發(fā)生的過程、原因等,進而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和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風險事故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