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軒,慶達嘎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是消化內科的臨床上較為少見的一種疾病,多發(fā)生在中年以及青年的女性人群中,患者通常在進食后均出現腹部疼痛、嘔吐感以及持續(xù)飽脹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放射科收錄的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為對象,均采用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進行檢查,分析CT 影像數據,現報告如下。
收錄我院放射科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總計26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為對象納入本次研究。在26 例患者中,有男11 例,女15 例,年齡為24~71 歲,病程為1~15 個月。所有患者進食后均出現腹部疼痛、嘔吐感以及持續(xù)飽脹感。
采用多層螺旋C T 掃描技術對2 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進行檢查,掃描前讓患者提前2 h 喝水(1 0 0 0 ~1 5 0 0 m L),然后使用飛利浦256 排Brilliance iCT 或者德國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雙源CT 對患者進行檢查,將電壓設置為120 kV,電流設置為280 mA,螺距設置為1,層距設置為5 mm,層厚設置為5 mm[2]。首先進行常規(guī)掃描,操作員協(xié)助患者保持仰臥狀態(tài),同時屏氣斂息,穩(wěn)定身形,在患者首次屏氣期間先對其進行快速掃描,之后再進行增強掃描。在經患者的上肢靜脈時以4.0~4.5 mL/s 的流速用高壓注射器團注80~100 mL 的造影劑碘帕醇,注射完畢后再注入30 mL 的0.9% 氯化鈉注射液,對患者的全腹部增強掃描。掃描結束后,將得到的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動脈期、靜脈期容積等數據傳輸到IT 工作平臺,用最大密度投影重組技術(MIP)、多平面重建技術(MPR)、容積再現技術(VR)以及曲面重建技術(CPR)對圖像進行后期處理,構建腸系膜上動脈圖像[3]。
根據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的血管正常解剖和病變圖像進行分析,觀察其腸系膜血管病變部位的血管情況,對血管栓塞、狹窄以及變異等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明確患者腸系膜上動脈夾層病變的具體范圍以及破口的位置,分析腸系膜上動脈夾層的病變是否會對患者的腹主動脈分支等產生影響;對圖像進行直接征象以及間接征象,觀察分析是否出現假腔;同時對患者腸系膜血管栓塞的部位以及范圍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確定患者血栓栓子的形狀以及大小[4]。
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2 位或2 位以上)對采用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得到的圖像和三維重建圖像的各項特征及指數進行研究分析,對比正常人體圖像,評價患者的腸系膜上動脈的走行、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和距離以及十二指腸是否出現受阻的情況,并且根據后期手術病理判斷其診斷的準確率。
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均通過采用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根據圖像數據得出:有可見腸梗阻患者10例,出現腹水情況患者8 例,同時存在腸梗阻和腹水情況患者5 例,未發(fā)現明顯異常的患者3 例。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經過血管成像在MIP、MPR、VR 以及CPR 圖像上均出現腸系膜上動脈充盈缺損影,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狹窄現象出現,根據判斷標準確定為腸系膜上動脈栓塞。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中有不完全栓塞患者21 例,完全栓塞患者5 例。根據后期手術病理證實,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檢出率為100%。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又稱作十二指腸淤積癥或者十二指腸壅積癥,是消化內科的臨床治療中比較少見的一種疾病[5]。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在中年以及青年的女性人群中較為多見,尤其是體質較弱和長期臥床的女性患者,出現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概率遠遠超過其他年齡段的人群[6]。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通常是由于患者因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腸完全或者部分的阻塞,以致十二指腸阻塞部位的近端擴張、食糜壅積而產生的臨床綜合征,先天性腸胃異常、腸胃腫瘤以及十二指腸遠端或近端空腸浸潤性疾病和炎癥等都會導致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發(fā)生[7]。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有上腹脹痛、食欲不振、嘔吐、便秘、反酸、反胃、惡心等不適癥狀,通常在嘔吐之后不適癥狀會緩解消失[8]。對于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預防,主要是以前期及時診斷為主,以往在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診斷過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檢測技術,往往會出現漏診或誤診的情況,導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均通過采用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根據圖像數據得出:有可見腸梗阻患者10 例,出現腹水情況患者8 例,同時存在腸梗阻和腹水情況患者5 例,未發(fā)現明顯異常的患者3 例。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經過血管成像在MIP、MPR、VR 以及CPR 圖像上均出現腸系膜上動脈充盈缺損影,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狹窄現象出現,根據判斷標準確定為腸系膜上動脈栓塞。26 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中有不完全栓塞患者21 例,完全栓塞患者5 例。根據后期手術病理證實,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檢出率為100%。結果說明對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進行檢查,診斷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明確患者腸系膜上動脈的走行,同時直觀地體現患者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的解剖關系,提高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診斷效果,將患者腸系膜上動脈的走行以及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的解剖關系直觀地體現出來,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