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純惠
摘 要:人機協(xié)同模式是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的產物,也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形成對教育教學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教師角色帶來困境。文章對當前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教師職業(yè)的角色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一是職業(yè)價值的困惑,二是如何與機器共處,三是如何與學生相處。并對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教師角色的重塑進行了探討,以實現教育育人本質的強化及其功能轉向,讓教學過程變得智能化、數字化與個性化,讓教師角色指向學生的心靈與未來。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機協(xié)同;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TP18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0)24-0001-05
智能時代的來臨,在革新傳統(tǒng)的同時也沖擊著人類現有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在未來的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將不再是新鮮事物,人機協(xié)同模式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的產物。那么,我們難免會產生疑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是否意味著教師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BBC基于牛津大學卡爾·佛雷和米歇爾·奧斯本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目前365種職業(yè)的未來“被淘汰率”中,教師職業(yè)的被取代率相較于電話推銷員、打字員、保險業(yè)務員、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和建筑師等而言最低,僅為0.4%。[1]可見,人工智能在未來教育中取代教師的可能性極小,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而言不存在潛在的危機。
盡管科技不會取代教師,但科技會淘汰不運用科技實現自我更新的教師。若想實現智能時代下新型資源配置的整合與優(yōu)化,個性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創(chuàng)建人機協(xié)同的生態(tài)模式。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建立給教師帶來了角色困境,對教師職業(yè)形態(tài)和角色重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一文中也曾提到,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必須根據教育面臨的各種新要求和挑戰(zhàn),不斷反思教師的使命和職業(yè)。[2]本文對智能時代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教師角色的重塑提出了部分見解,以期解決教師在新時代新模式下面臨的角色困境。
一、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形成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21世紀是一個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9月17日向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致賀信,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盵3]科技的推動,使人類實現從原始社會到工業(yè)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的轉型。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同屬科技發(fā)展的范疇,二者密不可分。信息革命解決了信息溝通的問題,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智能革命解決了機器擬人化和類人化乃至超人化的問題,解決的是機器與人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解決機器與人的關系就是要更好地解決人與人的關系,這也是人工智能的意義所在。
經過計算智能時代、感知智能時代和認知智能時代三次浪潮后,人工智能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機器視覺、文本識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智能代理、智能機器人等方面取得了應用性和實質性的發(fā)展。人工智能作為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各個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對教育領域的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形成
隨著人工智能漸漸登上教育舞臺,人工智能與教育逐步實現融合創(chuàng)新。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也讓人工智能與教師的協(xié)同發(fā)展成為未來教育發(fā)展與變革的一大亮點?;ヂ摼W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大數據可以完成實時動態(tài)更新,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課堂教學和批改作業(yè)。由此可見,智能時代帶給教育眾多的便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學生在面對龐大冗雜的互聯網信息時是否能從中篩選出有效信息,機器人教師對引導不充分甚至出現錯誤教學情況如何處理,機器人教學能否很好地應對眾多偶發(fā)事件等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復雜的交往活動,教育不但要教而且要育,而機器人只能做到前者,因此,人類把教育完全交給“智能”是不大可能的。并且根據目前365種職業(yè)的未來“被淘汰率”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教師職業(yè)被取代的幾率很小,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的重要任務是育人,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僅靠人工智能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會更加偏重于器械化的理性,是不會也不可能成為我們人類所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另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所需的情感交流、日常交往、激發(fā)啟迪、言傳身教等能力是人工智能完全不可匹敵的,因此不會也不可能被替代。
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人的指導,需要有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教師指導,這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保障。再加上我國目前正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需要借助人工干預或遠程控制手段來彌補該階段的局限性。因此,在未來教育中既要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又要完成教育的育人功能,就必須建立人機協(xié)同模式,將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倡導機器人教師與人類教師團結協(xié)作,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才能實現將未來教育推向一個更高水平的智能高潮。
2.人機協(xié)同模式讓教育更新、使教學更靈活
人機協(xié)同是人類與機器共生的一種模式,人腦提供方向和價值,機器提供數據和事實。二者之間協(xié)作共存、共同發(fā)展,以期產生1+1>2的價值。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4],讓教師的指導更加精準化和個性化。教師可以增進人工智能的教育智慧,增強人工智能的自動化處理能力。人工智能和教師的有機結合,將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
人機協(xié)同在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根據機器智能由弱到強的智能性,可以將教師和人工智能(AI)的關系分成四個階段,即AI代理、AI助手、AI教師和AI伙伴。
(1) AI代理
AI取代部分教師需要處理的低層次和重復性工作的智能形態(tài),諸如布置和批改作業(yè)、閱卷評分、學生檔案信息管理、家長信息反饋等簡單事務。
(2) AI助手
AI作為教學助理身份出現在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中,輔助教師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形態(tài)。教師可以利用AI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面部表情和行為動作等功能,對學生的認知行為與情感動機進行分析和解讀。
(3) AI教師
AI教師是一種人類與機器結合的超級教師形態(tài),這類形態(tài)多應用于特殊教育領域。教師對特殊兒童學習方式的認知與理解難免存在困難,而AI教師恰恰能夠發(fā)揮其優(yōu)勢,幫助教師解決相應的棘手難題。比如,目前ElSayed研發(fā)的智能分類系統(tǒng),就可以用于對學習障礙兒童進行評估和診斷。
(4) AI伙伴
AI伙伴是當前最高級別的一種人機協(xié)同方式,它可以與人類教師進行社會互動與平等對話,實現民主交流。[5]
基于當前“弱人工智能”階段的現狀,人工智能和教師關系在教學中的應用多為AI代理和AI助手階段,在未來將會進行持續(xù)性地超越。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智能教學明顯較傳統(tǒng)教學而言更為便捷、更加靈活,也更具針對性。
二、當前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教師職業(yè)的角色困境
智能是一把雙刃劍,人機協(xié)同在為教師帶來福音的同時,也讓教師面臨著職業(yè)角色的挑戰(zhàn),人工智能與教師關系“度”的把握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現實問題。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建構的核心邏輯來自社會分工,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都可能會破壞人類既定的分工關系。智能時代的來臨,從原來的一間教室只有一個教師,到實現機器和人類共存的“雙師”課堂,必將會導致原始的角色分工發(fā)生變化。
我們可以把人機協(xié)同下的分工關系大致分成五類,即:全部分給教師、而人工智能僅作為旁觀者,全部分給人工智能、而教師僅作為旁觀者,大部分分給教師、而人工智能占小部分,大部分分給人工智能、而教師占小部分,以及教師與人工智能對半分。
倘若全部分給教師而人工智能僅作為旁觀者,便不存在討論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問題。倘若全部分給人工智能而教師僅作為旁觀者,便會直接撼動教師地位,讓教師從“失語”走向“失業(yè)”,這是我們需要極力避免的,且與上文論述矛盾。倘若大部分分給教師而人工智能占小部分,那便談不上實現真正的智能教育。倘若大部分分給人工智能而教師占小部分,則教師缺少話語權,存在感直線下降,權威和地位也受到威脅,最終將走向尷尬境地。倘若教師與人工智能對半分,簡單地從中間切斷過于魯莽和絕對,無法實現真正的協(xié)同??梢姡悄軙r代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的角色分工不是簡單的1和0的劃分,也不是純粹的切割或者均分。如此,便使得教師遭遇職業(yè)角色困境,具體體現在教師需要明確新時代新模式下教師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教師與機器該如何共處、教師和學生該如何互動等一系列問題。
1.新時代新模式下教師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教育”的推進,遠程教育發(fā)展迅猛。線上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打破了地區(qū)和時空限制,實現了跨區(qū)域性的新型師生對話。在美國,“在家上學”已在50個州全部合法化。[6]盡管我國還沒有實施此類政策,但目前出現的像VIPKID、51Talk等一系列線上資源及交流互動平臺已經越來越吸引大眾的眼球,這種打破區(qū)域和空間限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個性化的服務和針對性的指導,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其給傳統(tǒng)教育方式帶來沖擊的同時,也讓教師的地位受到威脅。依賴傳統(tǒng)方式開展教學的教師通常以滿堂灌的形式完成教學,那么,智能時代的教育還能繼續(xù)這樣培養(yǎng)人嗎?毫無疑問,教師所擁有的知識根本無法與機器相比擬。
智能時代的機器是知識和計算的強者,而人類整個大腦所儲備的知識量遠不如人工智能身上安裝的一小塊芯片多。既然人工智能技術如此先進,那么在人機協(xié)同模式中,教師有底氣存在的理由何在?換句話說,教師存在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倘若教師找不到自身存在的意義,那么人機協(xié)同不會也不需要存在,最終將演化成人工智能的一場獨角戲。因此,教師只有在新時代新模式下明確自身的核心價值,才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使命感和尊嚴感,才能實現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新時代新模式下教師該如何與機器共處
人類認知、接納、適應和發(fā)展新事物需要一定的過程,教師也一樣。面對這樣一位特殊的“新同事”“新朋友”,如何與其形成一種職業(yè)默契,如何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產生1+1>2的價值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機器沒有情感,但是教師有;機器無法實現自我控制,但是教師有自制力。當我們聽到人類社會首位人工智能公民索非亞發(fā)出要“毀滅人類”的聲音時,內心不禁一顫。如果不能及時制止機器的此類不良“想法”,將會演變成一種災難。與此同時,教師若一味地一意孤行,沒有與這位“新同事”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xié)同。這樣下去,不僅對學生的培養(yǎng)沒有益處,還會在“雙師”產生矛盾和分歧時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我們害怕教師與機器無法實現和諧共處,但是我們更害怕當教師還沒有與機器和諧共處時,機器已經給孩子戴上了“緊箍咒”。因此,倘若解決不了教師與機器和諧共處的問題,危及的將不僅僅是孩子的未來,還可能是整個教育界乃至人類的興衰。
3.新時代新模式下教師該如何與學生互動
人工智能作為高科技新興事物的代表,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機器人教師不僅是知識廣博的“百科全書”,還是功能多元的“超能力”教師,難免會使學生產生依賴甚至情感依戀的心理。在有關依戀的倫理問題上,美國密蘇里大學評估資源中心的研究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認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依戀關系是一種深層而又持久的情感紐帶,這種情感紐帶具有超越性,能夠跨越時空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緊密相連。[7]
教師具有示范性,學生具有向師性。學生對人類教師擁有這樣特性的同時,對機器人教師也可能產生類似情感。若學生將機器人教師當作依戀對象,那么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社交技能的建立往往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受到機器人行為和態(tài)度的影響,甚至對事物的看法都取決于機器人而非人類教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這將對人類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造成一定的威脅。
三、人機協(xié)同模式下教師角色的重塑
人機協(xié)同模式極大地沖擊著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給教師帶來危機。因此,要想真正實現人機協(xié)同而不產生“排異反應”,需要教師積極應對挑戰(zhàn)。教師作為智能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對其角色的重塑加以判定,以解決角色的困境。
1.育人本質的強化及其功能轉向
智能時代創(chuàng)生智能環(huán)境,智能環(huán)境孕育智能教育。在智能教育的沖擊下,教師首先要對自身的核心價值進行精確定位。要明確教師的核心價值,就要抓住新時代新模式下教育的變與不變。新時代新模式下的教育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本質,教育的育人本質沒有變。教師很難甚至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師身上肩負著育人的使命。教師必須超越知識,從面向知識傳授到更加注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關注智力培養(yǎng)轉向對人文底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的重視。
未來的學習狀態(tài)傾向于開展問題解決導向的項目式學習,實現教師線下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體的教學形態(tài)。[8]學生需要在教師的陪伴、引導、督促和檢查下,通過問題解決獲得知識和發(fā)展能力。機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沒有守住育人的底線,沒有將教育的育人功能發(fā)揮到極致,沒有重視培養(yǎng)人的本質和培養(yǎng)健全人的使命。智能時代帶給教育最大的影響不僅在于教學各方面的提升,還在于讓人類重新思考和判斷知識的價值,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回歸教育的本真。
未來教育的育人本質需進一步加強,而教師則要做學生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建設的輔導員。倫理是學生做人做事的原則,道德是學生成人成才的根基。盡管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但正確的倫理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建立依舊不容忽視。時代越智能,越要考慮正確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建設。在人機協(xié)同模式中,機器無法做到的人類要予以彌補,機器的不當或者錯誤行為人類要及時制止并加以糾正。索非亞坦言要“毀滅人類”的“言論”說明,智能科技必須受到科技倫理與人類社會規(guī)范、制度的制約,否則就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再加上機器人教師目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他們并不具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能力,因此更加需要教師成為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建設的輔導員,對學生個體進行價值引導,促進個體道德倫理的積極建構。
2.教學過程智能化、數字化與個性化并重
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運行能夠實現教學過程智能化、數字化與個性化并重。教師要想完成從傳統(tǒng)教育模式向人機協(xié)同模式的轉變,首先要學會如何與AI和諧共處。其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有目的、有針對性地了解AI
教師需要對AI可實現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主動了解、積極探索、嘗試與應用,掌握能夠運用AI技術分析教學實踐的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提高這些教學方法的成效。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實時關注各類最新的AI研究成果,并通過各類途徑對AI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解。
(2)教師要學會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配
教師要善于分配任務,利用AI的優(yōu)勢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重復性、繁瑣性和機械性的工作交給AI來完成,而自身則更偏向于個性指導、溝通引導與情感交流這類更高級的教育教學工作。如此看來,人機協(xié)同實際上隱藏著某種勞動分工,這種勞動分工也將不斷促進人類和機器之間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人機協(xié)同模式中勞動分配的實效性,幾乎完全取決于人類對機器的認知程度、合理判斷與互動方式等。[9]為此,教師應做出相應的努力。
在未來智能化、數字化與個性化并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個性化學習指導的軍師。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不同學生在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須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特長開展不同的施教方式。在未來人機協(xié)同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機器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精確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對各類龐大的信息內容進行辨認和篩選,并采取合理的學習方法,在師生的交互式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與科學世界的探索精神。教師作為個性化學習指導的軍師,將與人工智能共同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協(xié)同實現個性化、精準化、差異化的教育,增強教育的包容性,實現更高質量與更加公平的教育。
3.指向學生心靈與未來的角色體現
新時代新模式下要解決教師如何與學生互動的問題,需要教師認清人工智能的不足并把握好自身的優(yōu)勢。教師通過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內在素養(yǎng),與學生進行角色互動,具體體現在教師成為學生情感疏導、審美和生命教育的心靈導師和未來就業(yè)選擇的分析師兩個方面。人機協(xié)同作用使教師日常的繁雜工作得到解放,在與學生互動中能夠更加關注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指向學生的心靈,重視對學生的情感疏導、審美和生命教育。
(1)情感疏導
情感是人之為人的關鍵特質。智能機器人僅存在面部的情緒表征,無法與人實現移情與共情。教師則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心理素質測評,深度感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情感疑慮,找到超表面的問題,再根據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與情感疏導。
(2)審美教育
藝術作品在智能機器人眼中僅可被稱之為作品,因為它們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藝術。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評論、品鑒和審視的藝術大家只有也只能是人。因此,在未來教育中教師應利用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教學生學會如何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
(3)生命教育
智能時代對教育的影響很大,但并不意味著智能可以主導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真正的教師是有溫度的教師。因此,在未來人機協(xié)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體現生命關懷,注重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使之明確個體的生命特征,提升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品質,關注學生的心靈轉向,實現以“人”育“人”的至善境界。
教師角色不僅要指向學生的心靈,也要面向學生的未來。智能時代下的教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絕非僅僅停留在傳道授業(yè)層面,而是偏向于促進學生成長,從“長板”理論視角出發(fā),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優(yōu)點,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實現人生價值。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分析人工智能采集的關于學生各階段的學業(yè)成就以及心理狀態(tài)、運動能力、思維能力等數據來達成。讓學生對自己的擅長領域有所了解,并對人工智能給出的學科專業(yè)選擇方向與未來發(fā)展建議進行思考,規(guī)劃個人的未來發(fā)展藍圖。
針對國家當前新一輪高考改革優(yōu)化招生制度的現狀,學生更應找到與自身長遠發(fā)展相匹配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承擔好未來就業(yè)選擇分析師的角色,為學生助力,讓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圖景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1):16-28.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48.
[3]習近平向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致大會致賀信[J].科技導報,2018,36(18):4.
[4]馮沖.類人答題系統(tǒng)中的不等式問題自動求解的研究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5]余勝泉,王琦.“AI+教師”的協(xié)作路徑發(fā)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4):14-22+29.
[6]王佳佳.遠離學校的教育——當代西方國家“在家上學”運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7]Wang Ze,Bergin Christi,Bergin David A. Measuring Engagement in Fourth to Twelfth Grade Classrooms:The Classroom Engagement Inventory[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4,29(4):517-535.
[8]余勝泉.人機協(xié)作: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與思維的轉變[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3):24-26.
[9]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