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花,張改利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 產(chǎn)房,新疆 烏魯木齊)
目前臨床上采用了比較安全簡便的PICC置管的輸液途徑[1]。然而,PICC置管可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例如:置管部位感染、堵塞導管、機械性原因?qū)е碌撵o脈炎、導管滑出、導管斷裂等。為了減少PICC置管并發(fā)癥,經(jīng)討論決定針對并發(fā)癥進行護理干預,本次研究通過將常規(guī)護理和針對PICC并發(fā)癥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比較,得到了理想的結(jié)果,現(xiàn)將病例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進行PICC置管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選出24例患者參與本次課題。對此組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措施。
(1)機械性靜脈炎護理護士盡量選取血管粗、彈性好的血管進行置管,依次為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2]。選取直徑合適的導管,避免反復穿刺,從而損傷血管內(nèi)膜。假如發(fā)生靜脈炎,在局部用硫酸鎂進行濕敷,3次/d。
(2)置管護理護士應去相應的上級醫(yī)院進行PICC置管技術學習。同時行PICC置管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為了預防導管出現(xiàn)滑脫現(xiàn)象,護士在穿刺時要求患者采取合理的體位,盡量要求手臂外伸展,使鎖骨與下頜相貼近,通過透視將導管位置尋找出來,觀察位置是否得當[3]。護士在穿刺完成后要對患者進行局部包扎,如敷料血染或浸透,應即可更換敷料,而且在更換敷料時,嚴格執(zhí)行消毒制度。醫(yī)務人員應降低藥物濃度,避免藥物濃度過大產(chǎn)生的不溶解現(xiàn)象,從而使小顆粒堵塞導管[4]。
(3)導管堵:導管堵塞是PICC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分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兩種。前者是因為封管時機、方法不對導致血液反流在管腔內(nèi)凝集所致;后者由于型號選取不當,管徑不適合,導管打折扭曲,血液高凝狀態(tài),或是使用有配伍禁忌的藥物所導致的導管堵塞。防止堵管要注意輸入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可采用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禁止經(jīng)導管抽血。出現(xiàn)輸液速度慢,用鹽水脈沖式?jīng)_管無效時,可采用1:5000 U/mL尿激酶注入l mL,保留20 min,導管暢通后棄去回抽液并及時予以20 mL鹽水脈沖式?jīng)_管。但凡輸注脂肪乳、氨基酸、20%甘露醇等大分子藥物時,每8 h用20 mL的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
(4)導管破裂、斷裂:導管破裂與置管時間久,術肢活動過度,封管時體位不對、用力過大以及固定角度不當?shù)扔嘘P。導管斷裂包括體外部分斷裂、體內(nèi)部分斷裂和導管劃破。導管斷裂常見誘發(fā)原因包括沒有預先沖洗導管、撤出導絲時劃傷導管、固定不準確、換藥不當、高壓注射、鑷子協(xié)助運送時損傷導管等,在無菌操作下自斷裂處剪斷遠端的導管,再重新接上連接器和肝素帽,再次沖管后未見滲液。體外部分斷裂,不能修剪恢復,要予以拔除體內(nèi)部分斷裂的導管。拔管具體操作:加壓固定,手指按壓導管遠端血管或在上臂近腋窩處扎止血帶,囑患者制動,通知醫(yī)生,確定位置后取出導管,必要時行介入取出。
(5)導管異位:導管異位是PICC置管術中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多錯位于同側(cè)或?qū)?cè)頸內(nèi)靜脈,穿刺的血管若為靜脈瓣膜分叉多,管腔直徑小都會導致導管異位。此外,在置管過程中因為疼痛或緊張焦慮等因素會讓患者不配合,這也增加了導管異位發(fā)生的概率。X線胸片定位時發(fā)現(xiàn)導管最多異位于頸內(nèi)靜脈,穿刺血管首選貴要靜脈,其管腔直徑最大,置管較容易,必要時選擇正中靜脈,避免頭靜脈,置入PICC時,先與患者取得良好溝通,分散注意力,緩解焦躁不安的情緒能有效降低導管異位的可能性。穿刺時使患者手臂外展,下頜靠近鎖骨,該方法不但可以減小鎖骨下靜脈和頸內(nèi)靜脈的角度,還能壓迫頸內(nèi)靜脈。當PICC導管異位于右心房時,經(jīng)過X線測量后,在無菌操作下將導管撤出上腔靜脈即可[3]。
(6)導管移位、脫出:導管移位是指移動距離>0.5 cm,但未喪失功能。脫出是指因為意外移動或者脫出,致使導管不能使用。認為導管部分脫出分為輕度(尖端仍在上腔靜脈)、中度(尖端位于鎖骨下靜脈內(nèi))、重度(尖端位于外周靜脈或完全脫出)三種。輕度脫出者,按原計劃使用導管;中度脫出者按中短期導管使用;重度脫出者,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予以拔管。造成導管移位、脫出的原因還包括外力牽扯、穿刺側(cè)的肢體活動過度、輸液接頭連接不當、敷料潮濕松動等。因此,為有效避免導管移位、脫出,護理人員要妥善固定導管,使外露導管呈“S”形,敷貼卷邊或污染要及時正確更換,更換時由向心方向撕開貼膜,以免拉扯到導管。
1.3.1 滲液
滲出液為黃色或無色。PICC置管的化療患者肝功能受損,自身白蛋白低,營養(yǎng)不良,皮下脂肪層薄,周圍組織疏松,導管包裹不嚴,組織液易滲出。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多做術肢握拳動作,輸注血漿、白蛋白,穿刺前全面評估患者全身情況[4]。介入操作屬于侵入性操作,多次穿刺會致使淋巴液流出。護理人員可通過加強換藥避免滲液造成的傷害,具體操作為:常規(guī)消毒導管,于穿刺點放置1塊2 cm×2 cm明膠海綿或把8 cm×8 cm無菌紗布對折2次,然后用10 cm×12 cm滅菌透氣薄膜貼好,松緊適宜。穿刺點局部感染或皮膚過敏也可導致穿刺點滲液,可予換藥時在穿刺點周邊涂點百多邦軟膏,覆蓋好無菌紗布,外貼透氣敷料。
1.3.2 滲血
穿刺后24 h內(nèi)有少量血液滲出屬于正常范圍,滲血標準是:穿刺24 h后還有血液流出,且血量浸濕1/2塊小紗布,或者穿刺24 h內(nèi)浸濕2塊及以上小紗布。穿刺點滲血主要因為:穿刺針頭粗,損傷皮膚、部分化療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穿刺后按壓不足。滲血預防應在置管3 d內(nèi)減少術肢活動,穿刺點可局部加壓包扎30 min。穿刺點盡量選擇在肘部上方,可減少因肘部活動引起的滲血[5]。
1.4.1 靜脈炎
PICC的靜脈炎是置管中或置管后導管在血管中不斷移動,損傷血管內(nèi)膜導致的,多為機械性靜脈炎,多發(fā)生在置管后25~72 h。穿刺點上方沿靜脈走向出現(xiàn)條索狀改變,局部皮膚紅腫觸痛。原因有:術肢活動多、刺激血管內(nèi)膜、置入靜脈血管解剖條件差、多次穿刺送管、導管過粗、穿刺技術不熟練等。護理人員應先評估血管情況,首選右側(cè)貴要靜脈(理由在上面有提到),并由有資質(zhì)的護士進行操作。地塞米松是一種強效糖皮質(zhì)激素,在靜脈炎早期能抑制炎性細胞蔓延到炎癥部位,抑制炎性介質(zhì)合成,從而減輕炎癥,減少患者紅腫熱痛的癥狀[6]。
1.4.2 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是PICC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常常導致肺栓塞,有潛在的致命性。腫瘤患者本身血液黏稠度高,導管作為一種異物置入會使內(nèi)膜損傷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性。靜脈血栓患者患肢抬高,禁止理療和按摩,口服華法林,1周后患者無不適主訴。針對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選擇細的導管,經(jīng)超聲檢查確定血栓形成后,予溶栓治療[7]。置管后指導患者避免壓迫術肢,指導術肢活動,如出現(xiàn)酸脹、疼痛不適要及時上報。護理人員每日做好導管護理,對比兩側(cè)肢體同一部位的皮膚顏色、溫度,定時定位測量臂圍,做好記錄,正確沖封管,加強導管健康宣教,發(fā)放導管維護手冊,預防血栓形成[8]。
此組患者的臨床留置時間在(109.43±2.44)d,并發(fā)癥發(fā)生2例,患者滿意度100%。
相關資料表明,PICC置管治療中,若無法保證無菌操作和護理,以及引發(fā)PICC并發(fā)癥,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改善,常規(guī)的護理已經(jīng)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近年來PICC標準護理這一新型護理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中,其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明顯減少了血管堵塞的發(fā)生,選擇適當?shù)挠盟幏桨负痛┐坦ぞ呖梢杂行p低穿刺部位炎癥的發(fā)生率,總之應用PICC標準護理可以更好的保證置管安全PICC置管時間一般可留置3~6個月,為長期用藥患者提供了簡捷、安全的輸液路徑,同時大大降低了長期反復穿刺對血管的損傷,而由于不能及時對置管進行護理,常常引起較多并發(fā)癥。針對這一因素,我院通過對24例PICC置管患者研究,最終結(jié)果可見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減少PICC置管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PICC置管使用壽命,提高患者滿意度,可針對PICC置管患者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