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碩嘉
帶你查缺補漏,豐富和攝影相關的光學知識。
曝光
理論上,曝光是到達膠片或影像傳感器每單位面積的光線量(照度乘以曝光時間)。實際操作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快門速度、鏡頭光圈來改變曝光。由于改變傳感器或膠片的感光度從結(jié)果來說也可以改變最終照片的亮度,所以在攝影中我們默認快門速度、鏡頭光圈以及感光度為改變曝光最重要的三項參數(shù),也稱曝光三角形。
三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變化都會影響曝光,想要中和一個參數(shù)的影響可以靠改變另外兩個要素。不過由于每種要素不僅對曝光有影響,對于照片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也會有相應的效果,所以在相同的曝光情況下,3種要素可以組合成多種組合,選擇其中最能表達照片意圖的那種組合就是攝影師的工作了。
延長快門速度會導致運動物體模糊或者因為抖動造成照片模糊。不過對于一部分攝影師來說,故意延長曝光時間可以讓水流看起來呈現(xiàn)絲綢般的質(zhì)感。但是,延長快門速度(保持快門打開更長時間)也會增加照射圖像傳感器的光量,因此一切都更亮。中和這種影響可以依靠縮小光圈和降低傳感器感光度的方式完成,然而鏡頭有最小光圈(而且光圈太小會影響畫質(zhì)),傳感器又有最低感光度,所以如果在明亮的情況下,攝影師很難將曝光時間延長到很長的程度。
ISO實際上是一個縮寫,代表國際標準組織,該組織標準化了相機傳感器的靈敏度等級。ISO等級表示特定的光敏度。ISO等級越低,圖像傳感器的靈敏度越低,圖像看起來越平滑,因為圖像中的數(shù)字噪聲越少。ISO越高,影像傳感器對光線越敏感,不過代價是產(chǎn)生更多數(shù)字噪聲。數(shù)字噪聲或者稱噪點并不是我們想要的,不過在弱光情況下,當我們需要更快的快門速度時,我們不得不使用更高的感光度。隨著科技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相機擁有了更好的弱光性能,曾經(jīng)需要三腳架才能拍攝的場景,現(xiàn)在手持拍攝也能獲得很多不錯的畫質(zhì)效果了。
鏡頭的光圈是光圈中的開口的大小,開閉光圈就像開閉水龍頭一樣可以控制單位時間達到傳感器的光線量。當我們使用大光圈(比如f/2),即使在幾分之一秒內(nèi),也會有大量的光線通過:而在小光圈(比如f/22)時,即使在較長時間里也只有少量的光進入。鏡頭的種類很多,焦距也不盡相同,但只要f值相同,曝光就不會發(fā)生變化。改變光圈時除了可以改變達到傳感器的光線量,還會改變照片的景深。使用相機時,我們可以使用相機上的A擋(光圈優(yōu)先擋)對景深進行干預,當我們縮小光圈,相機也會自動放慢快門速度,此時應時刻注意抖動問題,以免導致照片模糊。
使用光圈控制景深可以說是控制相機最基本的操作
自動包圍曝光
對于攝影師而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正確的曝光,但在實際中,絕對正確的曝光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傳感器動態(tài)范圍不足、測光精度等問題)無法做到完美,此時就可以使用鳥槍法:自動包圍曝光。自動包圍曝光是一種曝光技術(shù),可以通過至少三次曝光,三次的曝光不同?!白詣影鼑惫δ芸梢栽O置曝光值然后釋放快門,相機會自動對曝光值進行必要的上下調(diào)整。之后,您可以查看三個(或更多)曝光結(jié)果,并觀察圖像中的微妙但關鍵的差異,并確定哪個是最適合您的圖像。
如何定義正確的曝光、過度曝光和曝光不足?事實上我們所說的“正確”曝光并不是完全主觀的??陀^來講,過度曝光是指高光區(qū)域超越了傳感器所能記錄的范圍,當照片中存在這類問題時,相應區(qū)域的影調(diào)信息就丟失了,此時被稱為過度曝光。曝光不足的概念與過度曝光相反,當陰影部分能夠到達傳感器的光線太少,以至于無法被傳感器記錄到時,陰影部分的影調(diào)信息缺失。不過,在攝影師眼中客觀的曝光過度和曝光不足有時不一定是壞事。比如他們可以利用這兩種手法消除“微不足道”或“不必要”的細節(jié)。例如,故意將白色的背景拍成過度曝光的狀態(tài)以烘托氣氛,或模仿全黑的背景營造充滿電影感的沉重。
測光
測光就是測量光的強度,得知了光線的強度我們也就知道如何調(diào)整曝光參數(shù)了。在沒有測光設備的年代,攝影師需要自己估計現(xiàn)場的亮度。比如那時的攝影師使用陽光16法則,也就是陽光下使用膠片感光度為100的情況下,使用f/16和1/100秒的曝光參數(shù)可以保證拍攝成功。現(xiàn)代數(shù)碼相機都有了測光系統(tǒng),根據(jù)不同的工作方式又分為不同的“測光模式”。了解測光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以及每種測光模式的作用對于攝影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攝影師事半功倍,在不尋常的光照條件下也拍攝出好照片。
TIPS相機上的測光表
如果將相機對準非常明亮的區(qū)域,條形將轉(zhuǎn)到“+”側(cè),表示當前曝光設置的光線太多。如果將相機對準非常暗的區(qū)域,條形將轉(zhuǎn)到“-”側(cè),表示光線不足。然后,根據(jù)您的相機測量儀,您需要增加或減少快門速度以達到“0”,這是相機認為的最佳曝光。
3種測光模式
1/
矩陣/評估測光
矩陣測光或評估測光是大多數(shù)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默認測光模式。它會將取景畫面分成多個“區(qū)域”,然后分別進行分析。影響矩陣測光的關鍵因素之一(除了顏色、距離、主體、高光等)是對焦點設置的位置。在讀取所有單個區(qū)域的信息后,計量系統(tǒng)會著重查看聚焦位置。這種測光非常高效,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能給出不錯的測光結(jié)果。相信在未來,人工智能加持的測光算法會令相機更加聰明。
使用場景 你可以在大多數(shù)場景中使用此模式,因為它通??梢院芎玫卮_定正確的曝光。專業(yè)攝影師同樣會使用這種測光模式,包括風景和人像攝影。
2/
中央重點測光
對整個取景框內(nèi)的畫面進行測光并不總是明智的。試想如果你試圖拍攝背光人像,測光系統(tǒng)會過多地思考背景高光區(qū)域,而非人像部分,這就是中央重點測光派上用場的地方。與矩陣測光相比,中央重點測光不會查看您選擇的焦點,只會評估圖像的中間區(qū)域。
使用場景 當您希望相機優(yōu)先考慮畫面的中間部分時,請使用此模式,這適用于特寫肖像以及畫面中間是相對較大的拍攝對象。例如,如果你正在拍攝一個背后有強光源的人像,那么這種模式會正確暴露人的面部,即使其他一切都可能會嚴重過度曝光。
3/
點測光
點測光僅評估焦點周圍的光線并忽略其他所有區(qū)域。它僅評估單個區(qū)域,單元格,并根據(jù)該單個區(qū)域計算曝光,沒有別的。比如在進行鳥類攝影時,因為鳥類大多占據(jù)了畫面的一小塊區(qū)域,我們只需要確保正確曝光它們,不論背景是亮還是暗。此外,前面提到的逆光人像照片也可以使用這種模式。
使用場景 使用點測光的另一個好例子是拍攝月球時。因為月亮通常只占畫面的一小部分并且周圍的天空是完全黑暗的,所以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點測光,這樣一來相機只考慮來自月球的光線。
保羅·斯特蘭德
美國攝影家保羅·斯特蘭德在攝影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他對20世紀10年代的繪畫作品進行了研究,幫助定義了早期美國現(xiàn)代主義的經(jīng)典。從20世紀40年代到他生命的盡頭,他致力于制作最高質(zhì)量的攝影書籍。1950年后,當他搬遷到法國時,風景、建筑和肖像畫(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類型)繼續(xù)激發(fā)斯特蘭德在攝影版畫的材料中體現(xiàn)他的主題精神。對他成熟工作的高度重視表明他成功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并且他的卓越標準和他的主體不變,在一個徹底改變的世紀中回應了人類的需要。
斯特蘭德在高中生時期就接觸到了攝影。對斯特蘭德而言,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他當天便決定要成為一名攝影師。在接下來的七年里,他完全投入到攝影中去,他的拍攝思路影響了一代人。斯特蘭德在三個主題上拍攝了非凡的照片:城市中的運動、抽象風格和街頭肖像。斯特蘭德的相機裝有假鏡頭以分散注意力。斯特蘭德拍攝的許多人都是這一時期的經(jīng)典紐約類型:胡子拉碴、紅鼻子愛爾蘭洗衣女、猶太族長、老齡歐洲人、盲人小販。斯特蘭德的照片對當時的肖像作品具有顛覆性,它們是另一種層面上的城市景觀。
標準鏡頭
標準鏡頭是鏡頭中的萬金油。對于135相機(全畫幅相機)而言,這類鏡頭位于廣角鏡頭(<35mm)和遠攝鏡頭(70mm)之間。標準鏡頭也被稱為“普通”鏡頭(Normal Lenses)。標準鏡頭提供與人眼相似的視野(大約58°),這意味著使用標準鏡頭拍攝的場景和肉眼觀看的效果是非常類似的。憑借這種特性,標準鏡頭可被用于幾乎所有題材的拍攝,無論風光、人像、新聞等等題材中都可以見到標準鏡頭的攝影。從嚴格的技術(shù)定義上講,鏡頭的焦距大致與膠片或數(shù)字傳感器的對角線長度相同時,它就是一支標準鏡頭,對于全畫幅相機,這約為43毫米。50毫米鏡頭是最常見的標準鏡頭,不過一些品牌也推出了更接近43毫米,例如PentaxSMCP-FA 43mm f/1.9。相比于其他鏡頭,標準鏡頭設計起來更為簡單,因此可以獲得更大的光圈。很多初學者的第一支定焦鏡頭一般都是50mm f/1.8,這些鏡頭通常價格非常便宜,光學素質(zhì)也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