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做人做事皆有度,失度必失誤。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這些“度”里也蘊藏著與眾不同的人生智慧。
豐子愷智用“偷聽”
趙清華
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他的作品里有不少智用“偷聽”的痕跡。
有一次,豐子愷帶孩子們?nèi)熡陿峭?。吃飯時,聽到鄰座游客提到豐子愷的名字,他立刻示意孩子們不要作聲,自己卻坐到游客背后“偷聽”。
其中有個人說:“豐子愷畫的人真怪,有的沒有五官,有的臉上只有兩條橫線。這難道算是時髦嗎?”
豐子愷聽了之后,心想自己的畫雖受日本畫家影響,這樣作畫更含蓄,更耐人尋味。但既然在中國作畫,就要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
豐子愷決定吸取那位游客的意見,在人物刻畫上多下功夫,通過生動的姿態(tài)來表達沒有五官的面部神情。
還有一次,豐子愷和孩子在寄居的莊院前散步,走累了坐在石凳上歇腳。正巧一群人路過,也坐下來閑談。他們認出豐子愷的莊院,就順勢議論起豐子愷的畫來。
豐子愷立刻把頭靠在膝上假裝打瞌睡,生怕被人認出來聽不到他們的心里話。
一位中年人說:“豐子愷畫的背景比較單調(diào),都差不多。他最近的畫人物穿著內(nèi)地服裝,背景卻是江南的??磥硭嫅T了江南的山水,內(nèi)地的山水一時還畫不像。”
豐子愷“偷聽”他們的議論后,就常常到郊外寫生。他后來畫的《蜀江水碧蜀山青》《蜀道難》等畫的背景更加豐富,畫中的山也顯出北方山勢的奇特。
“偷聽”到別人議論自己的不好,有的人會耿耿于懷,有的人會假裝沒聽過。而豐子愷卻虛懷若谷,珍惜并誠懇接受,智慧利用,以此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正如他在《畫師日記》里寫道:贊美的話不足道,批評的話才可貴。
(選自《山東青年》2020年第3期)
【素材解讀】
面對批評,與其玻璃心不如俯下身聆聽,就像豐子愷一樣,智慧利用別人的意見并時刻保持一顆求知的心,又怎么可能不進步?
【適用話題】
智慧,虛心,氣度不凡,45度做人。
不跟風的《駝鈴》
魯班石
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演員兼導演于洋找到國家一級作曲家王立平,邀請他為故事片《戴手銬的旅客》作曲。《戴手銬的旅客》講述的是老偵查員劉杰遭受誣陷,在流亡過程中與兇手斗智斗勇的故事,是一部關于追捕的警匪題材電影。而在當時,恰巧有一部名為《追捕》的同題材日本電影在中國很風靡。這部電影中的電聲配樂節(jié)奏感很強烈,讓國人感覺很新奇。
于洋希望王立平能夠為《戴手銬的旅客》創(chuàng)作一部類似的音樂,可是王立平卻覺得這樣創(chuàng)作并不合適。他認為《戴手銬的旅客》的主角是位老革命,而老革命有著堅貞不渝的革命信念,如果讓老革命抱著吉他去唱“我愛你”那樣的旋律,不符合老革命的身份和情懷。這種堅忍不拔和革命友情,在王立平的心里樹立了一個概念:就是藝術需要情感,情感需要真摯,他不能為了招人家喜愛去跟風,而放棄對藝術本質(zhì)的追求。最終,王立平為《戴手銬的旅客》確立了民族化的音樂風格。在趕赴劇組外景地的火車上,王立平創(chuàng)作出了電影主題曲《駝鈴》。這在他看來,雖然不是最時髦的,卻是最真誠最適合表達影片內(nèi)容的選擇。
“送戰(zhàn)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正是王立平堅守住了為藝術負責的創(chuàng)作本心,才讓經(jīng)典的《駝鈴》傳唱了30多年。
(選自《做人與處世》2020年第3期)
【素材解讀】
追求新奇很重要,但創(chuàng)作的初心更重要,不能為了追趕潮流而拋棄底線,做人一定要堅守底線,這也是智慧的體現(xiàn)。
【適用話題】
跟風,底線,智慧,180度為人。
何鏡堂把生日過成研討會
魯班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是我國杰出的建筑學家和教育家。1998年,六十歲的何鏡堂在弟子們的張羅下,忙碌了大半輩子的他才平生第一次隆重地過生日。這一天,從世界各地特地趕過來的弟子們,為他送上了一塊別出心裁的生日蛋糕。制作這塊蛋糕的食材很普通,但外形卻非常別致而有深意,酷似何鏡堂設計建造的深圳圖書館,而深圳圖書館是何鏡堂人生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品。
何鏡堂把目光聚焦在這塊意義非同尋常的蛋糕上若有所思。沉思了一會兒,何鏡堂突然站起來,鄭重地宣布了一個令眾人都沒有想到的決定。他說,往后每年他都要舉辦生日聚會,而且過生日時要做學術報告。當天的生日聚會上,沒有任何準備的何鏡堂做了即時學術報告。報告完畢后,他還非常認真地聽取了弟子們的學術研究匯報,當場回答了他們的提問。于是,何鏡堂從這次開始,就把自己的生日聚會和學術研討會合而為一,直至今日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
何鏡堂推行“設計、獎項和論文”三方兼顧的教育理念之后,就一直重視人才培養(yǎng),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大家平時很難聚到一起相互交流才學,把生日聚會辦成學術研討會,可謂是何鏡堂為了人才培養(yǎng)難能可貴的有心之舉。
(選自《做人與處世》2020年第6期)
【素材解讀】
六十歲的生日聚會臨時改成了學術研討會,并年復一年地堅持,這種正直無私的做事態(tài)度,或許只有何鏡堂院士才能做到。
【適用話題】
無私,智慧,培養(yǎng)人才,90度做事。
丘成桐賦詩求才
趙清華
數(shù)學家丘成桐曾任哈佛大學數(shù)學與物理學教授。為了祖國的數(shù)學事業(yè),他毅然回國,擔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shù)學科學中心主任。新成立的數(shù)學科學中心迫切需要人才。
2012年,在荷蘭舉行的國際數(shù)學會議上,丘成桐結識了荷蘭皇家藝術科學院院士路安嘉教授。在得知他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任教,還有一年即將退休的消息后,丘成桐覺得時機來了。但這些教授不缺地位,不缺錢,如何才能夠邀請到他們呢?丘成桐苦思冥想,他想到古詩“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路安嘉教授將在六十五歲被強制退休,說不定他就像這首詩所說,正在尋找知音呢。丘成桐換位思考,賦詞一首《路安嘉教授榮退》,并親自登門贈送了這份特殊的禮物?!把鄣滓廊惶m國,心中已系黃河,金盞隨風驕陽下,綠柳拂水畫船過,圓明賞黑鵝,水木清華未老,籌思砥礪精磨,降帳故園東展翅,壯懷慷慨友情多,今日意如何?!边@首古詩將丘成桐誠邀他推杯換盞共賞異國美景、人老心不老精磨數(shù)學科學的心情表達得酣暢淋漓,但一切卻又仿佛盡在不言之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路安嘉教授被這份特殊的禮物打動,一年后,他光榮退休,應邀赴清華授課。
(選自《做人與處世》2020年第7期)
【素材解讀】
處世圓融的人不會將對方置于尷尬的境地,而是總能考慮周全,甚至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妥帖地解決問題。
【適用話題】
圓融,換位思考,360度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