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丙察察”是丙中洛、察瓦龍、察隅三個地方連線的合稱,位于西藏和云南交界處。我以前分別聽說過這三個地名,2001年我在《中國國家地理》做編輯,當年有一期雜志刊發(fā)了一篇叫“察隅有僜人”的文章;2004年我在西藏昌都鹽井拍攝茶馬古道的紀錄片,趕馬人次仁旺堆告訴我,他們馬幫以前會把鹽馱到察瓦龍去換糧食;2005年,我的幾位朋友徒步翻越高黎貢山,去到丙中洛,其中一位朋友走掉了十個腳指甲。
去丙察察之前,我自以為所有的進藏路線,完全沒有遺落地走過了。我對“丙察察”的概念一直很模糊,總認為它不在西藏,它好像是某兩個邊境省區(qū)交界處的一條線,不是交通必經(jīng)之道,也沒有什么讓人記住的歷史,旅游更是不成熟,所以我從未想過要走這條線。
直到我們戶外旅行“鐵三角”之一的西然提出來,我才開始查閱這條號稱“滇藏新通道”的線路。西然是資深戶外達人,開著他的越野車每年要跑好幾趟長線,再爛再險的路都不會皺一下眉頭,同時,也不會對某個地方特別期待。但是當他提到“丙察察”時,滿眼放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說那是目前路況最差、但風(fēng)光無敵的一條進藏線,鮮有人涉足,特別想要在鋪柏油路前去走一次。
鐵三角對了一下時間,秋季最美,那就九月出發(fā)吧!
察然線上的冰川
我們?nèi)嗽诟拭C蘭州會合,先到甘南一線采風(fēng),然后從西藏林芝進入察隅縣。我們選擇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從低溫到高溫的走法,從察隅至察瓦龍再到丙中洛。
經(jīng)318國道到然烏湖后,一條岔道出現(xiàn)在南邊,路牌上寫著“察隅”。然烏湖在我印象中是碧藍色的,這次卻因為連日降雨,眼前這個堰塞湖變成了水泥色。但是湖面開闊靜謐,湖邊的村子里一塊塊金黃色的青稞田,點綴著民房,也別有一番魅力。
然烏湖附近有三個冰川,前兩個大名鼎鼎:米堆冰川和來古冰川。米堆冰川屬波密縣,冰峰形狀秀美、底端植被豐茂,被冠以“中國最美冰川”之一;然烏湖往察隅方向走約10公里就能看到來古冰川,由六條海洋性冰川組成的來古冰川,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因附近的來古鄉(xiāng)而得名;再往前,還有一個是仁龍巴冰川,就在察然公路邊上,長數(shù)公里,背倚雪山,不像來古冰川那樣被大河阻隔,比較容易抵達。
察隅初印象
從然烏鎮(zhèn)岔道出來一直是柏油路,170公里后是察隅縣城,路上經(jīng)過幾個小鎮(zhèn),鎮(zhèn)上有人在賣新鮮的松茸,凌晨挖出來的肥厚松茸,帶著濃香,價格便宜到讓人尖叫,我們買了幾斤,準備晚上大快朵頤。離縣城還有約2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桑久村,三岔路口,立著一塊醒目的大牌子,箭頭指著丙察察的方向,另有一塊巨石,上面刻著“丙察察”線路圖,明天早上,我們會從這里出發(fā),開啟丙察察之行。
察隅縣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鎮(zhèn),只有兩三條主街,房屋大都是兩層,一樓是商鋪。找遍了幾條街,賓館不多,最好的一家也就是招待所的水平。察隅位于林芝市最東邊,西邊是墨脫縣,北邊是昌都市的波密和左貢二縣,南鄰緬甸和印度,東接云南德欽和貢山,境內(nèi)雪峰與河谷遍布,海拔最低處為察隅前門里600米,最高處為梅里雪山6740米,氣候復(fù)雜多樣,植被從高山到河谷皆有……從這個地理環(huán)境可以猜測:我們將要開啟的,是一段異于任何地方、完全未知、但肯定異常豐富的旅程。
在我們住的賓館的停車場里,有幾輛云南車牌的越野車,糊滿了泥漿,顯然是從云南出發(fā)穿過丙察察線來的。趕緊打聽一下路況:總體來說還好,沙石路面,有些路段是炮彈坑,但是不長,大流沙路段較危險,如果天氣好的話,基本沒問題。但是明天一整天路上無人煙,必需自帶干糧補給。心中一塊石頭落地,期待明天到來。
察隅的蘑菇
第二天一早,我們?nèi)ベI食物和補給,縣城的早市集中在賓館門口的一條街道上,我們吃驚地發(fā)現(xiàn),路邊一溜當?shù)厝硕荚谑圪u新鮮的蘑菇,各自地上鋪一塊塑料布,上面一堆堆碼好,主要是正當季的松茸和牛肝菌。看來,察隅縣盛產(chǎn)松茸。想起昨晚我們自己做的紅燒豬肉罐頭燉松茸,咽了咽口水。
松茸這東西又鮮香又營養(yǎng),但是嬌貴,從孢子長成菌朵,需要五到六年的時間,當菌朵成熟,如果不采摘,48小時它即會衰老。而且它對生長環(huán)境的植被、溫濕度、潔凈度都極為苛刻,可謂是頂級山珍。每當松茸季到來,當?shù)夭刈迦颂觳涣辆蜁仙剑剿闪掷镩_始小心翼翼地采挖,挖夠當天售賣的就停止,因為隔夜松茸味道欠佳,也賣不出好價錢。難得遇到這么新鮮這么便宜的松茸,忍不住又買了幾斤,打算今晚到了目的地,找個地方加工,解饞。
聽說這個季節(jié)山上有許多蘑菇,同伴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路上一定要親自去采一次蘑菇!
上午10點,我們正式出發(fā),回到桑久鄉(xiāng)那個岔路口,沿著一條不寬的沙石路一路攀升。海拔從縣城的2360米上升到3000米以上,氣溫驟降,山路上松林密布,霧氣繚繞。路上偶爾能見到一輛摩托車,大多時候我們的車前車后竟無一人一車。在這個每平方公里只有一個人、森林覆蓋率達到60%的縣城,如若孤身行進在路上,眼前是變幻的霧景,山脊上點綴著松樹,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倒也無比愜意。
兩小時后,開始下山,車漸漸開進了霧里,山澗河流出現(xiàn),植被也由干冷的針葉林變成了濕潤的針葉闊葉混合林帶,時不時還有一陣小雨。車低速行進著,突然,同伴喊了起來:“蘑菇!路邊就有蘑菇!”于是我們停下車來,鉆進了路邊的樹林……果然是三五步就有一個驚喜,通常草叢上見到一朵,扒開草后就會有一窩,同伴歡快的喊聲不斷,不一會兒,我們?nèi)司筒傻搅宋?、六種蘑菇,沾著雨水和雜草,新鮮得滿是泥土的氣息。每年3-9月是察隅的雨季,雨季的后期,則是蘑菇集中生長的季節(jié),我們抓住了蘑菇季的尾巴。當然,不認識的蘑菇也不敢吃,興奮一陣,拍完照,我們又把蘑菇放回草地了。
熱帶雨林向干熱河谷過渡
繼續(xù)往前,我們進入了亞熱帶雨林,時而能見到嘩嘩流水,濕度和溫度都明顯上升。下車在路邊森林里步行,腳下是松軟而濕潤的,樹上出現(xiàn)了許多寄生藤科植物,嫩綠色,掛著水珠。
從中午12點開始,對面陸續(xù)有來車了,之后的兩個多小時內(nèi),我們遇見了五六輛越野車,全是云南牌照,都是自駕旅行者,大家會相互問候一聲。
丙察察線在過去只有馬幫會行走,因為大都是山間小道。察瓦龍連通四個方向,分別通往云南的丙中洛,西藏的察隅、昌都、芒康。2005年,丙中洛到察瓦龍通車,2009年,察瓦龍到察隅縣的公路也鋪通,后來路況又逐年改善,來此試探的膽大的旅行者慢慢增多。但這條線依然是“滇藏新通道”上最危險的一截,尤其是察瓦龍到丙中洛有一段怒江邊崖壁上的道路非常兇險,最怕遇到大雨,塌方、滑坡、泥石流經(jīng)常掩蓋道路。
察隅縣到察瓦龍鄉(xiāng)有220公里,需要翻越海拔4764米的折拉山口和海拔4756米的金拉山口,兩山之間要穿過一個雨林,總體路況還是不錯的,除了少數(shù)地方被水流沖毀、需要繞便道以外,絕大多數(shù)路段都是平整的砂石路。
察隅縣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fēng)地區(qū),但是由于地形復(fù)雜,它的氣候也非常獨特而且復(fù)雜多樣,“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在察隅天天上演。午餐時我們還在雨林,緊接著我們經(jīng)過了高山草原、然后到了干熱的河谷,3個小時內(nèi),跨越三種氣候類型,海拔高差2000多米?!安焱啐垺辈卣Z的意思是“炎熱的峽谷”,有多熱呢?附近生長著許多仙人掌林,還都結(jié)了果;我們一邊走一邊減衣服,薄羽絨和厚沖鋒衣全都脫下了,只能穿薄T恤。早先那從晨霧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午飯后的濕漉漉的感覺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輕松和干爽。
下午3點來鐘,我們終于走出了潮濕的森林,一片開闊的草地之后,又開始翻越大山。6點,順利到達察瓦龍鄉(xiāng),一路幾乎沒有困難,只有美景相伴。讓人驚喜的是,察瓦龍鄉(xiāng)有一家剛開業(yè)的精品小酒店,比察隅縣城所有的賓館配置都要好,老板說,察瓦龍現(xiàn)在雖然很偏僻很落后,但是這條線路慢慢開始成為旅游線了,其他商務(wù)也會發(fā)展起來,所以投資在這里建一個好點的賓館,占個先機。
酒店的旁邊是一家川菜館,老板幫我們把早晨買的松茸洗了,加青椒炒了一盤,又用紅燒肉罐頭煮了一鍋松茸湯,香氣四溢,我們?nèi)嗣烂赖爻粤艘徊汀=裢砜梢运瘋€好覺,明天的路程將是丙察察線上號稱最兇險的86公里,一定要用最佳的狀態(tài)來迎接未知的一切。
兩大兇險之地
從察瓦龍鄉(xiāng)出來,我們一直在怒江邊的崖壁公路上行進,細窄的砂石路,偶有大坑,在2017年以前,這條路況極差,路基松動容易塌方,現(xiàn)在路基有所加固并且有的路段還加裝了護欄,安全系數(shù)提高了不少。
第一個危險點是大流沙,從遠處看,巨大的一面灰白色山壁顏色不同于周邊,看上去平滑寧靜,其實,里面暗藏兇險。車到近前,才發(fā)現(xiàn)這所謂“流沙”并不是沙,而是無數(shù)的碎石塊,當?shù)厝私兴皾L石坡”,這是一種常見的地質(zhì)災(zāi)害,只要一刮風(fēng),石片即會滾路砸到路上,嚴重時整個石坡都會滾動,石片隨即淹沒公路。
小心翼翼、勻速地通過這片區(qū)域,不敢太快也不能太慢,盡量把動靜降到最小,心里祈禱千萬不要刮風(fēng)。
大流沙過后,公路位置逐漸升高,一邊是奔騰的滔滔怒江水,一邊是峭壁,公路像一絲細線懸在崖上。經(jīng)過一個巨大的“V”字型怒江大轉(zhuǎn)彎,在觀景臺上一看,氣象萬千。過大轉(zhuǎn)彎不久,我們就開始注意第二個險境“老虎嘴”。
鉆過一個原始的像洞穴一樣的隧道,老虎嘴就到了,這老虎嘴其實是一片巨大的山石,懸在公路上方如虎口即將咬合的利齒,山石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離路面不過四、五米,路的下方是咆哮的怒江,車過,如入虎口。
翻看以前老虎嘴和丙察察資料圖片,老路狹窄、沒有護欄、無法錯車、路基松散、落石常見……這條路是真險。現(xiàn)在的路況,那是改善太多了!這次我們運氣很好,天公作美,加上我們的主駕駛西然車技和經(jīng)驗都一流,所以最危險的兩個地段我們都順利通過了。
過了老虎嘴就是滇藏界,路面變成了平整寬闊的柏油路,剩下的路途,應(yīng)該就剩美景了。
丙察察線的終點
20多公里后,著名的丙中洛出現(xiàn)在視野,怒江第一灣呈“U”型在小鎮(zhèn)下方盤踞了一下,然后穿境而過。江的一邊是高黎貢山,另一邊是碧羅雪山。丙中洛鎮(zhèn)就建在怒江峽谷深處的開闊臺地上,沿坡而上,四周綠植掩映,青翠欲滴。這片水土豐美的地方本只有怒族和傈僳族居住,清道光年間,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藏族民眾陸續(xù)從德欽、中甸等地前來此處,少量來自貢山的獨龍族也定居在此,便成為現(xiàn)在這樣以這四種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小鎮(zhèn)。多民族多宗教經(jīng)歷多年的融合?,F(xiàn)在的丙中洛,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種宗教并存,各民族相安相融,歲月一片靜好。
丙察察線最北邊的起點是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作為這條線路上標志性的存在,我們特地要去看看這個只有一千多人的小村子。
村口正在修路,一條窄窄的小道往山上攀升,3公里后就見到了村子。奇怪的是,村子里一個人也見不著,我們將車停下,正準備下來四處看看,忽然上方傳來整齊的誦讀聲,抬頭一看,我們停車的地方立著一棟中式的仿古建筑,上面掛著一塊豎匾,上書:天主堂。一看日子,今天是星期天,村民們都在教堂做禮拜呢!輕輕地上樓,教堂的大門敞開著,幾十位村民坐在里面,誦讀著圣經(jīng)。我們靜靜地聽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唱詩,歌詞聽不懂,甚至聽不出是哪種語言。唱完之后村民們突然紛紛站起來,彼此微笑,開始與身邊的人緊握雙手。把身邊夠得著的人的手都握一遍后,又恢復(fù)了安靜。我們在后面看得出神,被那種祥和感動。
秋那桶村離丙中洛鎮(zhèn)15公里,這個小村子是丙察察的起點,也是終點,以前只有山間小道連接外界,現(xiàn)在公路修到村口了,進村的那條窄路也在平整和加寬中,過不了多久,這里的交通應(yīng)該會更便利、旅游的人會更多。
秋那桶是丙察察線的終點,但卻不是我們此行的終點,我們把最精彩的句號留到了貢山縣獨龍族的村寨,紋面女,將是我們要造訪的下一個精彩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