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珊
我們今天的主角是月亮。今天我們談的月亮,不是天文學(xué)意義上的月亮,而是人文意義上、文化意義上的月亮;更直接地說,是想通過月亮這一面“鏡子”,來反觀我們的民族文化。
我們最熟知的關(guān)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是什么?——嫦娥奔月。其中一個版本就是,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向月宮。如今,中國的探月計劃就叫“嫦娥計劃”。有這么濃厚神話色彩的月亮在中國人心中可以說是一個情結(jié),可以稱為“月亮神”。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中秋的月亮無疑是最圓、最亮、最美、最牽動人心的。細(xì)細(xì)品味起來,古詩詞中的“月”,早已隨著詩人那真摯豐富的情感而蘊蓄了多重含義,成為一個個立體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氣者心中的“日月”,別離者淚中的“殘月”,歡娛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意蘊不同而分類,“月”意象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月”的時間意象
月有陰晴圓缺,又有固定的循環(huán),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計時的歷法。詩詞中用“月”單純表示季節(jié)的也非常多,如“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畢竟西湖六月中”等等。但朝代的興衰、世事的更迭,與那亙古不變依舊東升西落的一輪明月相比,如白駒過隙,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發(fā)出時光飛馳、人生苦短的感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的追問。有人問其始,自有人問其終,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二、月的空間意象
月掛中天,月光鋪灑大地,或朦朧,或明亮,于是物質(zhì)上的月又成了占據(jù)巨大空間的月,更在文人筆下?lián)碛辛宋幕膬?nèi)涵。月,憑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種廣闊的境界,給人以壯觀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空闊,王維守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就在這一瀉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繹著多味的人生?!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歐陽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視相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是失意之士的對月感嘆。
三、月的情感意象
1.良辰美景的象征。月以其輕柔如紗而編織了一個令人遐想的境界,古人早就以月來代良辰美景。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也說“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
2.知情可人的象征。在詩人與月共存的時空,月不再是宇宙間的一顆行星,而是一個通情達(dá)理、善解人意的可人。有“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的默默無語,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癡情相伴,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中,明月更可以代人相伴相隨。
3.離愁別恨的象征。月圓喻團(tuán)圓,月缺自然就是離別了?!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能做的只有望月飲酒,倒頭酣睡,卻不免夜來清醒,輾轉(zhuǎn)反側(cè),孤寂中,看“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分離的一方“無言獨上西樓”,看“月如鉤”。
4.望遠(yuǎn)思?xì)w的象征。正因月到中秋這個團(tuán)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擔(dān)起望遠(yuǎn)思?xì)w的職責(zé)。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千古絕唱寫盡了思鄉(xiāng)之情。千里共嬋娟時,更是“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月亮這一創(chuàng)作主題,真是從傳說、詩歌、散文、民族性格等多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她獨有的魅力。所以,明月的前世今生,你現(xiàn)在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呢?當(dāng)你下晚自習(xí)的路上,抬頭望月時,是否對月亮有了更深的體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