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芬
走進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實驗室化石修復中心,3只氣勢恢宏、1:1等比例復原的恐龍化石擺在場地中央。它們似乎還原了恐龍時代的震撼,訴說著遠古時代地球的奧秘與生物的神奇。讓這些恐龍化石開口“說話”的,是由40人組成的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這些地質工作者們數(shù)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尋著恐龍化石,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
作為該研究院的領頭人,代輝參與了所有發(fā)掘工作,用一個個化石成果詮釋了“地球曾經的老大”——恐龍的前世今生。
12歲那年,代輝看了一部有關恐龍的動畫片,從此就著了迷。在高考填報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中國地質大學,系統(tǒng)學習了很多專業(yè)知識,對恐龍也有了新的認識。
畢業(yè)后,代輝進入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工作。剛到單位報到,領導就對他說:“合川區(qū)大石街道金鐘村村民發(fā)現(xiàn)了兩根疑似恐龍腿骨的化石,那里應該還有化石?!?/p>
代輝立刻趕赴現(xiàn)場。冬天的山上異常寒冷,20多天過去,依然找不到化石,他不禁困惑起來:“會不會搞錯方向了?”他把手中的鐵鏟朝地上重重地鏟下去,泥土里的硬物震了一下鏟子。他趕緊挖下去,想不到不斷有“石頭”露了出來。
最終,代輝和同事發(fā)掘出來的化石完整度高達40%,這在大型恐龍中是很少見的。經過鑒定,這些“石頭”是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屬于合川馬門溪龍。至此,1957年發(fā)現(xiàn)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重新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還有一次,代輝正在寫研究報告,忽然同事推門進來說:“云陽縣普安鄉(xiāng)的一個放牛娃,在村子附近的一座山頭發(fā)現(xiàn)了幾塊恐龍化石?!?/p>
代輝若有所思地問:“這會不會是一種新類別的恐龍呢?走,我們馬上出發(fā)?!?/p>
代輝和同事漫山遍野地跑點、挖坑,尋找恐龍化石可能分布的地層層位。當他正在高過人頭的野草和樹叢中進行地毯式搜索時,突然腳下一滑,掉入一個兩米多深的坑。他用鐵鏟小心地翻看了幾處,都撲了空,正想放棄時,忽然聽到鐵鏟與石頭碰撞發(fā)出的聲音。職業(yè)的敏感讓他立即停止了手上的動作。
代輝用手小心翼翼地拂開泥巴,小心地撫摸,越看越興奮,憑經驗他覺得這有可能是一面恐龍化石墻。隨著發(fā)掘工作的深入,他們發(fā)現(xiàn)的化石露頭越來越多,分布范圍也逐漸擴大到方圓5000米左右。
2017年,這面長150米、厚2米、高6米~10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綴滿了4000多處恐龍化石標本的世界級的“云陽恐龍化石墻”面世了。站在化石墻面前,代輝心潮澎湃地說:“這面墻夠我研究一輩子了?!边@面墻里蘊藏著無數(shù)個關于恐龍的故事!
截至去年底,來自云陽的恐龍化石已經修復完成了1萬多塊,發(fā)現(xiàn)有3只恐龍屬于3個新種——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同時,還有更多深處地下的恐龍化石,有待發(fā)掘。
代輝和同事的“尋龍記”還在繼續(xù),日復一日,四季更替,不辭勞苦。像代輝這樣的“尋龍人”有很多,他們執(zhí)著地尋覓著埋藏在地下的足跡,只為了能讓更多冰冷的化石不再沉寂,讓每一只恐龍都能“開口說話”。
(熹微摘自《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