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位傳奇皇帝。他出身卑賤,幫地主放過牛,在寺廟當過和尚,還曾經(jīng)四方奔波到處乞討。相傳有一天,朱元璋在鳳陽城里一家飯店討到了一塊“釀豆腐”。據(jù)現(xiàn)在流行的“釀豆腐”看來,這道菜其實很簡單,也就是豆腐夾菜餡,先炸后火烤,使得豆腐和菜軟嫩可口。而且,在那元末社會,餓殍遍地,人們易子而食,這“釀豆腐”估計也就是用爛菜葉、爛豆腐混攪而成,絕對不會像現(xiàn)在搞得那么講究。然而,餓得眼睛發(fā)綠的朱元璋卻覺得無比鮮美,時常去這家飯店討食。十幾年后,朱元璋飛上枝頭變鳳凰,還惦記著這道菜,好不容易找到該飯店的廚師,將他請進宮里當御廚,量身訂做這道菜。真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釀豆腐”也由此馳名天下,搖身一變?yōu)椤昂槲涠垢?,至今仍興盛于安徽一帶。
除了出身卑賤,朱元璋還有一點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他非常富有天才的創(chuàng)造性。朱元璋將這道菜納入了防腐教育工程,規(guī)定宮中大小宴席都必須有這個菜,而且還規(guī)定后世子孫每頓飯也必須吃這個菜,并美其名曰“珍珠翡翠白玉湯”。這道菜里到底有沒有“珍珠”,其由什么制作,至今我們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翡翠”其實就是青菜,“白玉”也就是豆腐。據(jù)記載,與青菜豆腐湯一齊擺上朱明皇室家宴的,還有隨著四季更替不斷變換的蒲公英、苦菜葉、蘆根、蒲苗、苜蓿、苦瓜等尋常百姓家常用的粗菜、賤菜。很明顯,朱元璋的初衷是讓自己、讓子孫后代每天都憶苦思甜,牢記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勵精圖治,不要驕奢淫逸,不要過度勞民傷財,以確保朱家江山延續(xù)千秋萬代。
據(jù)記載,朱元璋身體力行,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對這道菜的興趣。然而,其養(yǎng)于深宮、育于紅墻之內(nèi)的龍子龍孫卻絕對沒有這樣的興趣,與他們的治國能力日漸退化一樣,他們對這道菜的熱情一代不如一代。不知從何時起,“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白玉”原料由豆子變成了鳥兒的腦髓。
窺一斑而見全豹。豆腐變成了鳥腦,其他諸如蒲公英、苦瓜之類的粗菜,估計早也在斗轉(zhuǎn)星移中不知不覺就換成什么山珍海味了吧。一盤尋常家常菜,演變成了無與倫比的珍饈,本想讓錦衣玉食的皇族在安享榮華之余能憶苦思甜,卻不料反而讓他們?yōu)榇死速M了更多的民脂民膏。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摘自《文史天地》 朱聲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