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從衢(qú)州出發(fā),爸爸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我們來到了紹興蘭亭。
進了蘭亭,我們首先來到了鵝池,池里有成群結(jié)隊的魚兒,幾只大白鵝在“紅掌撥清波”。池邊有一個亭子,里面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鵞池”二字。據(jù)說這塊碑又叫“父子碑”,因為“鵞”字是王羲之寫的,而“池”字是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寫的。
再往前走,在一個更大的亭子里立著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很多字:“永和九年……”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蘭亭集序》了吧。據(jù)說當時王羲之與40余名文人朋友在此飲酒作詩,共得詩37首,編成了一本《蘭亭集》,大家推薦王羲之為詩集寫序言,這就有了《蘭亭集序》。
在亭子邊上有18個水缸,旁邊也有一塊石碑,上面刻了個“太”字。傳說王獻之小時候問父親如何把字寫好看,王羲之告訴他要練完18缸水。王獻之練了三缸水,自認為寫得很不錯了,就寫了一個“大”字給父親看,王羲之在“大”字上點了一個點,成了“太”字,然后讓王獻之拿給母親看,他母親看了說:“吾兒練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聽了母親的話,慚愧不已,決定發(fā)奮圖強、苦練書法,最終成了“小書圣”!
走走、停停、看看,不知不覺就到了終點。蘭亭真是一個充滿書法氣息的地方,仿佛讓我穿越到了“二王”時代,使人戀戀不舍,久久不肯離去!
(指導(dǎo)老師:姜雅麗)
微訪談
新作文:你覺得這樣在旅行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有什么收獲呢?
吳越: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前,行萬里路在后,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就像這次蘭亭游,“父子碑”的故事和“十八缸”的故事之前我在書上都看到過,在去的路上我也搜索了《蘭亭集序》的故事。到了蘭亭,看到了真實的東西,再和之前書本上看到的一一印證,我覺得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對這些名人也更加崇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