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秀鎮(zhèn)
“錢本草”,何物?千古奇文。區(qū)區(qū)200余字,系1000多年前唐朝名臣張說(張燕公)以他70年人生之閱歷,為仕40余年之體驗,貪腐被貶后靈魂之感悟,苦心孤詣而成。文短意深,奇文共賞,轉(zhuǎn)錄如下: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智傷神,切須忌之。
《錢本草》之所以被人稱為奇文,是因為:一是把錢作為藥材來論述藥理,不說后無來者,起碼是前無古人。二是把“錢”這“藥”的藥性定位為“味甘、大熱、有毒”,生動準確,入木三分。三是對錢的藥理分析透徹,認為小錢能“療饑”,大錢能“邦國”。除此,錢還能“污賢達”“畏清廉”。四是告誡人們要想駕馭金錢,不為所迷,應(yīng)當精煉“七術(shù)”,即“道、德、義、禮、仁、信、智”。
筆者想起《錢本草》,絕非突發(fā)奇想,而是被近期媒體曝光的兩位貪官觸動了神經(jīng)。他們也曾是躊躇滿志的青年,大學畢業(yè)后,靠著在基層出色的業(yè)績、踏實的表現(xiàn),成為了有為的干部,后來卻逐漸蛻變成了貪官。他們一個是調(diào)動到哪貪腐到哪的海南省三亞市原副市長藍文全,一個是坐擁36套房產(chǎn)的內(nèi)蒙古國防科工辦原主任文民。前者受賄1500萬余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后者受賄5200萬余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由此,我聯(lián)想起黨的十八大以來落馬的一個個省部級以上的大“老虎”,他們嗜錢如命,少則受賄1億多,多則受賄7億余。
為何這些貪官對錢毫無敬畏,貪婪無度?應(yīng)該說,他們的貪腐思想絕非從娘胎里帶來的,而是隨著官位的提升、權(quán)力的增大,有了權(quán)錢交易的條件后,對金錢的向往和追求再無底線,逐漸滑向了貪腐的深淵。究其原因,除理想信念迷失外,就是對錢的本性本質(zhì)缺乏清醒的認識,不知錢這“藥”的藥性、藥理。
錢是什么?在一般人看來,錢是商品等價交換的物品,而在張燕公看來,錢不僅是商品等價交換物,而且是本草,是“藥”,其藥性為“味甘,大熱,有毒”。采之合宜得當可以“療饑餓、利邦國、駐顏、解困”,采之非理則“污賢達、傷神智、令人霍亂”。錢是一把“雙刃劍”,有其正面積極的作用,也有其負面消極的作用。我們在采之、服之此藥的時候,一定要牢記其藥性,不僅要知其“味甘”,還要知其“有毒”,興利除弊。采之有理,服之得當,則可以富民強國;采之非理,服之失當,則會“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害己害民害國。
自從有了商品經(jīng)濟以后,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了錢人們才能療饑餓、利邦國、駐顏、解困??v觀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國富家裕,努力創(chuàng)造金錢財富。但對金錢的“藥性”人們應(yīng)當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為官者,只有認識清醒,才能既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又一身清廉,受民稱贊。如古代的于謙,曾在山西等地主政19年,平時衣無錦繡,食不兼味,出行乘普通騾車,俸祿多用以救濟貧窮。當時官場賄賂盛行,可他每次赴京,絕不送禮。有人勸他,不帶錢,帶點山西土特產(chǎn)也可。他卻作《入京詩》一首,表明態(tài)度:“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边€有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包拯,不為五斗米折腰、浩然正氣繞東籬的陶淵明,克己奉公、不茍細微的海瑞等。反觀古今眾多貪官,背離了廉潔之道,對金錢毫無敬畏,只知道金錢“味甘”,不知其還有“毒”,采之不宜,服之過量,久而久之,毒性大發(fā),無藥可救,斷送了一生的努力和一輩子的功名。如果為官者一踏上仕途,或有了權(quán)之后,在加強理想信念、遵紀守法涵養(yǎng)的同時,能熟讀《錢本草》,牢記錢的“藥性”,精煉采錢“七術(shù)”,把握好“道”和“度”,或許就不會折在“錢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