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媛媛 張春新
摘 要:陳洪綬(1598-1652年)是明代杰出畫家。在他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造詣最高的是人物畫作品。文章將考察陳洪綬人物畫中的花瓶形象,探討其畫中花瓶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陳洪綬人物畫中花瓶這一物象的使用范疇,結合陳洪綬生平及當時社會環(huán)境等,認為花瓶作為陳設器具頻頻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不僅豐富了畫面內(nèi)容,而且營造了意境,展現(xiàn)了一定的情趣,同時也是畫家內(nèi)心情感的寫照。
關鍵詞:陳洪綬;人物畫;花瓶;插花
鮮花插瓶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佛教清供聯(lián)系在一起。到了宋代,鮮花插瓶興盛,插花成為人們?nèi)粘I钪幸豁椫匾乃囆g活動,也因此衍生出了眾多以插花為表現(xiàn)題材的繪畫作品,如李公麟的《苦吟圖》、姚月華的《膽瓶花卉圖》等。明代崇古之風盛行,文人追求雅致,具有名士情懷,花瓶器具和插花藝術成為文人雅玩,也更好地推動了插花藝術的發(fā)展。陳洪綬處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受文人思想及插花藝術的影響,對花瓶器具喜愛有加,曾作詩文吟誦瓶花凋零的凄美之感,如《即事》:“春山深有情,朝暮行不已。醉歸山月來,瓶花落滿幾?!背嗽娢闹?,花瓶器具也是陳洪綬在繪畫作品中較為喜愛表現(xiàn)的題材。如《冰壺秋色圖》《和平呈瑞圖》《歲朝清供》等。在陳洪綬的人物畫作品中,花瓶器具作為陳設道具頻繁出現(xiàn),這種專注有其獨特的思考和見解。毛奇齡在《陳老蓮別傳》中記載:“蓮畫以天勝,然各有法:……幾幛、尊卣、瓶罌、什器、戎衣、穹廬、番馬、駱駝、羊犬法趙承旨,鉤勒竹法劉涇,折枝桃、牡丹、梅、水仙……”①可見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花瓶器具表現(xiàn)手法的潛心研究。據(jù)陳洪綬好友周亮工《讀畫錄》所記:“人但訝其怪誕,不知其筆筆皆有來歷?!笨梢婈惡榫R的人物畫雖然高古奇崛,但每一筆都含有深意,畫中的花瓶器具不僅對畫面起著裝飾的作用,同時也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其是陳洪綬繪畫思想的重要載體?,F(xiàn)將陳洪綬人物畫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并論述花瓶器具在陳洪綬作品中的表現(xiàn)手法及象征意義。
一、花瓶的造型:方圓簡拙
陳洪綬畫過許多形制的花瓶,有尊形瓶、觚形瓶、直頸瓶等,根據(jù)場景的不同陳設器具也會有所改變。參照其畫作可知,陳洪綬人物畫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擺放于石案桌頭的小型器具,如銅觚、銅樽、瓷樽等,是有意在畫面中安排的道具,這些器具的陳設不僅構成畫面的形式美感,也與主題人物相呼應。
《來魯直夫婦像》是陳洪綬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品,有趣的是,兩幅作品里均有花瓶器具,但花器及花卉的選擇有所不同,無一重復。將兩幅作品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來魯直為男性,除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之外,陳洪綬意欲利用背景的布置來表現(xiàn)男性的特質(zhì),在來魯直右側繪一個方形花瓶,用方瓶彰顯男性的陽剛之氣,瓶中插有菊花,用菊花映襯著來魯直的人物形象。在其夫人小像旁則繪一只圓形花瓶,表示女性的陰柔之美,瓶中插有一枝梅花,與贊引中所寫“生富貴之家,取其芳澤而不染其奢華,則其性也……于年寒生刀尺,志女紅之不倦,香在梅花”相呼應,可以將梅花視為來魯直夫人形象的塑造?!秮眙斨狈驄D像》是陳洪綬早期的寫生人物作品,他并沒有將自身的創(chuàng)作限制在人物寫實的框架之中,而是就自身的理解進行重新塑造,即使是配景,也運用了隱喻,使花器與人物之間呈現(xiàn)出相互指涉搭配而又互補的張力。
除了《來魯直夫婦像》之外,另有許多繪有花瓶器具的人物畫作品,如《高士圖》《吟梅圖》《晞發(fā)圖》《高賢讀書圖軸》《閑話宮事圖軸》等,皆以花瓶插花隱喻畫中人物的形象。再從圖像內(nèi)容來分析,所繪眾多花瓶器具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為瓷瓶和銅瓶。瓷瓶多以白瓷為主,他筆下的白瓷瓶造型端莊典雅,白而瑩潤,韻味十足;銅瓶造型方圓古拙,充滿古意?;ㄆ恐兴寤ɑ芗杏谌齻€種類:梅花、菊花和蓮花。這三種花卉在文人繪畫的傳統(tǒng)象征里都帶有高雅純潔、堅韌不拔的寓意。
對于插花,高濂曾在《瓶花三說》中寫“瓶花之宜”時謂:“若書齋插花,瓶宜短小……花觚、花尊、密食罐、成窯嬌青蒜蒲小瓶、膽瓶、細花一枝瓶,方漢壺式者,亦可文房充玩。但小瓶插花,折宜瘦巧,不宜繁雜;宜一種,多則二種;則分高下合插,儼若一枝天生二色,方美?!雹趶纳鲜鰞?nèi)容,以及陳洪綬所繪的人物畫作品來看,他明顯地受到了明代文人思想的影響。畫中花瓶器具多設定于書齋或石案之上,所插花卉也多為一至二種。這里主要以《高賢讀書圖軸》和《品茶圖軸》為例,《品茶圖軸》作于1645年,《高賢讀書圖軸》作于1649年,畫面布局有著相似之處,兩位高士在石案前相對而坐,只是手捧之物由茶盞換作了書本。在《品茶圖軸》中,陳洪綬描繪了一只銅瓶放置于右側石案之上,以蓮花插入瓶中,花瓶與花卉的比例相當,蓮花的花與葉相輔相成,給人一種清閑舒適的感覺,畫中花瓶的陳設也正好與品茶的人物情景相呼應。在《高賢讀書圖軸》中,陳洪綬描繪了一只素雅簡潔的白瓷瓶,瓷瓶肩部繪有一條弦紋,瓷瓶中插一枝盛開的白梅,整體造型素雅簡潔,頗有韻致。與畫中人物的行為相匹配,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閑適之感。雖然這兩者所繪內(nèi)容不同,但有著相同的生活情境,以賞花書畫自娛,體現(xiàn)了亂世中的文人理想。
二、花瓶的紋樣:融古開今
在陳洪綬的人物畫中,含有花瓶器具的作品類型包括仕女圖、傳統(tǒng)肖像畫、高士圖等,對這些不同范疇的作品進行考察,可以明顯地歸納出幾個現(xiàn)象。首先,陳洪綬尊重傳統(tǒng),力追古法,他的作品中所描繪的器物與古器物圖譜上的造型有著相似之處,因而有著受古器物圖譜影響的可能。如作于1643年的人物作品《痛飲讀騷圖》,圖中石案的右側繪有一只青銅樽,插有一枝翠竹葉和白梅。透過畫面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花瓶上歷史的痕跡,類似這樣斑駁陸離的青銅花樽在他的繪畫中比比皆是,這一切都表明陳洪綬繪畫中的古意。他所繪的花瓶器具上常有裂紋出現(xiàn),或呈蟹爪狀,或呈魚子狀,可見他熱衷于描繪開片的花器,沉迷于表現(xiàn)那種殘缺之美。張潮所著《幽夢影》中曾這樣描述開片:“冰裂紋極雅,然宜細不宜肥。”這種觀點在陳洪綬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晞發(fā)圖》石案上的馬蹄樽,陳洪綬在馬蹄樽上描繪冰裂紋,巧妙地將這種紋理作為器物的裝飾。再如《閑話宮事圖》,圖中石案上擺放著一只插著梅花的白瓷瓶,瓶身布滿了大小不規(guī)則的裂紋,且畫中白瓷與梅花相輔相成,增添了畫面的美感。還有《索句圖》石案上的青瓷樽,瓷樽上的冰裂紋層次豐富,裂紋有深淺粗細的變化,可見其用線的功力和巧妙。瓷樽內(nèi)插入些許白菊,其層層疊疊的花瓣與瓷樽上細碎的裂紋相呼應,十分有趣。
通過圖像內(nèi)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陳洪綬熱衷于表現(xiàn)花瓶器具的殘缺之美,將這種如冰破裂般的裝飾紋樣用于花瓶之上,精美絕倫,有著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之感。另外,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屢屢描繪的開片瓷瓶與陳洪綬身處的時代更為契合,瓶上紋理層疊交錯,逶迤遠去,與他身處亂世悲苦的內(nèi)心緊密相連。
三、花瓶的設色:古雅與厚重
在陳洪綬的人物畫中,花瓶的設色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古雅素淡,若有若無;二是鮮艷厚重,多用礦物顏色。
從陳洪綬的人物作品來看,設色大多淡雅,顏色若有若無,且多畫于絹本之上,隨著年代變遷變成古舊的黃褐色,畫面與色彩渾然一體,需得仔細觀察,方能見其畫作之妙。如《戲嬰圖》《高賢讀書圖軸》《閑話宮事圖》《閑雅如意圖》等。這類作品均以墨為主、以色為輔,并且都選取白瓷瓶置于石案之上。如《戲嬰圖》,畫面正中一嬰孩手捧插著菊花的白瓷瓶,恭敬地拜向佛祖。還有《閑雅如意圖》,圖中石案上的白瓷瓶潔白瑩潤,玲瓏剔透中帶有古雅之意,與畫面內(nèi)容、筆墨相互映襯,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情景交融,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與感染力。
另外,陳洪綬也會用重彩強調(diào)點景的作用,如《煉芝圖》《斜倚薰籠圖》《宣文君授經(jīng)圖軸》等。如《煉芝圖》,畫面整體色彩趨于褐色,獨將位于畫面中央的花瓶施以孔雀綠,其色翠碧,鮮明艷麗,加上紅色底座的襯托,冷暖呼應,顯得畫面整體和諧且沉穩(wěn)。《斜倚薰籠圖》中人物設色淡雅,而榻面與花器卻施以重色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意味,這也是陳洪綬作品中常見的設色方式?!缎木诮?jīng)圖軸》也是一幅重彩與淡彩相結合的作品,是陳洪綬的代表作之一,此圖是他41歲時為他姑母賀壽而創(chuàng)作的。陳洪綬將一只插有靈芝的青銅樽放置在畫面的中央,將青銅樽的造型夸張變形,施以青綠色,并把青銅樽旁的琴囊設為朱紅色,通過青銅樽的位置與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將觀眾的視線直接引向畫面的主人公——宣文君,陳洪綬將宣文君與青銅樽放置在同一條中心軸線的位置,就畫面整體而言,起到了點景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比較可知,陳洪綬非常重視陳設器具與人物之間的搭配,花瓶器具是陳洪綬對古譜圖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而花卉的種類則是他給予畫中人物的主觀品評。不容忽視的是,花瓶器具在陳洪綬的人物畫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借花瓶隱喻與象征,帶有強烈的性格特征和個人印記,讓畫中人物形象更具詼諧幽默的現(xiàn)實色彩。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之前的畫家的畫作中并不常見,這也是陳洪綬繪畫的過人之處,小小花瓶卻隱含大大境界。陳洪綬通過古與今的交融,為后世畫家的創(chuàng)作打開了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圖式,對后世影響深遠。
注釋:
①吳敢:《丹青有神:陳洪綬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頁。
②高濂:《遵生八箋》,巴蜀書社1988年版,第569頁。
參考文獻:
[1]揚之水.宋代花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
[2]盧輔圣.陳洪綬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3]陳洪綬.陳洪綬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2012.
[4]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5]黃永川.中國插花史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殷媛媛,重慶大學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
張春新,重慶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