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為了建設生態(tài)宜居的省城,太原市啟動了九河生態(tài)治理項目,北沙河上游河道孟家井村堆渣段即為項目區(qū)的組成部分。該項目區(qū)位于太原市迎澤區(qū)郝莊鎮(zhèn)孟家井村西南約1 km處的G307國道東側溝道內,場地中心坐標為東經112°40′36.65″,北緯37°52′23.21″。因不注意生態(tài)保護,在河道內傾倒建筑垃圾120余萬m3,將整個河道堵塞,不僅影響河道正常行洪,而且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極大不利影響。
孟家井村堆渣治理段地貌屬土石山區(qū),所在溝道近東西走向,東高西低,長度約400 m,溝谷寬100-250 m,溝道斷面呈“U”字型,海拔高程1 090-1 130 m,溝底坡降5%-10%。溝道兩側地形陡峭,植被稀疏,局部因采石造成山體破碎,地表裸露。
項目區(qū)位于汾河一級支流北沙河上游,解決河道堵塞,對雜亂無章的渣體進行生態(tài)治理,并營造人工景觀林,使項目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發(fā)展,有利于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
該河道堆渣堵塞位置的上游為307國道,若不進行河道治理疏通,則會引發(fā)國道的路基安全,對交通暢通十分不利。河道出現較大洪水時,會對下游地區(qū)的工農業(yè)生產造成安全隱患;上游雨水蓄積深度較深時,還會引發(fā)孟家井村居民的人身安全。為保證防洪安全,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不受侵害,解決該河道堆渣堵塞問題勢在必行。
治理區(qū)河道被棄渣堵塞后,在大雨天河水猛漲,增大了河水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因此匯入下游汾河,既影響水質,又影響行洪安全。因此,該堵塞區(qū)域的生態(tài)治理,對改善汾河水質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堆渣現狀進行河道疏通,對現有的堆渣邊坡進行生態(tài)治理,頂部營造人工景觀林,有利于恢復自然,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給當地居民提供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舒適的生活場所,提高生活品質。
該項目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疏通河道,治理水土流失,減小徑流系數;植樹種草,涵養(yǎng)水源,改善水、土生態(tài)環(huán)境;結合現狀地形,經改造設計形成人工林景觀。
3.2.1 河道疏通
防洪標準采用50 a一遇洪水設計,100 a一遇洪水校核。
3.2.2 邊坡防護
工程等級為3級,防洪標準與河道疏通的標準一致。
3.2.3 植被恢復
由于本項目位于城市郊區(qū),植被恢復應滿足人文景觀、水土保持、生態(tài)保護等多功能要求,按生態(tài)公益林執(zhí)行1級標準。結合工程所在地區(qū)的園林綠化標準,在生態(tài)公益林標準基礎上適度提高。
結合河道內堆渣現狀,在渣頂開挖排洪渠進行河道疏通;在堆渣坡腳采用鉛絲石籠擋護;堆渣邊坡進行削坡開級,馬道內側布設排水溝;頂部進行土地平整,采取喬灌草相結合方式營造人工景觀林;坡面采用喬灌草相結合方式進行植被恢復。
4.2.1 河道疏浚
在渣頂靠近山體一側,開挖排洪渠進行河道疏通。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排洪渠為3等工程。根據上述設計標準,頂部排洪渠總長度266 m,采用梯形斷面,底寬6 m,高4.0 m,邊坡1∶1;坡面排洪渠總長度82 m,采用跌水式矩形斷面,底寬6 m,高1.5 m。洪水在下游邊坡通過臺階式跌水進行消力,最終經護坦消力后匯入下游溝道。河道疏通區(qū)域底部采用鉛絲石籠護底和護腳,護腳以上采用植生袋進行防護。
4.2.2 渣坡治理工程
(1)擋護工程。在下游堆渣坡腳采用鉛絲石籠擋護,鉛絲石籠擋墻高2 m,頂寬2 m,基礎埋深1 m。擋墻沿堆渣體坡腳布設,墻頂高程隨地形變化,擋護長度673.51 m。
(2)削坡開級。對下游堆渣邊坡進行削坡開級,坡比為1∶2,每7-9 m高設一道6 m寬的馬道,共布設四級馬道。削坡多余的渣土,堆填至堵塞河道左岸的溝道低洼處。
(3)馬道排水溝。馬道內側坡腳設置排水溝。堆渣坡面匯水由馬道排水溝流入坡面排洪渠經下游護坦排入河道。馬道排水溝總長650 m,采用鉛絲石籠修筑,底寬0.5 m,深0.5 m。
(4)土地整治。因堆渣以土渣為主,中間夾有少量碎石,表面不考慮全面覆土。對渣頂進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面積2.60 hm2,渣頂土地整治后最終高程1 131-1 135 m。
(5)交通道路。為便于后期林木的撫育管理,在渣頂設計2 m寬的碎石道路,總長901 m。
4.2.3 植被恢復
(1)邊坡植被防護。為防止雨水沖刷,堆渣邊坡采用喬灌草防護,面積1.43 hm2。整地采取穴狀整地,喬木穴徑×坑深(50 cm×50 cm),灌木穴徑×坑深(30 cm×30 cm),穴坑內回填客土后栽植。樹種選擇側柏和紫穗槐,行間方式混交,株行距2 m×2 m,紫穗槐16穴/m2;馬道平臺栽植連翹,株行距2 m×2 m;為盡快提高植被覆蓋率,邊坡及馬道平臺林下撒播三葉草和無芒雀麥。苗木為帶土坨的優(yōu)質苗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草種按1 ∶1 混合撒播,撒播量30 kg/hm2,要求草種籽粒飽滿,純凈,無病蟲害,發(fā)芽率90%以上。
(2)頂面植被防護。渣頂采用喬灌草防護,同時注重景觀效果,綠化美化面積2.47 hm2。整地采取方格整地,喬木穴徑×坑深(60 cm×60 cm),灌木穴徑×坑深(40 cm×40 cm),穴坑內客土回填后栽植。喬木以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相結合配置為主,灌木以花灌木為主,初步選擇油松、白皮松、山桃、紅葉李、山杏、黃櫨、丁香、元寶楓、毛白楊、國槐、火炬、爬山虎、蜀葵等喬灌木樹種進行搭配。為盡快提高植被覆蓋率,林下撒播三葉草和無芒雀麥。苗木與草種規(guī)格要求同上。
(3)撫育管理。苗木栽植后,由施工方連續(xù)撫育3 a,每年2-3次,促進幼苗生長。撫育期間因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苗木,每年春季安排補植,并選用相當的高規(guī)格大苗。同時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做好護林防火工作。
通過對河道堵塞區(qū)的治理,避免和消除了由于堆渣可能導致的防洪安全和泥石流災害,有利于周邊居民安居樂業(yè)。頂部人工景觀林的建設,可為當地居民提供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休閑娛樂場所。
該項目實施以生態(tài)治理為主,排洪渠、邊坡防護均采用生態(tài)型治理方式,可有效減少向下游河道輸送泥沙;項目區(qū)的林草覆蓋率增加,可使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為改善。
該項目治理工程實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過流能力和防洪能力,減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及間接經濟損失,確保北沙河上游河道孟家井村段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促進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