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國防 陸 燕 柯 璦 陶菊紅 馬 剛 潘斌清 唐樂堯 俞 良 王雪剛 王小虎 季向東 孫菊英 端木銀熙
(江蘇省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常熟 215500)
蘇州及太湖地區(qū)周邊大中城市云集,對優(yōu)質適口性稻米的需求量大,受土地資源短缺限制,稻米產能有限。為破解水稻供給側結構難題,推動水稻產業(yè)提質增效,蘇州市在保證現(xiàn)有耕地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著力加強選育、引進和推廣優(yōu)質、高產且對主要病害抗性好的品種[1-2]。江蘇省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依托自身科研優(yōu)勢,與市場需求相接軌,適時調整研究目標,著重加強優(yōu)質稻的選育,經多年配組雜交選育,育成了優(yōu)質、高產易栽培、綜合抗性較好、商品性強的早熟晚粳新品種常香粳1813,并于2020 年通過審定。該品種米質軟香、口感好,在蘇南及沿江地區(qū)的應用前景廣闊。
2013 年在海南以育種中間材料93-63/武運粳20 為母本,武運粳31 為父本雜交配組,在海南、常熟連續(xù)多代選擇于2017 年育成,2018 年參加江蘇省省院聯(lián)合體早熟晚粳組區(qū)域試驗,綜合性狀表現(xiàn)突出,2019 年續(xù)試并同步進行生產試驗。其具體選育過程見圖1。
圖1 常香粳1813 選育過程
2.1 主要農藝性狀常香粳1813 株型緊湊,苗期分蘗力旺盛,莖稈粗壯、不易倒伏,葉色淡綠,葉姿挺,群體整齊度好,成熟后期轉色好。株高102cm,谷粒圓型,全生育期159.3d,與武運粳23 相近。
2.2 品質和抗性2018 年經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糙米率82.7%,整精米率70.4%,長寬比1.8,堊白粒率25.0%,堊白度8.2%,透明度1 級,膠稠度70mm,直鏈淀粉含量10.5%,屬于軟米類型,且有香味,適合作為優(yōu)質稻米加工應用。
常香粳1813 對稻瘟病抗性較好,經江蘇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穗頸瘟損失率3 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4.0,中抗稻瘟病,對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和紋枯病表現(xiàn)為中感。該品種在不同區(qū)域試驗及示范點試驗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病性和抗倒性。
2018-2019 年連續(xù)2 年參加江蘇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聯(lián)合體早熟晚粳組區(qū)域試驗,每hm2平均產量分別為10602kg 和11463kg,均位列參試品種第2 位,比對照品種武運粳23 分別增產3.68%和5.45%,達極顯著水平。2019 年參加江蘇省生產試驗,每hm2平均產量為10854kg,比對照武運粳23增產3.21%。常香粳1813 生產上種植產量一般在10500kg/hm2以上,其穗粒結構為每穗總粒數(shù)158.6粒,穗長18.9cm,結實率90.1%,千粒重24.8g,表現(xiàn)為穗大粒多,穗粒結構協(xié)調較好。
4.1 適時定量播種,培育適齡壯秧機插秧播種不晚于5 月下旬,秧齡應控制在18~20d,播前進行曬種和藥劑處理,以提升種子活力,防治惡苗及干尖線蟲病。采用流水線標準化育秧,大田用種量為45~60kg/hm2,每盤勻播干種110~130g,播種后立即疊盤暗化72h,待齊苗后移入秧田或場地,擺盤蓋無紡布保護芽苗。秧田水漿管理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晴天確保秧溝水位與秧板面齊平,遇連續(xù)陰雨天氣適當降低水位。場地育秧宜采用微噴灌濕潤控水,根據(jù)苗情和天氣情況及時補水,防止高溫傷苗。移栽前10d 揭無紡布煉苗,移栽前1~2d 打好防治螟蟲和灰飛虱的起身藥,做到秧苗帶藥下田。
4.2 合理密植,提高群體質量常香粳1813 分蘗力較強,機插栽培適宜密度24萬~27萬穴/hm2,行株距30cm×15cm,每穴栽3~4 株,基本苗控制在90萬~105萬株/hm2,移栽后及時進行查漏補苗,確?;久绯渥?。移栽30d 左右達到有效分蘗臨界葉齡后通過擱田控制分蘗過多,高峰苗控制在450 萬~480 萬株/hm2。
4.3 科學肥水管理,提升肥效利用率常香粳1813屬優(yōu)質軟香米,對氮肥較敏感。每hm2目標產量為10050kg 時總氮量應控制在255kg 左右,氮磷鉀配施比例為1∶0.3∶0.5,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7∶3 或8∶2 為宜,施肥原則應把握前重、中控、后穩(wěn),為保證該品種的優(yōu)良食味品質,氮肥的施用要在7 月底前結束,確保籽粒飽滿。具體施肥方法:每hm2基施復合肥(16-16-16)525kg,分蘗肥施尿素(46%)225kg,分別在移栽后7~10d 和15~20d 分2 次等量施用,穗肥施二元復合肥(34-0-16)225kg 或尿素150kg。
移栽后保持淺水活棵,分蘗期淺水勤灌,以促進分蘗發(fā)生[2]。當群體達到夠苗期,排水擱田,控制無效分蘗發(fā)生,使高峰苗控制在450 萬穗/hm2左右,有條件的可開豐產溝,采取多次擱田,直至擱透,后期干濕交潛,防止過早斷水,以利養(yǎng)根保葉,確?;钍斓嚼希_到高產、穩(wěn)產目的[3]。
4.4 綜合防治病蟲害,確保防治到位針對病蟲害在栽培上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用好藥劑防治病蟲,秧苗期重點防治灰飛虱,降低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的發(fā)生,生育中后期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及時用藥,提高防治質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