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迪
設計依據
“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主線”是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設置的重要特點之一,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的工作過程、了解工作原理。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已經掌握的相關圖形化編程的知識,運用Mind+編程平臺中提供的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通過自主編程、自主探索模擬出翻譯器的工作過程,讓學生在編程的過程中感受到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和便利,體驗到學習程序設計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學目標
1.在Mind+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認識AI中語音識別功能的工作原理和過程。
2.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掌握以AI獲取的數據為變量賦值的編程方法,掌握相關算法,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
3.通過編程,讓學生感知人工智能技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激發(fā)學習編程和人工智能知識的興趣,體驗到學習編程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以AI獲取的數據為變量賦值的編程方法和相關算法,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
教學難點 在Mind+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認識AI中語音識別功能的工作原理和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明確任務
師:同學們想一想,如果你們去國外旅游,有什么具體問題會困擾大家呢?
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交流不暢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師:對,語言障礙往往成為我們旅行中的最大困難。其實,有很多科技公司推出了翻譯器(如圖1)去解決這一問題,有同學知道翻譯器的工作原理嗎?
生:我覺得需要使用AI相關技術,先將我們說的中文語音識別成漢字,再將漢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AI中的語言識別功能,轉換成英文語音輸出。
師:說得非常好,今天這節(jié)信息技術課,我們就在Mind+中自己編寫小程序,模擬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譯器的工作過程。
二、合作探究,掌握知識
師:剛才有同學已經把翻譯器的工作過程用語言進行了描述,現在請大家分組討論,繪制本程序的程序流程圖,并思考一下,該程序是什么樣的程序結構?在繪制程序流程圖時,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學生分組討論,繪制程序流程圖。
師:這是一個順序結構的程序。程序的開始和結束應該是圓角矩形,程序的處理應該是正方形,輸入、輸出的處理應該是平行四邊形。
三、深入研究,拓展實踐
師:如何讓流程圖變成程序呢?首先我們啟動Mind+,請同學們觀察一下,現有的程序設計模塊中是否存在大家分析的這些功能?
生: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運用添加擴展模塊的方法增加這些功能。
師:怎么操作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試試看。
生:首先啟動Mind+,單擊“擴展”按鈕,在打開的窗口中單擊“網絡服務”選項卡,分別添加“谷歌翻譯”“文字朗讀”和“語音識別”模塊,然后單擊左上角的“返回”按鈕,回到編輯界面。在“編輯”頁面左側程序模塊中,我們發(fā)現增加了“網絡服務”積木,單擊進入后,就可以看到我們前面添加的指令。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組進行研究,看看如何把程序流程圖中的思路變成指令。
學生分組討論,實踐操作,最后總結匯報。
生1:首先我們需要單擊綠旗,然后開啟語音輸入的功能(如圖2)。
生2:接著,我們建立一個叫做“語音”的變量(如圖3),將識別到的語音轉換成漢字,再將這個值賦值給變量“語音”(如圖4)。
生3:為了檢驗AI語音的識別結果,我們可以將語音變量設置成為顯示狀態(tài)(如圖5),在舞臺上可以隨時觀看語音識別情況。
生4:接下來,我們新定義一個變量“輸出語言”(如圖6),用來存儲翻譯過來的文字。通過“谷歌翻譯”積木中的“將……譯為‘英語”,將變量“語音”中的中文漢字翻譯為英文,接著將英文賦值給變量“輸出語言”。同樣,我們也讓這個變量顯示出來。
生5:然后我們就可以使用“文字朗讀”模塊中的指令,將翻譯過來的語句輸出啦!為了輸出效果更好,我們可以對“嗓音”和“輸出語言”進行進一步的設置(如圖7)。
師: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完成了“神奇的翻譯器”程序的編寫,同時我們也認識了AI的語音識別功能在程序中的具體應用。
四、總結提升,助力發(fā)展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完成了基本程序的編寫,其實這個程序還可以進行功能性的增加,讓我們的翻譯器功能更強。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還可以增加哪些功能?
生:可以通過增加循環(huán)的功能,讓翻譯器連續(xù)地進行翻譯工作。我們也可以增加翻譯其他語言的功能,因為有時候我們去的國家不使用英語,而是其他語言,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應用翻譯器了。
師:在下節(jié)課的學習中,請大家將這些功能應用其中,今天的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實踐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我有如下幾點反思:以貼近生活的任務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知識學以致用;以多層次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人工智能相關的圖形化程序設計平臺,引導學生認知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學習圖形化編程方法,培養(yǎng)計算思維,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程序設計和人工智能的成就感。
專家點評
本課從當前科技領域比較熱門的話題和具體實踐入手,帶領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主線,緊緊圍繞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做中學”,體現了技術服務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本課教學任務不僅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情境,更巧妙地將實際生活需要和人工智能緊密結合,實現跨學科綜合學習,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點評人:張鏵珊,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技術教研室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