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介紹了現代人在認識、了解自我,處理職場、家庭、生活、情感領域的各類關系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引發(fā)讀者的思考,感受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Discovery”頻道之前播放過一個研究兒童行為的實驗,實驗的第一步是這樣的,一個爸爸推著一歲多的孩子去公園玩,到了公園之后,爸爸找了一個長椅準備看報紙。
這個時候,爸爸把孩子從手推車里抱出來,放在地上。一歲多的孩子正是走一段,爬一段的時候,自然離不開手推車,但可以想象孩子被束縛在手推車里是多么的不自由。所以,爸爸把他抱出來沒一會兒,他就開始亂跑起來,摸摸花,踩踩草。此時的你是不是在擔心孩子會跑遠?事實上,這個孩子再怎么跑來跑去,也還是在一個范圍里,即以爸爸坐的那個長椅為中心的一個大圓圈內。
實驗進行到第二步,爸爸還是坐在那條長椅上看報紙。這個時候有一點小小的改變,爸爸把他的報紙放低,低到孩子可以通過報紙的上沿看到爸爸的臉,其他什么都不變。你猜,孩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他依然在亂跑,只不過活動范圍變大了一圈。
此時實驗進行到第三步,爸爸還是坐在那條長椅上,只不過他放下了手中的報紙,開始一直看著孩子。孩子跑到石頭那邊,爸爸的目光就追到石頭那邊;孩子跑到草地那邊,爸爸的目光就追到草地那邊。神奇的是,此時孩子的活動范圍又比之前大了一圈。
我想借助一個魔法游戲來說明這個實驗,說明為什么實驗中孩子的活動范圍在一直變大。叮當法術,變變變!哇,你現在已經變成了實驗里那個跟隨著爸爸的小朋友。
你站在公園的空地上,旁邊是爸爸,正在悠閑地看報紙。你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公園,公園里的一切對你來說都十分新奇。此時你面臨一個選擇,是離開爸爸去玩,還是待在爸爸身邊?這個選擇的困難之處在于,如果離開爸爸身邊,你還是有點害怕的,畢竟這是個陌生的環(huán)境,可能會有危險,雖然你也不知道危險是什么。
可是不去玩的話,下次出來還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呢。那塊石頭旁邊的小花好漂亮??!大石頭的后面藏著什么呢,真的好想知道啊!你很快做了一個選擇,去玩,但是要離爸爸近一點。這樣即使自己有危險,爸爸也能很快發(fā)現,然后趕過來救自己,你為自己的小聰明高興不已。
玩著玩著,在回頭看爸爸的時候,你發(fā)現可以看到爸爸的臉了。哇,這樣的話,即使我發(fā)生危險,爸爸也一定會比剛才能更快地跑過來保護我。你心里的害怕又少了一點。那邊的空地看起來好好玩啊,我要去那邊……
又玩了好一會兒,你回頭看爸爸的時候,發(fā)現爸爸已經不在看報紙了,而是一直在看著你,你到哪里,爸爸的目光就到哪里。此時的你變得更安心了,自然會往更遠的地方跑去。
孩子是一種既聰明又敏感的生物,當他在實驗環(huán)境中面臨“去玩”還是“不去玩”這個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去玩,但是離爸爸很近。因為這樣的距離既保證了他的安全,也讓他有一定的空間去探究外面的世界。而向外探究本來就意味著學習。
之后,他敏感地發(fā)現爸爸和之前的不同,根據爸爸姿勢的不同,他調整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其實他一直在致力于安全和學習之間的平衡。而擴大的一圈又一圈的范圍意味著他見到的事物在變多,知道的事物在變多,也意味著他學習到的經驗在變多。學得更多,自然會更聰明,這就是“越安全,越聰明”的大意。
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安全感來自家庭。一個學齡段的孩子,如果父母感情不好,他必然會有一部分精力消耗在擔憂和焦慮上。 “我在上課,爸爸媽媽在家里干什么呢,他們這個時候在吵架嗎,他們會離婚嗎,如果他們都不要我了怎么辦?”一連串的問題,必然會消耗孩子原本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父母會不會拋棄我這種生存類問題,也會威脅著孩子的安全感。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對家庭的思慮多了,孩子分配到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會變少,成績也會變差。
家庭關系和睦的孩子則沒有這樣的擔憂,因為在他的心里會覺得我家里好著呢,沒什么好值得我擔心的,我現在的目標只有好好學習。
看到這里的你,或許正在感慨幼時錯失了這個讓自己聰明的機會,有點兒難過。但是沒關系,你可以稍微再難過一會兒,然后就要打起精神來了,畢竟你還有機會成為聰明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所以你要更努力呀!
不如扭扭
本名駱英英,畢業(yè)于蘇州大學。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動力學取向),擅長心理溝通、情緒調節(jié)、自我成長領域。兒童情商訓練師,自由撰稿人,影評人,“不如扭扭”公眾號運營人,在心理學與心理咨詢領域頗有建樹。